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金山區以做大做強區域特色農產品為突破口,積極推動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其中廊下鎮發揮食用菌生產特色,打造“蘑菇小鎮”成為其中的典型代表。2018 年全鎮蘑菇產量達到9344 噸,其中雙孢蘑菇已占據上海90%的市場份額,全年食用菌產業產值達1.2 億元,有效促進了產業升級和農民增收。
(一)采用工廠化生產方式,實現對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以滿足市場需求、提高產品附加值為導向,引入市場緊缺、工廠化生產技術成熟的菇類品種生產企業。引進上海宏博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企業宏臻菌業,投資2 億元,建設形成集黑牛肝菌科研、展示、示范性生產、分銷、工業旅游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可日產牛肝菌5 噸。引進上海榮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1.8 億元,建設萬噸級的特大型木-草腐菌現代工廠化聯產基地,達到年產7000 噸杏鮑菇、真姬菇和3000 噸草菇生產能力。引進上海芳原菇業有限公司,投資7500 萬元建立一個日生產2.4 噸蟹味菇和3 噸舞菇的現代化菇類工廠。這些工廠化項目的導入,破解了食用菌品種單一、工廠化水平不高的難題,產業能級得到有效提升。
(二)延伸食用菌產業鏈,實現價值鏈的有效提升。廊下鎮通過舉辦健康食品宣傳推介會、三產融合項目集中簽約儀式等活動,深度挖掘食用菌開發價值,引導企業從大健康角度開發食用菌系列產品,促進食用菌產業與工業結合,讓產業既富民又增稅。目前,每年有1000 噸地產食用菌直供舜地等當地食品加工企業制成凍干、調味品等產品,750 噸直銷盒馬鮮生、百聯等大型超市。此外加強文旅融合,鼓勵發展以食用菌文化為核心的創意設計、文化旅游、民宿等文化創意新業態、新模式,如實施“農+儂”結對項目,成功打造以蘑菇為主題的特色農家樂飯店。大力發展食用菌采摘項目,規劃設計蘑菇產業工業旅游線路,將食用菌產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
(三)推進產學研融合,實現農業資源循環高效利用。農作物秸稈經發酵轉化成的基質,可用于雙孢菇生產,利用后的基質還可作為有機肥再次利用,符合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需求,但過去受技術及資金等方面的制約,農作物秸稈一直未能得有效利用。作為上海市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的示范基地,聯中食用菌合作社于2013 年引進荷蘭生產設備與工藝改建雙孢菇工廠化生產設施,并與市農科院食用菌所結對組成科研團隊,反復開展各種對比、發酵實驗,確定了水稻秸稈與雞糞的最佳配比,并制定了一套適合本地實際的生產工藝,將秸稈變廢為寶,經過加工、發酵,制成蘑菇種植基質,不僅減少了環境污染,還增加了農民收入。全鎮1.5 萬畝水稻秸稈轉變成蘑菇生產原料,蘑菇生產產生的菇渣每年約4 萬噸,滿足了當地36 個蔬菜園藝場和12 家林果生產基地對有機肥的需求。去年全鎮綠色農產品認證率達到17.7%,化肥使用量比上年減少12%。
(四)優化各項服務,助力企業破除發展瓶頸。鎮政府按照“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要求,建立鎮領導班子跟蹤服務機制,解決項目推進中的瓶頸問題,確保項目建設順利推進。針對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用地難問題,鎮政府通過在郊野單元3.0 規劃和農業專項規劃中布局農業設施用地,為新落戶企業、龍頭企業增加用地指標等措施,全力保障了企業發展科研、文化、科普、展示、菌菇餐飲等用地需求;針對融資難問題,鎮政府充分利用都市現代農業項目、綜合幫扶資金解決企業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如通過幫扶資金為龍頭企業聯中食用菌合作社爭取到1.6 億元投資項目,有效解決企業發展面臨資金緊張的問題,2019 年聯中合作社被評為全國百強農民合作社。
