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宏,李伊婷,徐向榮,阮恒超,張丹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教育辦公室,浙江 杭州)
2019年12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它比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傳播更快、感染更廣,影響范圍超過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6年的寨卡和2018年的埃博拉。2020年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列屬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2020年3月11日,又正式宣布“COVID-19”為“全球大流行病(pandemic)”。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挑戰諸多,醫護人員背負巨大而沉重的使命,沖鋒在這場戰役的第一線。隨著世界疫情地圖中國版塊逐漸“退熱”,中國的防治成效顯現。對疫情的有力防控,對疫病的有效診治,不僅僅是民生訴求,更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關鍵。這場戰役肯定了中國醫療系統和其他各界人士在抗擊疫情中的努力,見證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但也暴露了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引發了對我國醫學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啟示。
中華民族正處在追求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等要求,強調要“努力減少公共安全事件對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脅”,并正式提出“健康中國2030”戰略,指出要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堅持預防為主,尤其注重預防控制重大疾病。醫學教育是實現上述健康戰略的重要基石,醫學院校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和繼續醫院教育三個階段的內涵和成效決定著未來從事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公共衛生管理等人員素質和工作成效[1]。醫學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則意味著健康領域的未來高峰所在,代表著對未確診疾病和重大突發病診斷、治療、預警和防控的國家健康實力。醫學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醫學生的知識面,規范了新生代醫生的臨床技能,增加了基層醫院的人才儲備,但仍需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和待完善之處。
新冠病毒來勢洶涌,對疫情初期的武漢而言不啻一場遭遇戰。反思我國醫學教育,在學制設計、臨床見習實習帶教、醫學發展史(尤其是重大感染疾病史)、公共衛生和疾病預防等方面的教育教學,是否可以進一步優化,讓這種令人唏噓的遭遇戰可轉變為有備之戰?亞學科分科日益細化、臨床科研評價體系偶顯失衡的時代,醫學生的知識塔結構是否具備足夠的寬基底和崗位勝任力?無論以任何亞專科為未來執業方向,在各個其他亞專科的理論和臨床實踐學習中是否都全力以赴投入,是否對重大傳染病防控知識技能有充分的重視和掌握?從事醫學理論和實踐教育的老師是否以身作則展示臨床思維技能、精心設計培訓細節,醫學院和教學醫院里那些付出熱忱于教學的老師們,其在工作評價體系中是否得到足夠的認可?醫學生基于臨床問題、解決臨床問題的科研思維和能力是否得到充分的啟發和培育?現實醫療環境和現行政策是否真正吸引最優秀和有志于健康事業的學生進入醫學院學習、并在畢業后為國家健康戰略不懈奮斗?疫情沖擊下,這些問題更值得醫學教育者反思和改進。
