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啟,趙德語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2.山東省棗莊市中醫醫院,山東 棗莊)
失眠,中醫又謂之“不寐”、“目不瞑”、“不得臥”等,是指入睡或維持睡眠困難而導致睡眠質量或數量不足,體力和精神不能得到充分的恢復,影響日間正常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的一類病證。[1]焦慮狀態,指過當的焦慮反應,其嚴重程度與威脅不相稱或持續時間過長。[2]根據《綜合醫院焦慮、抑郁與軀體化癥狀診斷治療的專家共識》:對患者生活和社會功能造成明顯影響的中度以上焦慮,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14 分可診斷為焦慮狀態。[3]在臨床工作中,常可見二者伴隨出現,有相關調查[4]顯示:約有80%的失眠患者伴有焦慮。
中醫學認為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而營衛陰陽的正常運作是保證心神調節寤寐的基礎。對于焦慮狀態一般認為其屬情志范疇,并將其與心緊密相連。[5]《類經·疾病類》云:“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五志惟心所使也”論述了心的主導作用。中醫學認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二:心主血脈;心主藏神。此二者是緊密聯系的,心所主血脈是心神活動的物質基礎,心神清明則能馭使心氣而調控推動血脈的運行。
臨床實踐中,對于失眠伴有焦慮狀態的患者,重視心在二者病因病機中的重要地位,辨證施治,療效顯著,略舉三例。
王某某,女,48 歲,個體經營者。初診主訴:難以入睡1 年余,加重2 月。患者自1 年前始出現入睡困難,眠淺易醒。2 月前,因生意失利,出現情緒焦慮,失眠癥狀加重,現工作情況已順,仍癥見心煩不安,焦躁輾轉,入睡困難,眠淺易醒,醒后難以再次入睡。每夜僅眠1-2 小時,夜間潮熱汗出,日間感頭暈耳鳴,疲倦乏力,記憶力減退,眼干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數。既往月經較規律,近來經量減少。刻下血壓113/69mmHg,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測分值15 分。四診合參,診斷:不寐-心陰不足,心神不安。處方:柏子仁15g、炒酸棗仁20g、麥冬12g、天冬12g、茯神20g、生地12g、制遠志15g、當歸12g、白芍20g、合歡皮20g、夜交藤20g、生龍齒30g 先煎、珍珠母先煎30g、生甘草6g。10 付,水煎溫服,早晚各一次。并囑患者注意自我心理調節,規律生活。10 日后患者復診,訴焦慮不安減輕,入睡較前順利。睡眠時間延長,仍眠淺易醒,睡眠質量不佳。仍有潮熱汗出、口咽干燥。予上方去珍珠母,加刺五加30g、龍眼肉12g,繼服10 劑。后電話回訪,諸癥已顯著減輕,再服5 劑,痊愈。
按:《黃帝內經》云:“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加以患者長期思慮操勞,陰血暗耗,心神失養,陰不足以斂陽故難以入寐,后因變故陡生,虛火內擾,故見諸癥。初診方以柏子仁、酸棗仁、茯神、制遠志養心安神,夜交藤安神助眠,生地、天冬、麥冬滋陰養血清熱,當歸合生地補血,白芍斂陰養血,合歡皮安神解郁,生龍齒、珍珠母重鎮安神,生甘草瀉火生津。復診時,焦慮減輕,乃減重鎮之藥,加以刺五加、龍眼肉補益心腎以緩治其本。
