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歌,王彩霞,王素紅
(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醫院,河南 漯河)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患有慢性老年病的人數不斷增多,全社會對慢性老年病的防治工作都引起高度重視,很多專家學者將其作為了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醫科院校也將老年醫學設為了一個重點課程。慢性老年病病人身體機能退化,健康狀況差,疾病對患者的健康威脅大,甚至可導致患者死亡的嚴重后果,對此類患者的診療也有別于青年人,因此應當重視對老年醫學教學的研究。研究顯示,我國>65 歲的老年人常患有一種或多種慢性病,影響患者的機體功能,甚至導致患者殘疾[1]。而隨著年齡增大,很多老年人希望自己能夠健康長壽,對疾病和死亡越來越恐懼。患有某種疾病需要就醫或住院時,他們會有悲觀、無助、孤獨等多種不良情緒。另外,很多老年人性格固執,對新事物難以接受,在治療和護理中配合度較差,使得臨床療效受到影響。而消極的心理情緒使其生活質量進一步降低,并影響機體健康,阻礙康復進程。為此,十分有必要加強對慢性老年病患者的心理護理,本研究對此類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心理護理策略進行了總結。
1.1 焦慮
焦慮主要是由于患者對疾病及預后的不了解、對經濟狀況的擔憂、人際關系緊張、陌生的環境等原因所導致。另外,隨著疾病進程進展,還會出現一些并發癥,使得自理能力越來越差,害怕加重家人的負擔也是其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疾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也使其承受較大的身心折磨。焦慮主要表現為煩躁不安、心悸出汗、食欲降低等[2]。
1.2 抑郁
慢性老年病通常是難以治愈,要伴隨終身的,需要長期進行疾病的控制,因此使得患者容易產生抑郁情緒,患者的話越來越少,不愿與其他人交流,對外界事物缺乏興趣,自暴自棄,消極悲觀,治療不配合,沒有治療信心[3]。
1.3 悲觀失望
內科老年病人由于機體功能減退,病程較長,容易反復發作,在得知患病后需要長期依賴藥物治療,控制飲食等,覺得生活失去了最基本的樂趣,活著沒意思,情緒十分低落[4]。另外,老年患者通常對疾病知識缺乏,常常是道聽途說,甚至對他人意思有所曲解,存在錯誤認知,整日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
1.4 孤獨
生病住院后,由于患者離開了家庭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看到很多遭受病痛折磨的陌生患者,加之醫護人員忙碌的身影,在人際關系上會比較疏遠,使其產生孤獨感,對家人有較強的依賴感,若照顧不周會發脾氣,有些甚至有拒食、失眠等表現。
1.5 疼痛
疼痛具有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它伴隨組織的損傷出現,可以引起個體注意和防御反應,具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義。另外,疼痛是一種感覺,心理狀況越差,其疼痛閾值越低,感受到的疼痛越嚴重。
2.1 護理人員對待老年患者應當充滿耐心,態度親切溫和,使用親切的敬稱稱呼老人,對病人的不良心理產生原因進行了解分析,實施針對性的疏導。另外,如果情況允許,可以給老人說一下病情和檢查結果,讓其能夠放寬心,安心治療。注意保護好患者的自尊心,讓患者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5]。護理人員進行各項操作,應當熟練且動作輕柔,減輕患者痛苦,提升他們的護理舒適感受,對醫務人員工作更有信心。進行各種特殊檢查,應當提前跟患者做好介紹,使其有必要的心理準備。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讓患者適宜運動,如散步、慢跑等,并可以參加一些文娛活動,增加社會交往,改善焦慮感、孤獨感。
2.2 護理人員多患者抑郁情緒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觀察患者情緒變化,對出現的不良情緒及時進行心理安撫、疏導。另外多向患者列舉一些治療效果好的同類疾病案例,使患者樹立信心,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必要情況下給患者應用抗抑郁藥物治療[6]。
2.3 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注意語速慢,吐字清晰,聲音大,保證患者能夠聽清楚。另外,營造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讓患者有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使其悲觀失望的心理得到改善。
2.4 慢性老年病患者住院后渴望家人朋友的看望,護理人員應當多和患者家屬溝通,讓他們盡可能多的陪伴老人,安慰老年,減輕患者的孤獨感。另外護理人員可以在患者和同病室病友間搭建起橋梁,增加患者之間的交流練習,改善患者的陌生感、孤獨感。一些病人常按信號燈,但是并沒有緊急情況。對于這種患者,護理人員應當表示理解,耐心詢問患者的需求,使患者感受到被重視、被尊重。
2.5 疼痛也是導致患者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護理人員應當對患者疼痛反應加強觀察,耐心聽患者訴說,通過安撫、疏導、轉移注意力等方法,使患者的疼痛閾值得到提升,使其痛苦感受得以減輕[7]。對于病人的呻吟應當表示理解、同情,并通過交談、給患者播放喜歡的電視節目等,使其注意力轉移。另外,對于可能導致痛苦的診療手段,需要提前告知,并做好配合指導。有些患者害怕使用止痛劑會成癮,因此寧可忍受巨大疼痛也拒絕使用止痛劑,護理人員應當給予正確的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的擔憂。
對于老年慢性病患者來說,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作為護理人員,臨床護理中應當充滿耐心、愛心、責任心,態度誠懇,操作專業熟練,通過對患者做好心理護理,同時用自身的專業性感染患者,提高其信任感,更好地進行治療和護理配合。另外,還應教會患者自我心理調節方法,使其減輕心理壓力,樹立康復信心,提升康復效果[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