醫學生的教育應從廣度、深度兩手抓。醫學模式正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轉變,專科醫生也需要具備多學科思維,全面的人文素養和高度的醫學敏感性。作為一個臨床醫生既需要掌握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衛生法、公共衛生、倫理和心理學等,也需具備傳染病防護和危機應對的能力,有機組建快速的醫療反應團隊需要不同的醫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應對。現實永遠比書本更“驚險”,醫學教育中除了急診事件和搶救流程的理論培訓和虛擬仿真的實驗教學外,醫學院校也應積極組建針對突發性的、群體性的、播散性的醫療事件的籌備和演練。除了掌握好臨床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也要加強危機防范和管理能力,從理論學習并延伸至見習、實習、規培期間的實操演練。豐富并充實醫學生輪轉內容的多樣化,提高醫學生的崗位勝任力。同時,對不同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掌握如何啟動相應的應急程序,針對不同部分采取積極有效的應急處理。疫情當下,從無知到恐慌,從統籌救護到現在抗疫初顯成效,人力物力財力代價不菲。反思這次新冠疫情,從最初的數例病患到后來大范圍的播散經歷了多個時間節點[2],但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暴露了疫情初始期臨床醫生對流行性疾病的警覺性不夠,導致在醫學活動中對傳染病的認識不夠及時和準確。醫學教育中,全面的防護、縝密的思路、牢固的危機意識和有效的心理干預在處理臨床問題和突發衛生事件中至關重要。
防止疫情蔓延、有效治療疾病是當務之急。強大的科研支撐和技術創新亦是這場抗災防疫狙擊戰中的關鍵一環。各大高校醫學院校應在堅持科學性、確保安全性的基礎上,引導和培養醫學生的科研思維。臨床帶教遇罕見病或突發病時深究其中的科學問題并尋找解決的辦法,如新冠疫情出現后,對病毒感染途徑、傳播方式及致病機制等問題開展深入基礎醫學研究;又如,利用好臨床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學等技術,開展臨床科研設計,分析監測疫情進展、病毒溯源變異,總結和歸納流行病學特點,反哺臨床;再者,引導醫學生積極參與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的篩選、相關疫苗和有效藥物的研發等,注重時效性和科研成果轉化,與臨床應用、防控實踐相結合。高校應發揮醫學生人才優勢和多學科交叉優勢,通過調整、升級,優化醫學專業結構,深化臨床醫學、中醫學、預防醫學、護理學、醫學管理學等衛生相關專業融合;并促進醫工、醫理、醫文等學科交叉,加大醫學復合型創新拔尖人才培養力度,強化醫學生的科學精神與職業素養,培養全面的臨床戰士。
疫情下對發熱病人的排查、對典型新冠肺炎的治療、對危重癥病人的搶救和處理是一次經典臨床教學機會。如何利用好教育資源進行專業理論教學,也是所有教師和醫學生關注的大事。為了快速適應并過渡好這段特殊時期,國家、學校、醫院、教師都在積極努力。得益于中國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利用網絡居家在線學習成為新的教與學方式。各種在線軟件加緊改造和完善,不斷優化網課服務,給予充足的技術支持。在線學習擁有有很多優勢,例如教學地理條件不受影響,教學資源利用率明顯提高,且對于難點重點學生可通過教學視頻回放增加理解和強化記憶。但網課教學質量的保證是以學生的自覺性為前提的,離開了教室的授課氛圍和教師對授課集體的掌控,受限于師生的互動,可能會影響個別的學習成效。
因此,網絡教學可能無法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我們還需要繼續升級和更新教學方式,不斷融合尋求創新。教師除了自我教學技巧的提高,也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效率,如可通過隨堂測試以及課后問卷星等方式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再如發展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3]。教學相長,這一過程始終需要教與學雙方的努力和磨合。
新冠疫情讓國人意識到:傳染病的防治工作至關重要,全面且系統的衛生防控體系是人民健康的根基。應加快和鼓勵全科醫學發展,建立完善的全科醫療體系,培養“小病善治,大病善識,重病善轉,慢病善管”的全科醫學人才。科學規劃全科醫學教育體系,加強全科醫學學科建設,建立健全的教育教學組織機構,逐步適應的分級診療制度,規范管理社區常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并能夠及時的辨別和初步處理常見傳染病,作各大綜合醫院的患者管理中轉站[4]。當疫情肆虐蔓延,除了全科醫學,重癥醫學、感染學、麻醉學、影像學、兒科學等一些“冷門”科室的人手也異常緊缺。反觀當下的醫學頂層設計,當醫學院校附屬醫院越來越多,臨床亞專科越來越細,那些本該被倚重的專科隊伍人手短缺,在疫情期間長期超負荷運轉,導致臨床工作的效率降低、風險增高。
