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昱 ,李懷奇
(1南京醫科大學口腔疾病研究 江蘇省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口腔醫院口腔粘膜病科,江蘇 南京;2南京醫科大學口腔疾病研究 江蘇省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口腔醫院口腔頜面外科,江蘇 南京)
醫學技術在不斷的發展與進步,臨床護理操作也隨之不斷更新,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因其安全、可操作性強、留置時間長,被廣大患者和臨床護理人員認可[1]。尤其為口腔癌化療、胃腸外高營養及需要長期輸液治療的患者提供了安全、長期、有效的靜脈通路[2]。但在使用PICC導管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常見的有導管堵塞、感染、導管移位等。本科自2012年開展口腔癌化療PICC置管后,已進行了86例PICC置管及相關導管維護。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由于護理措施有效,85例患者順利完成治療。但2014年出現l例口腔鱗癌患者PICC置管后經3次術前誘導化療,后行根治手術,由于導管移位頸內靜脈,根治術中被結扎于頸內靜脈斷端中,術后出現導管堵塞,經過手術探查,拔除移位導管。該患者術后訪視超過5年,腫瘤治療效果滿意。現結合治療過程,回顧文獻,報道如下。
患者男性,64歲,已婚,臨床診斷口咽部鱗癌(T3N2M0)。于2014年7月行超聲引導下PICC置管,TPF方案誘導化療3次,化療過程順利,后行口咽頜頸聯合根治手術。因存在轉移性淋巴結且與頸內靜脈粘連,術中結扎切除一側頸內靜脈。術后第2d發現導管堵塞,沖洗后無效,拔出導管時發現阻力明顯,回彈力較大難以拔出,攝片示PICC導管頂端在同側頸內靜脈部位,考慮被結扎。當天二次手術探查取出PICC置管,術中發現其被結扎于靜脈殘端處,導管另一端在切除的病灶標本頸內靜脈內找出。經過后期的治療,患者順利出院。詢問原因患者因口咽癌常喜歡臥位時習慣將上肢墊于枕部或頸后部。術前1d晚上進行了淋浴,有手擦背的搓澡動作,且當晚有一陣劇烈咳嗽的情況。
(1)置管材料:導管材料采用美國BARD公司生產的4F安全型導管。(2)置管途徑:選擇右上肢貴要靜脈穿刺。(3)置管方法:在無菌環境下進行操作,操作者必須有PICC穿刺證書,嚴格按照操作規程的情況使用超聲引導。該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并在穿刺成功后進行常規的X線檢查,攝片結果提示導管的頭端位置在上腔靜脈。
在使用PICC置管中發生導管移位是較為常見的。其主要指的是患者置管的過程中導管前端誤進入頸內靜脈或者是在外周靜脈滯留,或者是在置管完成后患者的肢體發生頻繁的活動使得導管漂浮到頸內靜脈中。發生的原因主要有腹腔壓力增加,頭頸部發生扭動對頸靜脈造成影響,提重物或是做向上及托舉的動作等。患者在置管過程中應避免做手臂過度上舉的動作;一旦有咳嗽發生時應使用止咳藥;定期到醫院進行導管維護,貼膜要進行正確的更換;對于患者的主訴要認真傾聽,詢問患者是否有頸部不適感等。有學者研究報道導管移位發生率為6%-10%,常移位于同側或對側頸內靜脈、奇靜脈等[3]。發生導管移位會對導管的使用造成影響,嚴重會發生特殊的危險。導管移位的具體原因并不明確,可能與患者肢體活動頻繁、咳嗽等情況有關。本例口咽癌患者因習慣性右側上肢外展及上舉動作;在擦澡過程中上肢有反復外展背伸動作,使導管末端經上腔靜脈牽拉至頭臂靜脈、又從頭臂靜脈牽拉至頸內靜脈。又由于術前出現劇烈咳嗽,當劇烈咳嗽時由于胸腹肌肉的收縮導致胸腔內壓突然增加,以致PICC 管外移。以上情況可能是直接導致導管移位的原因。盡管該患者的PICC穿刺處點固定,置管長度沒有改變,但可能已經出現了導管移位而未被發現。
臨床治療過程中存在對操作要求嚴格,而忽視了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在患者使用PICC導管過程中護理人員沒有對自我維護進行充分的宣教,或是宣教內容不具體,導致患者沒有形成良好的維護習慣。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告知患者可進行適宜的日常工作,但要控制好度,護士可以針對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詳細的肢體演示,并要求家屬做好監督工作。
