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王 億
通江縣在新一輪退耕還林實施中,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全力打造產村相融、脫貧攻堅新樣板,實現了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雙贏。

退耕還林建設基地
通江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屬于革命老區、秦巴山區、貧困地區“三區”疊加的特殊區域,沒有產業,農民難富;農民不富,生態難保。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以來,通江縣改變了上一輪退耕還林以生態林為主的局面,充分尊重農戶意愿,“還什么”由農民做主,政府只作引導,不再搞“一刀切”。截止2019年底,全縣新一輪退耕還生經濟林比重由前一輪的0.3%提高到了現在的80.4%,形成了“一鄉一特、一村一品、一戶一園”新局面,讓家家戶戶植下了“搖錢樹”,建起了“小銀行”。同時,通過坡耕地流轉實施退耕還林,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專合社+農戶”“大戶+農戶”等方式規模發展特色產業,讓退耕農戶擁有土地流轉金、務工薪酬金、效益分紅金、政策直補金“四金”農民。
據悉,全縣依托新一輪退耕還林建成的10.57萬畝經濟林在正常年份預計產值達5.3億元以上,讓農民直接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農民得豐收

花椒采摘

發展鄉村旅游
“賞桃花、采藍莓、品葡萄、摘花椒......”,一到每年果樹開花和果子成熟季節,擂鼓寨桃園、龍頭寨李子園、方山藍莓園、鸚鴿嘴葡萄園、桅桿坪青花椒園等基地游客絡繹不絕,共賞新一輪退耕還林成果帶來的田園之趣、豐收之樂、鄉村之美。
近年來,通江依托新一輪退耕還林種植葡萄、桃樹、李樹、梨樹、藍莓、玫瑰等特色水果和花卉2萬畝,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挖掘旅游產品、打造節慶品牌等手段,深入推進鄉村旅游新業態,取得了明顯成效。
“現在果樹品種多,成熟時間各不相同,游客一年四季都能在園區休閑旅游賞花、品嘗采摘新鮮水果。”方山藍莓基地負責人劉旭介紹到。下一步,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灌溉堰渠和管道,硬化采摘便道,增設兒童游樂設施,開辦特色農家樂,提供吃喝游玩、采摘體驗、戶外燒烤、民宿客棧等一條龍服務,讓游客進來玩得好、留得住、愿消費、想再來。
自2014年來,縣委、縣政府以生態扶貧為突破口和著力點,緊緊抓住新一輪退耕還林實施機遇,將全縣157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和有條件的非貧困村貧困戶實行分年度全覆蓋。截止目前,全縣32個鄉鎮和壁州街道辦事處14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已實現退耕還林全覆蓋,中央財政退耕還林現金補助達14518萬元,6.12萬戶退耕農戶享受到了政策“紅利”。其中,1.12萬戶3.81萬名貧困人口人均獲得政策性補助1345元,實現直補增收脫貧。同時,退耕農戶節約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年戶均勞務創收達3萬元以上,為全縣脫貧摘帽,同步小康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4年,我家因兩個學生上學被評為貧困戶,2015年我拿了5畝土地實施退耕還林種植花椒,除了政策性補助外,去年摘椒子3000多斤,賣了2萬多元,今年又賣了2萬多元”三溪鎮永樂村6社村民蒲純宗美滋滋地說,“我還在花椒地養雞,年總收入3萬元以上,早在2018年就脫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