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衍宏
(廣西岑溪市第三人民醫院,廣西 岑溪)
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的程度也越來越深,老年人口規模越來越龐大,社會對于老年人群的健康和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重視。糖尿病是我國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作為一種代謝性疾病在老年群體中有很高的發病率,糖尿病的發病主要與胰腺功能異常有關,胰島素分泌不足引發的血糖升高是該病的最主要特征[1]。糖尿病及其引發的多種并發癥會嚴重損害患者的健康,老年患者機體功能弱,加上飲食和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糖尿病發病后對患者的影響更為惡劣,有很高的致殘和致死率[2]。糖尿病嚴重危害老年患者的健康和晚年生活質量,必須及早治療,但由于糖尿病癥狀不典型,起病隱匿,容易誤診漏診,耽誤老年患者的治療時機,因此,研究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流行病學特點,明確老年糖尿病的臨床表現以及并發癥情況,對實施有效的治療和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3]。本研究通過對3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分析,探討其臨床流行病學特點,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內科老年病區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6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齡 60~90歲,平均(74.62±2.41)歲;病程 3.5~17年,平均(7.81±2.06)年;入院空腹血糖 6.94~21.62 mmol/L,平均(12.33±3.29)mmol/L。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入院時生命特征正常,無精神疾病和認知障礙,無嚴重的肝腎疾病和心功能不全,無惡性腫瘤及其他嚴重原發性疾病。
參與本次研究的3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29例(80.56%)有明確的血糖不達標原因,其中飲食控制不合理7例(19.44%),運動不當4例(11.11%),未按時按量用藥18例(50.00%);27例(75.00%)有明顯的臨床癥狀表現,其中“三多一少”11例(30.56%),視物模糊9例(25.00%),感覺減退10例(27.78%),睡眠障礙8例(22.22%);31例(86.11%)有合并癥,其中高血壓22例(61.11%),高血脂14例(38.89%);25例(69.44%)有并發癥,其中腦血管疾病12例(33.33%),冠心病9例(25.00%),糖尿病腎病2例(5.56%),下肢動脈病變6例(16.67%),單一并發癥4例(11.11%),合并2種及以上并發癥21例(58.33%)。
所有患者均采用醫養結合的治療方式,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并鼓勵進行運動鍛煉,并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藥物治療,包括格列齊特、二甲雙胍、阿卡波糖,藥物治療療效較差的患者采用注射普通胰島素治療。
老年糖尿病患者具有起病緩慢、發病隱匿、臨床不典型、并發癥多等特點,采用醫養結合的方式,應用格列齊特、二甲雙胍、阿卡波糖及普通胰島素進行治療后,36例患者中死亡2例,死亡率為5.56%。
糖尿病是危害我國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6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稱為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可以在青中年期起病,也可以在老年期起病。糖尿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起病隱匿,病情復雜,常伴有多種合并癥和并發癥,治療難度大,目前還沒有完全治愈的方法,臨床治療多通過藥物配合飲食和運動進行血糖的控制[4]。對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來說,糖尿病的威脅比年輕患者更大,早發現并積極治療對于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預后有重要的意義,為此,明確糖尿病的臨床表現和流行病學特點就顯得十分重要。
在老年糖尿病發病初期,由于首發癥不典型,起病隱匿,加上老年群體身體機能下降,一些微小的癥狀容易被忽略,感到乏力、視力模糊等非特異性癥狀老年患者多不以為意,導致發病初期的漏診,耽誤病情[5]。并且許多老年糖尿病患者有高血壓、白內障、高血脂等疾病,這些合并癥的癥狀也容易與糖尿病混淆,導致許多老年糖尿病患者持續保持血糖升高的狀態,加重病情[6]。其次是老年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率高,且并發癥種類多。心腦血管疾病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且年齡越高,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越高,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因為感染、停用胰島素、應用皮質激素、胃腸功能紊亂等因素誘發心腦血管疾病[7]。老年糖尿病患者如合并急性酮酸中毒和高滲性昏迷等,有很高的病死率。低血糖也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的并發癥,許多老年患者病重后長期臥床休養,身體缺乏運動,加上長期使用降糖藥和胰島素,身體熱量攝入和供應均不足,出現低血糖的情況,而血糖降低會促進腎上腺素、皮質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反而會導致患者血糖反應性增高,十分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療,患者在白天服用降糖藥物,極易在夜晚出現低血糖的情況,應加強重視[8]。除此之外,老年患者還容易合并各種感染性疾病,其中過量使用雙胍類藥物是誘發急性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安全用藥對老年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
綜上所述,老年糖尿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由于起病隱匿,病情復雜,治療難度大,糖尿病引發的多種并發癥對老年患者的危害極大,在治療過程中應注重合理用藥、健康飲食并加強運動鍛煉,積極調整心態,預防低血糖,從而安全有效地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