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峰平
(中國電建浙江華東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4)
礦石資源是人類在推動社會發展過程中主要使用的資源之一,由于近些年社會發展速度加快,所以人們持續增加了開采、使用礦石資源的數量。鑒于礦山開采缺乏秩序管理,因此被開采的礦山被嚴重破壞,引發了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諸多自然災害。所以,做好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及技術舉措研究十分具有現實意義。
開采礦物期間,若施工現場未得到良好保護,必然會影響施工現場四周地質狀況,若處理不當可能造成山體滑坡等災害。所以,當礦山開采完畢時工作人員應對周圍礦山地質及時保護。比如,工作人員應對破損山體四周地質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研究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類型及危險性;做好現場查驗,對礦山山體損壞規模、程度、分布狀況進行研究,預測評估可能出現的事故種類、災害程度;最后,要結合評估結果設計針對性方案,對山體進行修復處理。
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常用方法包括植被修復法,因為該法修復效果好,所以被廣泛運用。修復礦山植被期間,工作人員確定礦山生態修復工作主要目標后,要對礦山土壤、環境進行調查、分析。經過對礦山環境細致分析后,精選種植植被的形式。植被種植期間,工作人員需對礦山四周土壤狀況進行調查取證,通常可采用直接或覆土種植方式;另外,直接種植具備成本低的優點、覆土種植具備操作簡便的優點,所以要根據礦山狀況合理選擇。
礦山生態修復工程中的土壤生物修復由兩部分組成,其一,“確保土壤微生物含量,改善土壤肥力”;土壤中的微生物達到標準,礦山土壤生物修復工作才能起到效果。在該項工作中,為了避免對礦山的生態結構造成破壞,需要了解礦山土壤中的各種原有微生物,保證植物順利生長。其二,“將土壤中動物種類恢復原樣”;恢復土壤動物種類,能對土壤結構進行優化,待徹底分解動物后,還能增加土壤肥力[1]。
研究發現,采礦采剝行為會將巖體里原始應力平衡打破,引發次生應力場,會導致邊坡巖體出現形變,喪失穩定性,引發崩落、滑動、散落、坍塌等現象。治理時,需體現評估邊坡安全性,再實施治理。常見的采石場治理邊坡法如下:①若邊坡陡峭,以穩定性差的巖體、堆積體邊坡為主,可實施削坡;若陡坡高度較低,則實施填方壓腳。②若邊坡處于富水地區,應設計地表、地下聯合排水方案,實現疏干排水,若排水有難度,可打引水孔排水。③若邊坡破碎帶深受局部地質結構影響,應實施鋼筋網噴混凝土支護等方式修復。④若邊坡巖石有嚴重的風化現象,由于會引發小規模坍塌,可在削坡后建擋土墻治理。⑤浮石滾落會引發安全問題,所以要仔細檢查、清理坡面,一旦發現問題要馬上處理,最后應配合綠化工程,將金屬網建敷設在坡面處擋石。
2.2.1 植生槽技術
該技術是主流的生態修復方法,即“在合適地方順著坡體等高線將適量的槽板種植在此處后,將人工客土基質導入槽板;接著挑選氣候溫潤的天氣移栽各類植株,并播撒植被種子;然后派遣專業人員行合理養護法看護種植區,打造人工植被群落。”此技術以生態學為基本原理核心,有效結合了工程及生活措施,在恢復生態功能、控制水土流失方面效果俱佳。
操作規程如下:①施工方搭設排架、挖掘排水溝,要結合山頂走勢,科學建設排水溝,降低綠化受降水的影響;可選擇M7.5砂漿、磚作為修建排水溝的材料,內外要抹面的水泥砂漿厚度要保持一致;搭建排架時應由上而下順著坡面傾斜施工;應選擇型號合適的鉆桿打孔,且>20cm鉆孔深度即可,接著置入鋼筋;操作時應使架子和巖棉保持70cm間距。②種植槽板、安裝滴管網管;主水管經建成的蓄水池引出,為整座山體供水;要緊固主次水管連接位置,如固定時選擇膨脹螺栓,從而完成骨架網狀澆灌系統建設。③移植植被到槽板內,施工時應基于多樣性選擇挑選植物種類,還要為槽板填入適量的營養土[2]。
