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多發病,肝臟惡性腫瘤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肝臟惡性腫瘤起源于肝臟的上皮或間葉組織,前者稱為原發性肝癌,是我國高發、危害極大的惡性腫瘤,后者稱為肉瘤,與原發性肝癌相比較較為少見。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每年新發肝癌患者人數約為30萬人,約占全球新發肝癌人數的50%左右。該疾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脹、納差、乏力等,如不及時進行治療,就會導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肝腎衰竭、肝癌破裂出血,嚴重時可直接威脅患者生命。肝癌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東南沿海地區,通過長期的研究發現:該疾病的發病原因主要與病毒性感染、霉變食物污染、肝硬化等存在密切關系。此外,原發性肝癌一般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常導致患者無法及時發現,從而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間。
對于此類疾病的治療,應當遵循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通過腹部彩超可較好地檢出此類疾病。此外,CT、磁共振等影像學技術均可提高該類疾病的檢出率。因此,日常生活中應當及時進行健康體檢,從而較好地對相關疾病進行防治。對于確診的肝癌患者,首選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因手術治療是唯一根除腫瘤的治療方法。
在術前應當對患者行血常規、尿常規、心電圖、肝腎功能等檢查,通過檢查可進一步掌握患者肝臟腫瘤的相關情況,促使醫生可較好地為患者制定相關手術方法,促使手術的準確性進一步提高。此外,相關檢查還可及時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評估,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手術禁忌癥,以此降低手術的風險。并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制定相關用藥方案,并囑咐患者在術前6 h需要禁食。
在長期的臨床觀察中發現:肝癌患者面對相關手術時,存在緊張、恐懼等不良思想,對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從而對臨床治療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對于患者的心理護理必不可少。在手術前,護理人員應當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及掌握患者的思想狀況,如發現患者存在不良情緒時,護理人員應當及時進行干預,從而較好地引導患者的不良情緒,促使患者較好地配合治療,從而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患者個人營養狀態較好,可有效提高患者手術的耐受力,進一步確保手術的成功,此外,良好的營養狀態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恢復速度,從而促使患者獲得較好的預后。因此,在圍術期應當為患者制定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的膳食食譜,指導患者盡量選取清淡、易消化的飲食,從而有效地加強患者的營養狀態。
在術后應當密切觀察患者的情況,并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了解以及掌握患者當前的思想狀況,鼓勵患者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從而拉近護患關系,增加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從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對于患者術后留置的引流管,應當做好標記,妥善固定,并為患者及家屬講解引流管的目的以及相關注意事項,促使患者及其家屬可較好地協助管理,促使管道通暢,并定期觀察引流管的情況。在更換引流袋時,護理人員應當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在操作過程中需觀察切口的滲血情況。
據長期臨床觀察發現,患者在術后易出現發熱、胃腸道癥狀、出血、腎功能損傷、腹痛、肝功能損害、尿潴留、感染等并發癥,臨床中應當謹慎處理,避免相關并發癥的發生。一旦發現患者出現并發癥,應當仔細處理,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以此改善患者的不良癥狀,較好的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最大程度地確保患者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