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450000)許巖
牙列缺損指患者部分牙齒缺失,致使恒牙牙列不完整,影響患者語言、咀嚼功能與口頜健康,是臨床常見口腔問題。恢復牙列缺損是其治療的主要方法,臨床采用人工替代材料修復牙列缺損,恢復其解剖形態。其中支架式可摘局部義齒修復是目前臨床修補牙列缺損的主要方式,但不同修復材料的治療效果與安全性存在差異,鈷鉻合金是常見修復材料,而純鈦材料生物相容性、材料特性更具優勢[1]。基于此,本研究探討純鈦支架式可摘局部義齒修復對牙列缺損患者咀嚼效能及牙周指數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8月我院107例牙列缺損患者,予以純鈦支架式可摘局部義齒修復的54例為純鈦組,予以受鈷鉻合金支架式可摘局部義齒修復的53例為鈷鉻合金組。純鈦組,男24例,女30例;年齡30~68歲,平均年齡(47.71±8.79)歲。鈷鉻合金組,男22例,女31例;年齡30~70歲,平均年齡(49.63±9.27)歲。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患者部分牙齒缺失,咀嚼功能減退,牙周組織改變;無牙齦炎,患者自愿配合調查,能定期復查;基牙松動小于II度,牙槽骨吸收未至根尖1/3,口腔衛生狀況良好。
1.2 方法 患者進行全面口腔檢查,知悉患者牙列缺損類型,記錄牙周組織、基牙牙體、缺牙區域牙槽嵴情況,兩組均由同組口腔醫師完成義齒設計、試戴與調改,修復流程如下:模型分析、牙體預備、模型制取、支架設計、支架試戴調改,除支架材料外,兩組牙列缺損修復方法相同,純鈦組使用德國Dentaurum公司的Rematitan CL純鈦材料,鈷鉻合金組使用德國Bego公司的鈷鉻合金,配比:62.3%Co、29.3%Cr、1.0%Ni、6.2%Mo、0.4%C等。
1.3 觀察指標 修復1個月后采用MCF-8701型牙合力測定儀對兩組咬合力、咀嚼效率進行測定,以評估患者咀嚼效能;修復1個月后通過使用雙彎牙科探針、牙周探針、口鏡等進行視診、探診,使用4級法(0~3分)評定牙齦指數、菌斑指數、出血指數,并進行統一判定。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2.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咀嚼效能 修復1個月后純鈦組咬合力為(156.14±19.13)lbs、咀嚼效率為(0.90±0.09)%,鈷鉻合金組咬合力為(113.24±20.15)lbs、咀嚼效率為(0.68±0.08)%。修復1個月后純鈦組咬合力、咀嚼效率均優于鈷鉻合金組(P<0.05)。
2.2 牙周指數 修復1個月后純鈦組牙齦指數(1.13±0.34)分、菌斑指數(1.06±0.26)分、出血指數(1.02±0.32)分均低于鈷鉻合金組(1.78±0.31)分、(1.82±0.33)分、(1.92±0.2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修復牙列缺損方法有種植義齒、可摘局部義齒等,需選擇合適的材料鑄造可摘局部義齒。鈷鉻合金是目前常用的烤瓷修復材料,在口內不會發生變色,價格相對低廉,硬度、強度較高,僅需0.25mm倒凹深度便能提供良好固位力,但鈷鉻合金生物相容性較差,材料性能局限性使鑄造支架體積大,卡環回彈性較差,且基托設計變化小[2]。而純鈦材料具有密度低、質量輕、彈性良好的特點,比鈷鉻合金生物相容性更理想,表面的TiO2可形成抗腐蝕保護層,而且純鈦支架佩戴更舒適、輕便,但材料本身也具有局限之處(應力集中部位變形)。本研究結果顯示,修復1個月后純鈦組咬合力、咀嚼效率均優于鈷鉻合金組,牙齦指數、菌斑指數、出血指數均低于鈷鉻合金組(P<0.05),表明純鈦材料支架修復牙列缺損患者,效果更為理想,此與純鈦材料更高的生物相容性及更低的細胞毒性相關,純鈦材料制作的支架能有效抑制口腔菌斑附著,且純鈦材料有較低的硬度,能減少牙齦擠壓損傷,對修復效果有積極促進作用。
綜上,純鈦支架式可摘局部義齒修復應用于牙列缺損患者,能改善患者咀嚼效能、牙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