(五)注重人才培養。增加產業發展后勁。鎮政府推行人才培養三年行動計劃,由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建立人才培養扶持資金,用于補助人才培育過程中各類支出,企業利用現有項目資源、技術資源,培育一批能夠掌握先進生產栽培技術的專業人員,為廊下鎮食用菌產業儲備人才。同時強化龍頭輻射帶動作用,規劃建設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示范園,由政府出資建設生產基地,依托龍頭企業生產三次發酵基料,幫助農戶發展工廠化雙孢菇種植。目前已有一家轉型農戶投產,年凈收入可增加40%,一家農戶正在建設,還有兩家農戶也已列入2019 年都市現代農業項目正在辦理相關建設手續。未來五年,廊下鎮所有農戶都將完成工廠化改建工程,成為率先實現綠色、現代、集約化生產的“蘑菇小鎮”。
廊下鎮發揮食用菌生產特色打造“蘑菇小鎮”的做法目前已在金山全區推廣,2018 年5 月,市委書記李強同志到廊下調研時也對廊下的做法予以了充分肯定,指出蘑菇產業是好產業,要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帶動菇農一起致富。從廊下的做法,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一是區域特色是基礎。農業生產受氣候、地理條件以及生產傳統等因素影響,具有較強的地域性。這方面,日本農業有比較成功的經驗,他們將農產品的生產服務與當地特有的自然、歷史、風土、文化和社會元素有機結合,積極申請農產品地理標志,強調農產品的地方特色,在銷售階段,廣泛建立農產品直營店,采取地方生產的農產品由該地區消費的“地產地消”策略(本地產品本地消費),既滿足了消費者對生鮮農產品的需求,又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優價。金山廊下鎮素有雙孢菇種植傳統,以此為基礎實施產業改造與升級,同時延伸產業鏈,實現了農業的提質增效。
二是政府引導是保障。農業是弱質產業,在產業培育初期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扶持,如為增強產業集聚效應,廊下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入了一批知名食用菌生產企業。為推進產學研融合,建立了政府、合作社、農業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產學研機制,打造食用菌產業研發中心,提升產業創新和綠色發展能力。為促進產銷對接,通過舉辦“企業+合作社”沙龍及座談會等形式,為食用菌精深加工企業建立產銷對接保障。此外,通過“政府出大頭、農戶出小頭、企業來指導”的模式,對蘑菇種植戶傳統大棚栽培方式進行改造,由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建立人才培養扶持資金,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從而促進產業集聚集群發展。
三是市場主體培育是核心。農業產業要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在政府支持保護的同時,也要給市場留出足夠的空間。廊下鎮通過落實各項獎勵扶持政策,加大對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扶持力度,幫助發展壯大。在此基礎上,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構建產業化聯合體,帶動周邊農民共同發展。如全國百強農民合作社聯中食用菌合作社年產值達5800 萬元,收益1500 萬元,帶動了120 余名本地農民就業,包括23 名殘疾人,農民收入約4000 元/月。同時聯中合作社聯合市農科院、當地農技服務部門,幫助農戶改變傳統大棚栽培模式為標準化蘑菇工廠,從廠房建設、環境控制、系統操作到菌種提供,為農戶提供全方位技術服務,種植效益大幅提升。
四是產業融合發展是關鍵。要改變農業比較效益低下的現狀,需要適應大都市居民消費升級需求,聚焦重點產業,聚集資源要素,強化創新引領,培育發展新動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促進產業深度交叉融合,形成“農業+”多業態發展態勢。推進規模種植與林牧漁融合,推進農業與加工流通業融合,推進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推進農業與信息產業融合發展。廊下鎮促進食用菌產業與工業結合,加強文旅融合,鼓勵發展以食用菌文化為核心的創意設計、文化旅游、民宿等文化創意新業態、新模式的做法,大大提升了農業效益,也促進了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