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華,周洪玉,魯春曉 (武警后勤學院后勤保障系,天津 300000)
營房保障是營房部門在為部隊提供住用場所及相關條件等方面組織實施的保障。分為平時營房保障和戰時營房保障。武警部隊除特殊地區平時營房保障基本滿足要求,戰時營房保障需研究完善的內容較多,抗擊疫情下武漢雷神山、火神山方艙醫院的建設,在見證中國速度的同時,為軍隊快速集結支援武漢提供了基礎設施保障[1],同時火神山醫院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建設使用過程的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設及應用[2-3],為抗疫一線人員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給部隊平時和戰時營房保障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帳篷、宿營車、依托地方場館、學校教室是部隊戰時營房保障的主要方式。這些傳統的營房保障形式能夠滿足基本住用需求,但保障形式單一,不能適應多樣化環境、任務需求。如帳篷,宿營車等保障空間人員密度大,冬冷夏熱,容易傳播病毒。且帳篷等野營物資體積大,重量大,舒適性低,影響部隊機動性和戰斗力。同時2019年疫情情況下對住用條件、住用空間和數量要求較高,部隊傳統保障形式很難達到防疫要求。且在偏遠艱苦地區或邊境區域,固定式營房不一定能滿足當地快速機動的駐營要求,野營裝備受環境氣候影響保障效果差,影響部隊戰斗力。戰時營房保障是保障官兵旺盛精力的基礎,打破傳統戰時營房保障形式,提高營房保障功能性,多樣性,是聚焦現代戰爭,提高部隊戰斗力的重要因素。
①武警部隊營房具有分散性,偏遠性等特點,建設施工困難,建設周期長,尤其是新疆西藏等環境惡劣地區,全年可用于工程建設的時間不足8個月,傳統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固定營房保障跟不上官兵住用需求。同時在我國邊境地區,建設環境復雜,營房保障周期也較長。
武警部隊戰時營房保障力量由后勤部軍事設施保障力量及各內衛部隊軍事設施保障力量構成。相應的營房部門干部是軍事設施保障人員的主要組成部分,負責營房保障的協調、組織、指揮及實施全過程,然而平時營房干部的培養,主要以協調能力、管理能力、機關工作能力等,忽視了對營房干部打仗能力的培養,即戰時營房保障能力的培養[5]。戰時營房保障不僅是自身的保障和支援部隊營房保障,同時可能存在地方人員的營房保障,保障面廣、保障量大、保障需求多樣,所以部分營房干部在一些大項工作中,暴露出保障內容不清、保障程序不會等問題。人是戰斗力的第一要素,營房干部缺乏打仗能力,必然影響戰時營房保障速度,影響官兵戰斗力。因此,提高部隊戰時營房保障,提高干部打仗能力是關鍵。
通過疫情,啟示武警部隊營房保障不但要快而且要好,要能夠滿足靈活多樣的保障需求。在疫情啟示下,結合目前部隊營房保障現狀,作者提出以下幾點思考建議。
新時期為滿足現代化技術戰爭需求和多樣化任務保障需求,要求部隊營房保障不斷向作戰聚焦。提高營房軍事屬性,強化營房保障能力,研發新型營房是重要保障手段,不斷增加營房武化元素,提高營房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能力。
2.1.1 使用新材料
戰時營房保障速度慢,主要受營房設施設備運輸及搭設復雜等因素影響。因此提高營房保障速度,關鍵是減小保障設施設備重量和體積。纖維材料具有高強、抗腐蝕、耐高溫、絕緣等優點,且其重量遠小于常規營房材料。目前,大量企業將纖維材料用于土木工程設施設備領域,大大提高了設施設備的功能性[6]。通過軍地融合,科研轉化將纖維材料用于部隊營房設施設備當中,或與常規營房設施設備材料集成,形成新型材料,可大大降低營房設施設備重量,提高作戰保障機動性。
2.1.2 融入新技術
傳統營房主要以拼裝式或整裝式營房為主,需要配合使用大型機械設備,導致營房搭設工作量大,耗時長。如果營房像帳篷桿件一樣可拉伸折疊,可大大降低營房體積,同時簡化了搭設程序,節省人力和機械,將裝配式技術和折疊技術融入營房設計研究中是未來營房的主要發展趨勢。
營房保障速度慢,尤其是戰時營房保障速度慢,原因在于沒有經驗經歷。加快營房保障速度,關鍵在于多練。
