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麗君

山區生態林

福洪杏喜獲豐收
1998年發生在長江流域和東北地區的兩次特大洪災,至今仍讓許多人記憶猶新。正是那場大水,讓人們嘗到了生態破壞的惡果。洪水退去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將“封山植樹、退耕還林”放在了災后重建“三十二字”方針的首位,全面啟動了退耕還林工程,迄今已走過了二十載建設之路。通過一“退”一“還”,全國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了4個多百分點,林草植被大幅增加,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狀況顯著改善。
青白江區位于成都市東北部,幅員面積378.94平方公里,是成都中心城區之一,現有退耕還林地1萬畝,其中退耕還生態林0.86萬畝,退耕還經濟林0.14萬畝。自2002、2003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森林資源總面積由4012公頃增長至9359公頃,增長133.3%;活立木總蓄積由20.1萬立方米增長至51.5萬立方米,增長153.7%;森林覆蓋率由8.47%提高至33.1%,增長288.4%,動植物品種達300多個。
森林資源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在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態價值。在2019年9月10日召開的退耕還林還草20周年工作總結會上,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劉宏葆指出,我省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每年在蓄水固土、固碳釋氧、凈化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生態效益價值超過1700億元,位居全國第一位,相當于中央總投資的3.2倍。據權威分析,2010年,四川省森林生態系統總服務價值為3933.3×109元,預計到2025年,該數值將上升到2062.05×1010元。《成都市青白江區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報告》指出,退耕還林二十年來,青白江區林地質量明顯提高,森林覆蓋率穩步提升,森林生態價值突出表現為涵養水源和改善環境,其價值量占到全區森林生態價值總量的60.6%。由此可見,森林資源蘊藏著巨大的生態價值,對于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維護區域生態安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創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應該追求綠色發展繁榮。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事實上,隨著生態文明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態價值觀逐步從“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價值判斷,到“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的價值選擇,轉變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創造。要處理好國家要生態、地方要發展、農民要增收這三者之間的關系,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必須同步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退耕還林作為國家實施的重大生態工程,理應發揮支點作用,撬動生態與經濟統籌發展,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樣板。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路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賦予退耕還林工程新的使命。但目前青白江區退耕還林產業融合程度低,存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缺乏、生態產品價值開發利用不充分等問題。如青白江福洪鎮,通過退耕還林,優質杏種植面積由666.3畝發展到1.8萬畝,成為了中國南方最大的杏產業及旅游基地,初步實現了富農增收的目標。但現有的產業以賞花、采摘等為主,生態價值轉化粗放、同質化現象嚴重。且區域內退耕還林1萬畝余下93%的林地并未實現其生態價值轉化,離走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鄉村振興道路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因此,高質量推進退耕還林生態價值轉化是助推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和戰略選擇。

退耕杏林花正艷
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奮斗目標。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一座座鋼筋水泥的森林于城市間拔地而起,局促的土地空間與相互遮擋的采光,讓越來越多的現代都市人開始厭倦都市的喧囂嘈雜,渴望回歸綠水青山,到鄉野自然之中去追尋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狀態。對生態產品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多樣化,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越來越成為人們的追求目標,“旅游熱”現象的背后其實是現代都市人對于綠水青山美好生存環境的渴望和追尋。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退耕還林工程營造的林草植被有力改善了生態狀況,厚植了綠色發展本底,塑造了大量亟待開發的優質生態產品。推進退耕還林生態價值轉化,將全面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重塑產業空間,實現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換。要使原本“沉睡”的退耕還林資源活躍起來,林業產業發展需改變傳統發展模式,拓寬思路,積極轉變經營方式,走出新的發展路徑。做大一產,以增加優質退耕還林產品的有效供給為核心,鼓勵有實力的業主集中連片發展優勢經濟林,如杏、油桃、李子等,強化專業合作組織培育、技術保障、基礎配套。做強二產,對接國際標準,在種植、流通及加工等環節實施國際認可的標準,推進林產品精深加工,借助青白江國際鐵路港蓉歐快鐵的東風,促進如福洪杏、人和油桃等一大批優質退耕還林產品走出國門。做優三產,依托優質的山水林湖自然資源,推進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充分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大力發展森林康養、度假養身、運動休閑等新興產業,扶持資源稟賦良好的退耕戶建設森林人家、康養基地。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將產業發展作為鞏固和擴大成果的最佳手段,實現一產拉,二產促,三產帶,促進退耕還林工程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換。
筑強綠色支撐,實現生態價值向社會價值轉換。以“產業景觀化、景觀生態化、生態效益化”的發展理念,結合新一輪的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全域增綠”和“增綠增景”,啟動國土綠化造林、困難立地造林、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包山頭”植樹履責等綠化造林工程,狠抓植被恢復,優化樹種結構,突出色系搭配,推進全域綠化、彩化、美化、香化。對于前一輪長勢衰弱的退耕生態林,通過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等措施,加大退耕還林森林撫育修復力度,力爭形成多色彩、多層次的森林景觀,推進工程區變園區、景區。將退耕還林工程與公園城市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打造及大地景觀再造等工程深度融合,切實優化改善人居環境,構建服務城市和鄉村的綠色基礎設施。滿足城市居民回歸綠水青山的自然渴望,增強農村居民日常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整體提升生態價值的社會性表達,實現退耕還林工程生態價值向社會價值轉換。
促進人文融合,實現生態價值向文化價值轉換。加大對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與利用傳承,以退耕還林特色產業為媒介,注重與青白江人文風情、特色民俗、地域文化的有機融合,高效推進工程區建設與歷史文化等的協同統一,重點打造留得住鄉愁的人文環境,推進生態價值向文化價值轉換。如,福洪鎮杏花村依托退耕還林發展的優質杏基地,充分挖掘區域內客家文化的原生價值,圍繞古村落、客家文化、精品村寨的修復與保護工作,通過客家文化長廊、文杏館、杏花湖等景點展示客家人崇文重教、崇尚節儉的獨特民俗,以杏為媒,發展以杏花(果)生態旅游節會為載體,客家文化展示為核心的鄉村特色旅游。生態、文化與產業相互融合促進,對全域生態旅游及文化傳播帶來了極大的推動力,實現文化讓退耕還林工程“新而美”、退耕還林讓文化“聚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