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忠,劉峯銘,顏英
(莆田學院管理學院,福建 莆田)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以下簡稱GAS)由加拿大Hans Sally 醫師提出,GAS 出現有三階段:(1) 警戒:交感神經刺激腎上腺素,同時左腦下部啟動下垂體生產激素,腎上腺利用激素調整身體作出防御。(2) 反抗:身體為了應付外在情境變化,開始進入“備戰狀態”的身心理反應,其中應激導入身體出現“軀體化”(Somatizer)癥狀有頭痛、身體僵硬、不正常進食、消化不良;應激導入心理出現“心理演化者”(PSYCHOGZZER) 癥狀有抑郁、焦慮、緊張、意志消沈。(3) 衰竭:因長期處于應激狀態得不到警報解除出現心力衰竭,進而演化成慢性病形成壓力癥候群(Stress Syndrome)出現內分泌失調、心血管疾病、肺部支氣管過敏感染、腸胃道疾病、性功能衰退、腦神經衰弱癥等。
根據學校輔導員反饋,嚴重患有GAS 約九成均出現在大一新生,主訴有空虛失落苦悶、易煩躁焦慮與孤獨感、讀大學沒意思、想退學、與舍友習慣不合、失眠日夜顛倒頭昏腦脹、注意力難以集中、可傾訴朋友少,諸如此類情況已被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稱為“新生適應綜合癥”該情況與“跨境綜合癥”頗為類似,一般表現首次長時間離開師長父母跨省求學、自身生活環境出現重大變化、突然闖入陌生校園面對新的群體、食衣住行親力親為,此類情況新生需要慢慢適應集體生活。青少年出現GAS 往往起因于父母過度溺愛導致青少年抗壓能力差EQ 低,常人眼中微不足道批評指責、考試失敗、友情破裂、人際關系邊緣化,尤其是高考后親人分離焦慮均可成為GAS 誘發因素。
因變換環境產生適應障礙的“跨境綜合癥”(Cross Border Syndrome 以下簡稱CBS)最早出自《爵爵港不停》一則漫畫,患者出現喜樂不能的身體自殘現象,在準備離家遠行前,身體會不自覺出現問題來讓自己既定行程受到影響,這種身體變化不是意識可覺察到,而是潛意識心理壓力讓身體出現問題,這類外出遠行而迫不得已外出謀生產生隱藏性心理壓力,繞過意識對身體發生變化,在臨床上出現假性頭痛、感冒、經痛、心率不齊、胸悶心痛、呼吸急促、四肢無力、焦慮、沮喪、悲觀、提不起勁、無力感、人生沒意義、戀家不想離家、對親人依附深、常以家人各種借口請假。離別產生無力感、無法深度睡眠、悲觀想哭、相對剝奪感高,常拿別人評估自己流落異鄉外地謀生的人生際遇,有些患者離別時刻來臨前更有性沖動想透過性來解壓,反而適得其反罹患POIS 綜合癥。病患自訴因假期難得回鄉探親很珍惜時光,起初刻意把每天行程安排得緊湊,直到假期將結束前1 周才開始停止不必要行程靜下心享受獨自寧靜與家人生活。患者臨行前2 周或購買上崗車票后病征出現,直到臨行前幾天癥狀達到峰值,珍惜在家所剩不多時間的行徑宛如末日狂歡,患者會經常看日歷倒計時,特別是一到晚上隔夜焦慮更為嚴重,臨行前一天LCU 達到壓力峰值,情緒起伏大易為一些事小題大作與家人爭吵或可能藉此塑造憤而離家的理由,經常上廁所腹瀉頻尿、睡眠質量差易驚醒、多夢到與離別有關情境。直到離家當天開始出現呼吸困難、瀕死感、手腳冰冷癱軟、精神痿靡、惡心食欲不振,腦海中常出現不愉快工作經歷。如行程有所延后變動,即便是一天也能突然精神煥發、神采奕奕,猶如死里逃生般的愉悅。如果患者跨過心理障礙順利出行,上述諸多情緒和身體病癥能在短時間內消失,尤其是呼吸困難、四肢癱軟無力的瀕死感消失讓病患如釋重負,但是多少還會因離家在心理存在著一抹淡淡愁緒與哀傷。文學作品同樣有描述離別情境,但多數主要是以鄉愁和思鄉心情描述為主如:告別就是死去一點,世上最美的風景就是回家的路,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等等抒情說法。