為了為水利工程施工活動的展開營造一個較為安全、和諧的施工環境,首先就應不斷的規范水利工程設計審批程序,這樣才能為水利工程施工活動的展開奠定基礎。監理人員應在施工設計上進行簽名,以此來明確相關的工程責任。此外,在施工之前還應嚴格的對施工圖紙、施工材料進行嚴格的評估和審查,對于不合格的施工材料應及時的予以退回或者更換,這樣才能確保整個水利工程活動的開展質量。企業還應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這樣才能促進施工人員在施工的過程中能夠更加自覺的進行水利工程施工活動的展開。
2.2.1 做好多樣化營房保障預案
疫情會在某一區域大規模爆發,迅速蔓延,與當地初期保障能力不足有一定關系。建立遂行火災、爆炸、地震、洪水、臺風等多樣化任務下的營房保障預案,統計各地區可用營房,并分地區、分地點建立軍地聯合保障點,清楚保障內容,熟悉保障程序,快速展開保障工作,對提高應急營房保障能力意義重大。同時,為避免多樣化情況下不能快速掌握區域內營房保障資源信息,造成的應急保障方案可行性低的問題,可建立全軍營房保障區塊鏈,并通過軍地融合不斷深化軍地區塊鏈建設,通過區塊鏈平臺快速獲取營房保障資源信息,加強戰時多樣化營房保障機動能力。
2.2.2 加強訓練
加強訓練,尤其是戰時營房保障訓練,對戰時營房保障工作順利開展至關重要。戰時營房保障訓練,一方面要強化部隊官兵自身營房保障能力,針對工兵、交通、內衛總隊機動支隊展開營房設施設備訓練,尤其是新型營房及其設施設備的安裝使用和維修訓練,并依托院校每年開展一期士官營房設施設備培訓。另一方面是加強軍地融合營房保障訓練。主要包括住房保障訓練、供水保障訓練、供電保障訓練等,實現戰時軍地聯合營房保障無縫銜接。
2.2.3 組織演練
演練不僅是平時營房備戰打仗成果的直觀檢驗,也是對戰時營房保障工作統籌協調能力的檢驗。設定任務背景,以團及以上單位為演練對象,結合互聯網、區塊鏈、三維掃描等技術,組織展開營房保障演習,深化基層單位應急營房保障能力。
2.2.4 加強營房保障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時代的戰爭具有突發性,戰機轉瞬即逝。在營房保障中應用網絡技術,基于射頻和傳感技術完善營房保障物資信息管理系統,從源頭實現營房保障物資可視化。建立全軍營房保障區塊鏈系統和區域用房區塊鏈平臺,實時掌握任務區域內可保障營房信息,并將反偵察技術,智能化設施設備應用于營房設計研發中,可實現營房建設、檔案管理和資源統籌配置數字化,科學化,有利于部隊平時和戰時,應對靈活多變的營房保障需求。
營房干部缺少戰時營房保障能力,一方面是缺少相應培訓,另一方面體現的是營房保障人才隊伍建設的不完善。
2.3.1 加強各兵種營房干部交流培訓
武警部隊營房保障規模,保障標準相比較其他軍兵種較小較低。為拓展營房干部視野,深化多樣化營房保障模式,可協調到其他軍兵種單位參觀學習,每半年組織一次交流討論,并向大單位提交總結報告,總結經驗教訓。
2.3.2 培養專業化人才
武警部隊營房保障人才不僅要會協調、懂管理,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包括指揮打仗知識和營房技術知識。因此,營房干部在任職、晉職培訓中可以適量增加應急指揮內容,提高干部綜合保障能力。同時為了提高營房保障的專業性,依托軍民融合方式,簽訂協議,邀請地方專家參與應急營房保障,從而將營房新理念、新方法應用到部隊實戰中,并指導營房保障專業技術工作。
2.3.3 提高營房干部大項活動參與度
武警部隊作為處突維穩,搶險救援的主要力量,大項活動數量多,營房干部實踐機會多,但是由于各單位職能分工不同,僅有一小部分營房干部能夠參與到大項活動營房保障工作當中。為保證營房干部能夠參與保障工作,可通過個人上報申請,單位擇優推薦等形式讓營房干部參與到大項活動具體保障實踐中,并將營房干部參與大項活動作為個人評功、評獎的擇優參考條件。普及營房干部參與大項活動,提高營房干部營房保障能力。
2020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防災減災宣傳日,主題為“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筑牢防災減災的人民防線。”武警部隊營房保障是部隊基層保障的核心,提高部隊營房保障能力是筑牢防災減災的人民首道防線。目前部隊具有大量固定營房,平時營房保障工作開展方便,但戰時營房保障仍存在很多問題。做好平戰結合,部隊營房部門應深化多樣化營房保障的思想,從研發新型營房,深化保障能力,加強保障人才隊伍建設等多方面加強探索,盡快建立急時、戰時高效營房保障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