2.2.2 高次團粒噴播技術
該技術適用于土質、巖質邊坡等,常以客土材料讓通過噴播形式出現團粒反應。接著通過出現的疏水反應,使粘結力強的土壤在坡面吸附,從而提高坡面抗雨水及風力侵蝕能力。施工順序為:清理坡面、掛網、噴播、養護。常用噴播材料由客土及復合料、團粒劑等組成。
2.2.3 坡腳疊石擋土墻綠化技術
利用將爬藤栽種在擋土墻底部的方式,盡可能避免坡體水土流失現象。通常可選擇爬山虎、常青藤等植物,還可選擇迎春等灌木植物進行適量種植。若種草,出于對后期管理及植物植物生長角度考慮,應選擇冷季型草種種植。
3.1.1 監管強度弱
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期間有關部門監管管理制度之后、執行力較差,影響了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實時監督效果,或修復技術未滿足質量修復要求,影響了工程修復效果,未能完成預期礦山生態修復目標。同時,因監管不到位,還存在治理資金被非法挪用等現象。
3.1.2 礦山修復治理資金流動監管難度大
修復礦山生態系統要使用大量資金,所以在監管資金流動時難度較大。
比如,未結合礦山狀況明確治理經費總數,存在浪費治理資金的現象。或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實施階段,未有效管控工程成本,影響了資金在各修復環節的使用率,提高了修復成本。最后,在治山費用申請期間未按要求備案,使修復礦山生態的工作受到了阻礙。
3.1.3 修復方案科學性不足
在部分礦山生態修復工程中,由于施工單位沒有對礦山附近的生態環境進行調查,或者沒有對技術進行創新,都會對礦山生態修復工程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可能對礦山生態環境造成二次污染[3]。
3.2.1 強化監管
有關部門應健全、優化礦山修復工作監管制度,保證工程順利實施,要求施工方根據國家法規法規與質檢標準組織修復施工。待各項工程完成修復后要進行質檢,實現邊修復、邊檢查、邊整改的流程管理目標。
3.2.2 確定礦山生態修復責任
礦山生態修復時應推動落實責任機制,明確制度體系中各項目修復標準、負責人,一旦發現質量問題、安全事故應追究對應責任人責任,從而激發工作人員責任心。
3.2.3 對濫用經費行為進行嚴懲
在礦山治理資金監管時刻推廣、實施費用失信懲戒制度,借助監管平臺對資金動向進行實時監管,一旦發現問題,可及時追責、處罰相關責任人。
3.3.1 仔細清理坡面
組織邊坡生態修復時,應調查、確定礦山邊坡結構、地質狀況,并以此為基礎設計合理的礦山邊坡治理舉措;若邊坡由松散混合土石構成,治理前應對坡面危石進行處理,接著根據設計要求實施削坡舉措,改善坡面平順度。
3.3.2 保證植被群落結構營造科學性
在提高礦山邊坡植被覆蓋率時,應結合“因地制宜”原則優選植被群落,鑒于喬灌草植物類型在邊坡環境生長效果好、自播能力強的特點,可優先種植喬灌草植物。同時要結合礦山邊坡形態、分化狀況、土質類型等,精選植被群落種類,才能改善生態修復質量。
3.3.3 應用排水、截水設施
在礦山邊坡科學設置、應用截水、排水設施,可避免地表/下水順巖體裂縫淌入里面,從而便可杜絕山體內部結構軟化、侵蝕引發的塌方等災害現象。所以,應根據礦山邊坡真實狀況,做好截水、排水設施的合理應用、布置,第一時間排除地表積水與地下水。修建好截排水溝后應進行按時維護,促使排水流暢性得到保護[4]。
3.3.4 嚴格驗收工程項目
工程完工后,質檢部門應根據生態修復工程規定、國家標準等驗收工程項目所有修復環節施工質量,要嚴格檢查、勘驗隱蔽及分項工程施工質量,確保礦山生態功能恢復效果。
總之,組織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期間,應結合礦山真實狀況、確定生態修復目標、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制定并落實修復方案等,才能改善礦區生態修復效果、恢復本地生態功能,推動礦山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