CBS 有別于LCU 生活壓力指數量表,主要出現的人群有入監服刑、婚娶出嫁、移民久住、長期外派出差、離鄉背井工作、異地求學、跨國境旅游、跨省市工作、航天員時空穿梭旅行等幾類群體均會出現。CBS 的典型臨床表現是在不同環境的想法都會有不同,異地思維迥異,容易產生一廂情愿和跨文化適應沖突。Klein 發現,恐慌癥患者在早期童年時代失去親人或重要人物陪伴,尤其以10 歲前與父母分離史、受虐史,而導致童年開始出現離別障礙,分離情況如迷路走丟、人口販運、過繼棄養、搬遷離家、父母離異都會加重兒童焦慮發作的誘因。Raskin 認為家庭成員對兒童教養方式的前后不一,可削弱兒童調解情感的能力,是直接導致焦慮或憂郁的主因,尤其是兒童成長環境的多變經歷,導致成年后對環境不安與不信任感,萬一處在與過去某種不愉快的相似情境出現時,能誘導出恐慌癥發作,成人恐慌癥發作多數有損失事件為誘因,尤其是離別與包含離別的各項條件會提高患者的易感性,恐慌癥與幼兒離別焦慮反應的養成有著生物學上的相似性。Bremner 發現患有PTSD 的退伍軍人海馬回體小于一般人,而這些軍人都是離鄉背井在他國高危險戰場上服役,根據LESS 生活事件壓力量表分析在高壓急性的環境壓力之下,PTSD 患者可經由“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增加皮質素的血中濃度,這種高皮質素是造成失智癥發生率高于一般人至少兩倍的風險。
CBS 與Exile syndrome、Ulysses syndrome、GAS、GSD、恐慌癥互為表里,CBS 出現癥狀的嚴重度與離境時間長短有正相關,出境時間越長則CBS 越嚴重,出境時間越短則綜合癥越不明顯,另外,前往經濟發達程度差距太大的國度也會發生CBS,如:魂不守舍、注意力不集中、自閉不想出門、人際關系淡漠等情形。但是,CBS未必都是負向影響,有很大程度與適應力和焦慮癥有直接關系,其中“閾值假說”是指不同類型的個人,在感受外在壓力和適應壓力的一種差距調適,閾值低者壓力感受度較敏感,閾值高者壓力敏感度低,相對其調適能力也高、適應壓力強。閾值在容格的說法是人出生原型,類似傳統古中國生辰八字和西方星座命盤在出生那一刻早已注定的概念。閾值在精神病理學可稱之為此人適應外在社會壓力與適應程度,閾值高代表他在當地社會亢逆力也高,因此工作較能融入當地文化,尤其是在職場生活適應、社會階層提升比起閾值低者更為順遂。而閾值低者代表處在當地難以適應或無法接受職場壓力與環境變化,長期郁郁不得志導致社會地位也就相形下滑。因此,從環境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觀點,建議閾值低者或在原生地社會謀生不順遂人群采用環境變換治療,網絡有段熱文《在上海活著,才叫活著!》點出有些人在高福利又講求規律的發達國家出現眾多抑郁癥患者,后來因變換環境到了開發中國家抑郁癥自然不藥而愈,另一類歇斯底里抑郁也是透過改變環境或易地療養方式,病癥即可緩解。因此,環境療法是刻意讓患者長時間處在不同環境來敦促自己改變生活習慣與行為模式,讓環境變化帶來生活動力,強迫自己提升環境亢逆力,促使自己免除無謂的心思雜慮與敏感多疑。另外,到底是環境誘導出內心人格的心理疾病,還是心理疾病對環境本身的不適應性則有待進一步驗證,尤其是透過現代社會制度的篩選機制因此被迫出外謀生的群體性格,是需要Perls 完形治療才可強化自身心理狀態,另外從宏觀社會治理層面,也同樣突顯出政府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在人才保障制度的監控不足,才造成“人不盡其才”被迫遠走他鄉、外出謀生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