口腔專科醫院的醫護人員尤其是醫生存在PICC 置管認識上的誤區,事實上這不僅是護理上的操作手段,更是臨床上的治療手段,要求醫生同樣做到重視。本例患者導管移位進入頸內靜脈,術前沒有發現,術中切除頸內靜脈并結扎縫合的同時依然沒有發現導管已被結扎,直至術后出現阻塞后才攝片檢查發現導管移位并被結扎固定,然后手術探查取出導管。這更加提醒醫護人員加強對導管的管理。有一部分導管置入出現移位能夠觀察臨床癥狀,而一部分在置管后無任何的異常,因此需要在完成置管后進行X線攝片,以保證導管的位置正確。導管發生移位本身也不可避免,在術前與患者及家屬談話中應詳細地說清楚,讓他們知道即便是置管當時很好,也不能保證以后不發生異常情況,這樣能夠贏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減少不必要的糾紛發生。
加強PICC臨床應用的系統管理和質量監督,制定該技術操作的準入制度,針對口腔專科護理團隊,進行專業技術的培訓,對護士進行維護技術的培訓、考核,提高護士的穿刺技巧,提高一次成功率。圍繞該操作技術,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建立了品管圈,置管前充分做好病人血管的評估;置管中嚴格技術操作;置管前后加強循證護理,強化醫護配合[4]。
針對需要進行手術的PICC置管患者,除常規交代治療風險外,還應對于此類特殊不良事件進行溝通和解釋。當出現問題后,要積極安撫病人及家屬緊張情緒,加強心理護理,降低病人的緊張情緒,做好解釋溝通工作,并通過醫護配合,嚴密檢查,找出問題原因,并妥善解決問題,避免出現進一步的損傷和臨床意外。
在置管期間加強管理與維護,尤其是針對術前誘導化療,手術及術后進一步放化療的患者,定期監控,確保PICC導管在位有效。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提高他們對導管的維護技能;導管留置期間定期作X線檢查[5],針對手術的患者,加強圍手術期的管理,一定要術前進行X線攝片明確導管位置。若患者導管滑出≥3cm及導管經常有回血等應及時拍片,以及時發現導管移位。根據檢查結果來確定導管發生移位的部位、長度及是否存在扭曲現象,并經B超檢查排除血栓形成可能。在緩慢推注鹽水的同時將導管退出,借助血流的向心性及重力作用將導管送至上腔靜脈[6]。提前告訴患者在退管時應進行深呼吸,借助胸腔的壓力來使導管復位。導管復位后也要做好護理工作,以免出現血栓,也能預防再次發生移位。
隨著護理模式的更新,優質護理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是從患者的角度出發,以患者為中心,為患者提供高效優質的護理服務,促進患者康復。在腫瘤患者使用PICC的過程中實施優質護理可顯著提升患者的認知度,使患者在舒適的狀態下接受治療,在整體上提高護理質量[7]。PICC穿刺置管作為一項成熟的護理操作技術,血管易見、并發癥少、留置時間長,大大減輕了多次穿刺給患者造成的痛苦,能夠為化療操作提供保障。然而,PICC導管在使用的過程中,患者日常生活及功能鍛煉均可能出現導管移位、阻塞、靜脈炎感染等并發癥。針對常見并發癥,如靜脈炎、導管阻塞等,臨床較容易早期發現及處理[8],而對于導管移位,則不容易早期判斷,尤其是針對術前置管行誘導化療,在圍手術期都要全程監控導管情況。護士為了減輕并發癥,以及避免因計劃外拔管對患者造成的經濟及精神負擔,必須規范管理與操作。通過本次特殊病例的臨床體驗,針對口腔專科醫院醫護人員的教育學習更顯重要。目前,PICC導管斷裂的發生率為0.1%-3.5%[9],國內針對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因PICC置管移位進入頸內靜脈而影響手術治療的報道很少,類似病案僅見1例報道[10]。本醫院所發生這例患者現術后隨訪超過5年,治療效果滿意。針對這1例病例的臨床特點,應盡可能地對口腔醫護人員進行有目的的培訓,規范操作流程,利用超聲引導置管,加強置管后維護和護理,采用超聲探頭壓迫法阻斷頸內靜脈,不需患者側頭配合,頸部自然放松,有助于提高患者舒適度,尤其適用于有頭頸部惡性腫瘤化療患者[11]。以及加強患者置管后的自我維護意識,是延長PICC留置時間、防止導管移位等并發癥發生的關鍵所在。同時針對置管后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制定了更詳盡的監管流程,術前X線片定位導管,確保沒有移位;術中醫護協作配合,避免意外情況發生;術后繼續監測導管,保證治療有效完成[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