此外,我國的醫學人才儲備不足,對公衛重視程度不夠,這些均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公共衛生總體規劃和其頂層設計仍較薄弱,公共衛生體系改革仍未破冰[5]。應重視和鼓勵醫學非臨床專業的發展,包括預防醫學、公共事業管理、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優化調整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生配比,一定程度上考慮鼓勵這些專業傾斜。
我國的分級診療制度依然不夠完善,醫學人才的培養依然滯后于社會對高水平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6]。中國強大的教育規模和經濟支持,讓醫學的“精英化”教育逐漸深入各大高校,而似乎忽略了“接地氣”式的基礎醫學教育產出。大力發展醫學教育的初衷是為國家培養醫德醫術兼備的醫學人才,從基層衛生所、社區醫院到地方醫院、省市級三甲醫院分層管理,醫療資源按需分配。然而一味追求“高精尖”的社會價值導向導致三甲醫院的虹吸現象也越來越明顯,這將導致醫學人才分布、乃至醫療資源的分布極不均衡。依然有相當多的患者偏好扎堆“大醫院”,迷信“大專家”,這導致三甲醫院人滿為患,人們一邊抱怨大醫院的排隊時間長、擁擠不堪,一邊又只唯大醫院首選就診;而一些基層醫院逐漸衰落,甚至因為缺少病患面臨無法開工的尷尬場面。一方面,精英醫生的培養周期久,社會經濟成本高,高級醫療資源供不應求產生的強烈的偏差促使廣大醫學生都錨定了大醫院這個目標;同時作為應對突發衛生事件最重要的一道關卡,基層醫療資源顯得嚴重不足,部分基層醫院門可羅雀,病人稀少,對醫學生就業的吸引力不高。惡性循環導致基層醫療系統越來越清冷,基層一線的條件遠達不到全面應急的標準。在開展個性化的醫學精英教育的同時,應鼓勵并完善基層醫院定向醫學生培養工作,精準對接基層衛生崗位的大量缺口;從而服務基層,筑牢基層治病防病的堤壩。
逆行者在前線奮戰,沖鋒陷陣,攻堅克難,唱響了無數感人肺腑的英雄凱歌。這場抗擊新冠肺炎之戰,也是醫德思政教育的關鍵契機。自醫學生誓言“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滿腔熱血步入醫學殿堂開始,醫德思政德育教育必須要貫穿醫學生成長的全過程[7]。此次疫情初期,全國20萬住培醫師、專培醫師基本都堅守在臨床。其中不乏主動請纓奔赴一線的感人事跡,也存在少數申請避開高風險科室的退縮現象。主動請纓者背后體現的是責任感與業務能力;畏懼不前者則需要從醫學教育的溫度和深度進一步加強。在此,教育者需反思,一方面我國醫學教育中的染病防護、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是否完備,臨床的口罩、防護服等物資安排是否合理;另一方面,當今醫學思政教育,立德樹人是否落在了實處。
疫情早期臨床醫務人員的信息普及和防護意識不足造成了一定的傷亡,暴露了當代醫學教育中對公共衛生學應急的掌握和應用能力的短板。需不斷完善并全面加強相關的臨床技能和醫德教育,全面提高其崗位勝任力。這次疫情可以作為臨床病例典范,也可以作為思政教材,完成對醫學生的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學教育和醫德教育,是當務之急。正如李蘭娟院士所說:“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給德才兼備的科研、軍事技術人員,讓孩子們明白真正偶像的含義!”、“只有少年強則國強,為祖國未來發展培養自己的國之棟梁!”。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對醫學生醫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醫學院校在人才培養中將醫德教育只有扎實而完備的臨床水平才能擔負起人類健康事業的重要使命。
當下全世界都還籠罩在這場疫情的陰霾之下,中國對抗新冠病毒之戰雖取得初步勝利,而抗疫防疫之路仍然任重道遠。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作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一次危機。所謂“危機”,即危中有機,需化危為機,為醫學進步和發展提供重要契機。醫學教育反思應從頂層設計著手,科學、系統并統籌兼顧,寬基地、廣口徑,向全體醫學生普及全科醫學和預防醫學教育,提高其崗位勝任力、危機管理能力;深入醫學卓越人才培養的同時,不斷鞏固和強化基層醫療團隊;進一步健全同步的臨床教師團隊、優化教學模式,立德樹人,加快發展新醫科,順應新技術、新產業、新形勢的重大變革,防范到位,經得起突發的挑戰,才能有效推動當代醫學發展,保障人民的健康。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詹宏、李伊婷:提出論文構思及撰寫論文;徐向榮、阮恒超:指導及修改論文;張丹:總體把關及審定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