房某某,男,65 歲,退休在家。初診主訴:入睡困難2 年,加重半月。患者2 年來入睡時間延長。半月前外出旅游歸來后,癥狀加重,心慌不定,難以入眠,眠淺多夢,易驚醒。日間疲乏無力,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緊張,易受驚嚇,動則汗出,胸悶氣短,納差食少。舌淡,苔薄白,脈數。心肺聽診無明顯異常,常規心電圖:竇性心律不齊;ST 段改變。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測分值16 分。診斷:不寐-心氣虧虛,心神不寧。處方:炒酸棗仁20g、茯神30g、川芎15g、制遠志15g、柏子仁12g、黨參15g、炙黃芪30g、龍眼肉12g、刺五加20g、生龍齒30g、生牡蠣30g、琥珀6g、炙甘草10g。中藥免煎顆粒,7 劑,開水沖服,早晚各一次。二診:患者自訴心慌不安減輕,入睡所需時間有所縮短,睡眠時間延長。日間精神稍好轉,仍動則胸悶、氣短、汗出。前方加丹參12g、桂枝6g,繼服5 劑。三診:諸證基本消失,又服3 劑以鞏固療效。
按:患者年老,臟腑已虧,氣血不充,《內經》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代,故晝不精,夜不瞑。”外出旅游勞累,致使心氣虧虛,心氣不足則心主神志之能減弱,神不自主,故見難以入睡,眠淺易驚,惶惶難安。心氣不足,鼓動乏力,則見心慌怔忡。胸悶氣短,動則汗出為氣虛之征,舌脈亦為佐證。故以益氣安神、鎮驚定志為法,予黨參、黃芪、甘草益心之氣,酸棗仁、茯神、遠志、柏子仁寧心安神,川芎、龍眼肉、刺五加益氣養血、安養心神,龍齒、牡蠣、琥珀重鎮定驚。二診時仍胸悶,復加丹參入心養血、通調經脈,桂枝溫經通絡、和解營衛陰陽。
田某某,男,64 歲,農民。主訴:入睡困難2 月余。患者2 月前與家人爭吵后,夜間難以入睡,心中煩躁不安,睡意全無,日間神昏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口苦口干,不喜飲水,身熱,無明顯汗出,周身不適,如有物纏身,不欲活動,納差,時有呃逆,大便黏膩難解,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測得分15。診斷:不寐- 痰熱擾心。處方:陳皮10g、清半夏12g、茯苓20g、炒枳實12g、膽南星10g、黃連15g、炒梔子15g、蓮子心12g、廣藿香12g、佩蘭15g、炒酸棗仁20g、合歡皮12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醋香附12g、郁金15g、生甘草6g。中藥免煎顆粒,7 劑,開水沖服,早晚各一次。囑少食辛辣厚膩之物。二診:入睡困難較前改善,睡前心煩不安減輕,口苦口干較前緩解,日間精神稍改善,仍納差。前方去生牡蠣,加焦三仙各12g,繼服7 劑。未再來診,電話回訪,訴睡眠困難及心煩不安諸癥消失。
按:患者發病以爭吵、情緒激動為誘因,考慮七情過勝,心火亢盛,火熱灼津生痰,痰火互結,擾動心神,致使心神不安,故見心煩不寐。痰濁困阻,故神昏倦怠,身重如裹。痰濕擾亂正常水液輸布,故口干而不欲多飲。納差、便黏、舌苔脈象,亦為痰熱之征。故初診時予黃連、蓮子心、炒梔子清心火、除煩熱,陳皮、半夏、膽南星燥濕化痰,香附、郁金疏氣開郁助枳實理氣化痰,茯苓健脾滲濕以消生痰之源,藿香、佩蘭芳香化濁,酸棗仁、合歡皮安神助眠,生龍骨、生牡蠣重鎮以安心神,甘草為使調和諸藥。復診時睡眠改善、心煩減輕,故減珍珠母重鎮之力,加焦三仙健脾和中,以資生化。
失眠伴焦慮狀態患者愈加常見,二者互相影響,較單純性失眠更為復雜難治。以上三案主癥均為不寐、焦躁,病位皆在于心,同樣表現出心神不寧的癥狀,然其病機各異,案一為心陰不足、陰虛火旺所致,故治以滋陰清熱為法;案二乃心氣虧虛所致,故治以益氣安神法;案三屬痰熱內擾所致,故治以清化痰熱為法。此三案,導師堅持從中醫理論出發,抓住心在失眠與焦慮病因病機中的重要地位,從“心”論治,體現了“治病必求其本”的中醫思維,同時明辨失眠伴焦慮狀態的不同證候,堅持辨證論治,據證處方,體現了中醫學“同病異治”的理論。故而方證相合,收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