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濤
(河南省新鄉市市直機關醫院,河南 新鄉 453003)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關節退行性病變,在中老年人中發病率較高。流行病調查顯示中國60歲以上者膝骨關節炎發病率高達42.8%[1]。此病發作時主要變現為膝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較嚴重的患者可出現關節畸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上常規的西藥治療常常伴發胃腸道損害,肝腎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隨著中醫對該病認識的深入,中醫藥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筆者在門診中嘗試運用補腎活血法中藥內服配合外用熏洗治療早期膝骨性關節炎,在減輕疼痛癥狀,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方面取得較好的療效,資料整理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本院門診自2015年1月到2018年12月診治的50例膝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5人。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51-76歲,平均(63.7±5.43)歲;病程2-7年;平均(4.21±1.12)年;本次出現疼痛(2-5)天,平均(3.72±0.25)天;發病部位:左膝12例,右膝13例,平均體重(67.36±6.05)kg;影像學分級:II級15例,III級10例。觀察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51-76歲,平均(64.3±6.43)歲;病程2-6年;平均(4.32±1.43)年;本次出現疼痛(2-5)天,平均(3.32±0.28)天;發病部位:左膝14例,右膝11例,平均體重(66.76±5.23)kg;影像學分級:II級13例,III級12例。兩組在性別、年齡、患病天數、部位、體重和影像分級等資料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膝關節炎中醫專家診療共識》(2015年版)[2]制定:①反復膝關節疼痛,時間≧1月;②DR片(站立)顯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出現骨硬化或囊性變、關節緣骨贅形成;③關節液(≧2次)清亮、黏稠,WBC<2000個/mL;④中老年患者(≥40歲);⑤晨僵≤30 min;⑥活動時有骨摩擦音(感)。符合①②或①、③、⑤、⑥或①、④、⑤、⑥即可診斷。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51-73歲;③關節影像學分級為II級或III級的;④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4分;⑤通過中醫辨證分型為肝腎虧虛型者;⑥知悉同意治療方法方案,自愿接受治療者。
1.4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它全身疾病的(如糖尿病、冠心病、腦梗塞、腫瘤等);②緩解期無疼痛的患者;③膝關節有外傷史或手術史,繼發創傷性關節炎者;④有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病史的患者。
2.1 對照組(西藥配合理療)。給予患者口服尼美舒利片,每日服0.1 g,日一次;配合華行(GZ-IIID型)骨質增生電泳治療儀,將治療頭固定于膝關節疼痛部位,每次治療25分鐘,每日一次。時間持續15天。
2.2 觀察組(中藥內外合治)。給予獨活寄生湯為主方加減的中藥內服具體方藥:獨活12 g、寄生15 g、秦艽12 g、防風10 g、細辛6 g、肉桂6 g、牛膝15 g、杜仲12 g、熟地15 g、當歸15 g、川芎10 g、白芍15 g、黨參15 g、茯苓15 g、甘草6 g。水煎400 mL,每日分早晚兩次飯后溫服。
配合中藥熏洗,具體藥方為制川烏12 g、制草烏12 g、威靈仙15g 、白芷12 g、地龍12 g、透骨草30 g、伸筋草20 g、海桐皮25 g、蘇木15 g、紅花15 g。用3000 mL水泡一小時,煎煮30分鐘,溫度高時先把膝關節暴露于藥的上方用水汽蒸,當溫度適合時膝關節沒入藥液中,泡洗20到30分鐘。內服合外洗治療15天。
3.1 觀察指標。①療效標準:臨床治愈:腫脹消退、疼痛感消失,膝關節活動正常;顯效:無腫脹疼痛,膝關節活動輕度受限;有效:腫脹、疼痛感明顯減輕,膝關節活動輕度受限;無效:腫脹、疼痛和關節改善均不明顯。②VAS評分:VAS評價膝關節疼痛程度,方法:取一條長約10 mm的游動標尺在兩端標上“0”分端和“10”分端,0分代表無痛,10分代表最劇烈疼痛,患者根據自身疼痛情況在標尺上標出代表當前疼痛的數字。
3.2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本研究所得的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運用秩和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1 2組臨床療效比較。臨床療效:對照組臨床治愈6例、顯效10例、 有效6例、無效3例;觀察組臨床治愈9例、顯效8例、有效7例、無效1例。經秩和檢驗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431、P<0.05)
4.2 2組膝關節功能恢復方面比較。膝關節功能恢復方面:對照組優10例、良 8 例、可6例、差1例;觀察組 優18例、良 85例、可2例、差0例。經秩和檢驗觀察組功能恢復方面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043、P<0.05)
4.3 2組治療后VAS評分比較。對照組治療前VAS評分為(6.12±1.03),治療后為(1.87±0.68);觀察組治療前VAS評分為(6.12±1.07),治療后為(1.04±0.56)。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都有明顯的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此統計結果表明觀察組在降低VAS評分方面優于對照組。
骨性關節炎中醫學認為屬于“骨痹”范疇,古代醫學著作有著不同的論述。《黃帝內經》[3]中有“痛在骨,骨重不可舉,……名曰骨痹”。的記述,在治療上以針刺為主;漢代張仲景稱此病為歷節,《金匱要略》有“身體羸瘦,獨足腫大……便為歷節也”的記載[4]并首創了湯藥治療骨痹,以桂枝芍藥知母湯補腎固表以療此病。唐代《外臺秘要》記載防己湯、大棗湯等以扶正強骨治療骨痹;《圣濟總錄》中對各型骨痹以專方治療,以肉蓯蓉方溫陽補腎祛濕治療寒濕合并腎虛的骨痹;到宋金元時期又稱為鶴膝風,《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稱此病叫做“鶴膝風”[5],同時也有膝痹的稱謂。明清時期《外科正宗》治療骨痹以獨活寄生湯、健步丸、大防風湯、附子六物湯等補腎強骨治療此病;近代十三五《中醫骨傷學》教材將獨活寄生方作為骨痹的指導用方。
綜上所述,現代中醫研究理論和臨床實踐都證明,“肝腎虧虛,氣滯血瘀”是導致骨性關節炎的重要病機[6-7]。結合本次觀察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治療療效優于對照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和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所以從肝腎角度論治骨性關節炎,以獨活寄生湯為主方辯證治療,配合中藥外用熏洗是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