(湖南勞動人事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100)
鈦元素相對原子質量為47.9,原子序數為22,在高溫穩定狀態下,即在880℃~1600℃之間為立方晶格結構;在低溫穩定狀態下,即在小于880℃時為密排六方結構。其中前者稱之為β鈦,后者稱之為α鈦。兩個相下的常數分別為0.328μm和0.295μm。鈦材料的致密度為0.7405,具有密度小、強度高、硬度高、耐化學腐蝕性強、吸氣性能高、彈性模量低以及優異的常、高溫力學性能等特點,可以很好的應用到軍事領域以及化工領域中[1-2]。此次研究以鈦合金金相狀態為研究前提,參考現有的檢測方法,分析高壓條件下,鈦合金材料組織演變及力學性能。
為了得到鈦合金材料的力學性能,采用兩種狀態的鈦合金,進行組織演變分析。
(1)原始態組織。原始態組織下選擇的TA15鈦合金組織,其板材厚度為2mm。根據原始板材的金相組織圖像可知,此類型原始板材包括α和β兩相,其中α相的顏色較為鮮明,β相的顏色較為暗沉。同時β相主要分布在α晶界處,從板材的整體來看,呈均勻分布狀態。在高溫高壓測試條件下,鈦合金材料軋制變形,材料內部內應力比較大,導致晶粒晶界腐蝕處難以辨別,因此通過EBSD分析手段,進一步研究鈦合金材料的微觀組織特點。
在原始材料的反極圖中,明確標出α相和β相的晶粒形貌。根據測試結果可知,TA15鈦合金組織沒有經過充分的再結晶退火,且其內容存在大量變形組織,因此可以斷定在高溫高壓條件影響下,軋制過程時材料發生了動態再結晶的現象,當晶界處的再結晶晶粒長大時,又發生了塑性變形,導致材料內部產生位錯,形成獨特的小角晶界,最終形成如下圖1中(a)所示的組織形態。

圖1 原始態、退火材料反極圖
從上圖中還可以看出,許多相晶粒都為紅色,說明原始態組織中存在較為明顯的織構,至此完成對原始態組織鈦合金材料的金相分析。
(2)退火態組織。退火態組織下的鈦合金,要求真空退火溫度控制在900℃上,同時要求其保溫時效為24小時。當爐冷降低至800℃時,再繼續保溫24小時。退火后的鈦合金材料組織,同樣分為兩個不同的部分,其中顏色較亮的部分為材料α相,顏色較暗的部分為材料β相。β相主要分布在晶界處且形態極為細小。與退火之前相比,材料的晶界腐蝕狀態直觀差異巨大,說明在高壓退火過程中,鈦合金材料中的元素充分擴散,其中α相中的穩定元素為Al,β相中的穩定元素為Mo和V,同時都含有中性元素Zr。軋制操作完畢后,材料內部元素的擴散條件不足,有一些β相中的穩定元素,滯留在α相中,致使α相和β相的致晶界模糊不清,同時此階段種元素Mo和V向晶界處移動,致使材料出現再結晶現象,形成退火后的穩定等軸結構組織,此時的β相彌散分布在晶界處。
根據退火后鈦材料的反極圖分布狀態可知,充分再結晶后的鈦合金材料,其內晶粒大小以及分布狀態更加均勻,其晶粒大小由原始態組織下的3.2μm,增加到7.2μm,而β相含量的變化并不顯著。說明此時的材料錯密度狀態較低,軋制引起的變形組織,已經被全部消除。圖1(b)所示結果,就是退火后的材料反極圖。根據(b)可以看出,退火后的材料依舊保持退火前的織構,不過此時的織構強度已經下降,且不再產生新的再結晶織構。通過上述對原始態組織、退火態組織的分析,提取鈦合金金相狀態特征。
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可知高壓條件約束下,鈦合金材料組織演變速率不一,因此從兩個角度上,分析疲勞裂紋擴展速率:一項為與循環載荷相關的疲勞項,另一項為保載時間及載荷相關的保載項,計算表達式為:

而此次研究以上述公式為研究前提,設置兩個研究角度分別為:與循環載荷相關的疲勞項、與時間相關的保載項。因此引入保載時間t,同時結合最大保載應力水平影響裂紋擴展速率的物理量λ,得到全新的公式:

公式中:x表示裂紋長度;M1、M2分別表示與疲勞循環載荷、相關的材料常數;ΔK表示斷裂動態變化值;ΔK1、ΔK2表示小裂紋擴展門檻、長裂紋擴展門檻值;m1、m2分別表示疲勞循環載荷、保載部分相關的,裂紋擴展速率曲線的斜率;n1、n2分別表示疲勞循環部分、保載部分的影響能力;Kmax表示最大應力強度因子;Kmin表示最小應力強度因子;K0表示鈦合金材料斷裂韌性;H表示裂紋尖端彈塑性修正因子;φ1表示材料的流變應力;φ2表示材料屈服應力;b 表示無效裂紋值;R表示疲勞循環載荷應力比。
通過上述計算發現,對于給定的應力峰值,隨著保載時間的增加,鈦合金材料的保載疲勞壽命隨之降低,當保載時間到達一個定值后,接近一條漸近線,由此可知,鈦合金的壽命隨著保載時間的增加而降低,但該降低不是線性遞減的,而是呈指數降低趨勢。因此為了準確計算鈦合金材料組織演變速率,根據此次分析的保載時間,對疲勞裂紋擴展行為的影響,修正上述公式(3)公式(4)以及公式(5),通過加入與保載時間相關的參數η,加強上述公式進行影響分析,可以準確預報保載時間與裂紋擴展行為之間的關系。需要注意,要求該參數η大于0小于1。
通過上述過程,計算鈦合金材料組織演變速率,然后測試高壓條件下的鈦合金力學性能。為了保證測試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設置其他四個測試穩定,高壓溫度條件分別為940℃、960℃、970℃以及980℃,同樣固溶24小時,在空冷條件下,分析不同固溶溫度對上述三個參數的影響。下表1為高壓條件下,固溶溫度為950℃時,鈦合金時效處理制度。

表1 鈦合金時效處理制度
殘余應力消除測試中,力學性能檢測試樣的標距為20mm。在SANS-CMT5303微機控制電子萬能試驗機上,對制備的拉伸試樣進行檢測,將該設備的加載速度,控制在1mm/min。再設置硬度和沖擊韌性測試條件。此階段的測試在顯微硬度儀上進行,首先將鈦合金試樣進行打磨拋光,然后設置儀器的保荷時間為5s,加載負荷為500N,取平均值作為該試樣的硬度值,在型號為SANS–ZBC2302-4的沖擊試驗機上進行硬度和沖擊韌性檢測。表2、表3為不同固溶溫度條件下,鈦合金材料的微觀組織變化情況。

表2 不同固溶溫度下的鈦合金微觀參數變化(一)

表3 不同固溶溫度下的鈦合金微觀參數變化(二)
根據表1與表2中的數據可知,高壓條件下,固溶處理的冷卻速率和固溶溫度,影響鈦合金強度和塑性,同時也影響鈦合金沖擊韌性。至此在高壓條件下,實現對鈦合金材料組織演變及力學性能的檢測與分析。
隨著國家各項技術的開發,對于鈦合金的利用范圍、利用方式以及利用效率,都在不斷增加,因此對于具有鈦合金硬件、結構等設備的保護是十分必要的。此次研究通過上述分析過程,實現了在高壓條件下,對鈦合金基本性能的研究。此次研究的創新性,針對鈦合金材料的保載疲勞裂紋擴展行為,進行了詳細分析,通過裂紋擴展速率計算公式,獲取影響鈦合金組織演變的基本參數,為測試材料力學性能,提供更加全面的研究數據。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可以在水下進行測試,同樣滿足高壓測試條件,為鈦合金材料的制備與設計,提供多樣化的實驗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