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高翔 (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22)
近年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持續推進,鄉村地區雙基設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鄉村建設成績斐然。然而,由于缺乏風貌引導和管理缺位等原因,美麗鄉村建設充斥著相互模仿、風格趨同現象。鄉村傳統文化缺乏挖掘和保護,致使差異化農業傳統、聚落格局逐漸沒落。鄉村建筑缺乏地方特色,鄉村風貌趨同,造成“鄉愁”難覓。如何塑造鄉村特色,建設特色鄉村,留住“鄉愁”,既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需要,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要求。
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多數村莊編制了美麗鄉村建設規劃。但規劃研究多限于中心村建設,缺少對體現地域文化元素和符號的深入挖掘,對村域風貌特色考慮不夠,風貌控制引導內容缺失或空泛,無可操作性。規劃缺失常造成村落內部景觀空間布局不合理,景觀空間利用率低下。部分農民公園、村頭游園等選址位置欠佳、功能欠缺,不能滿足村民使用要求,造成鄉村景觀資源浪費。尤其是部分鄉村在整治、拆建過程中,借鑒其他鄉村發展模式,盲目對設施進行無規劃建設,致使設施風貌缺乏地方特色。甚至不少村落無規劃即建設,不僅新景觀不能和傳統景觀有效融合,更破壞了原有的鄉土特色景觀環境[1]。這樣的美麗鄉村建設將面臨嚴重的風貌特色危機。
每個村落都生長在各自獨特的地理環境之中。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人群,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少村落由于經濟基礎和認知原因,缺少對地域文化的有效挖掘,未能將良好的自然條件、地域文化體現在當地的景觀特色上,導致村落景觀單一,缺乏吸引力。在文化上,新建建筑、設施等都未能體現出當地村落特色,民俗特色繼承較少。在生產上,為追求經濟效益,常引進外來物種,由于水土不服,造成高成本、低品質;在傳統工藝上,過分依賴農業資源和自然環境,缺乏對地域特色的挖掘,對鄉村農產品和傳統手工藝品的開發程度不夠。
由于缺乏管理,“清一色混凝土方盒子”在村莊內大量出現[2],造成當代中國鄉村的“千村一面”。少數較為富裕的村民,還建起了“歐式”別墅。按照城市小區的建設模式,將農村人口集中到一塊,雖節約了用地,但卻丟失了傳統的鄉村特色,使得到處是一樣的“方盒子”住宅,傳統地域文化喪失。同時,美麗鄉村建設活動使得傳統鄉村景觀空間尺度嚴重失衡,特別是在建筑尺度上的脫節。一排排,一棟棟建筑,像兵營般整齊劃一,雖方便了居民,但卻嚴重破壞了傳統鄉村建筑的親人尺度。鄉村地域文化的丟失,造成鄉村個性模糊,沒有可識別性,致使鄉村毫無特色可言。
在美麗鄉村建設時,要仔細研究村落所處的地理位置,形成的歷史背景,深入挖掘村落的自然、歷史、人文內涵,提取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和標識,并在新村和設施建設上體現出來。保護村落傳統格局,整治不和諧建筑,傳承優秀民居風格,保護非物質文化景觀。深入調查,提取特質,科學保留,避免鄉村風貌同質化。
鄉土資源包括當地的建筑材料、綠化植被,以及人文風情。在美麗鄉村建設時,要多用當地鄉土資源,既能降低建造成本,又能體現鄉土特色。鄉土特色的重點是傳統的、本土的和符合當地居民生活生產習慣的。鄉土資源利用越多,鄉土個性越突出,鄉村建設越有特色。
在美麗鄉村建設各類設施和場地時,要尊重當地民風民俗,要在適當地方給以位置考慮,并在空間上予以安排。讓當地民眾在其活動時,找到地域文化的歸屬感和親切感。
加強鄉村環境保護。鄉村自然環境主要包括山林、水系、農田、自然植被等要素。要保護自然環境,首先要清理各類垃圾,治理污水排放,嚴禁亂傾亂倒。其次要加大山林、水系保護力度,禁止山林開挖,修復裸露山體。控制水系污染,并對惡臭水系進行治理。再次是保護農田自然肌理,控制化肥農藥使用劑量,減少化學源污染。同時,要加大古樹名木保護力度,杜絕自然植被人為破壞,確保鄉村自然環境原汁原味。
在鄉村建設或環境整治時,著力營造鄉村野趣。濱水空間整治時,要疏浚水系,修砌自然駁岸,嚴禁使用混凝土。建議保留水系自然曲線,采用卵石等鄉土材料堆砌駁岸,突出斷面變化,并覆以泥土,種植當地水生植被,形成自然駁岸,凸顯水系野趣。在道路兩側綠化和房前屋后美化時,堅持多種樹少種草、適地適樹原則,以鄉土植被為主,建議喬木樹種達70%以上,喬、灌、花、草、藤合理配置[3],以突出地域特點。在修建鄉間小路或園林景觀路時,建議采用鄉土材料如卵石、木材等材料營造鄉土氣息。
保護村落格局。村落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與自然環境形成相輔相成的依存關系,多依山傍水,因勢而就,形成了獨具特點的鄉村聚落形態。在整治建設時,必須深入挖掘鄉村聚落形態的價值所在,保持村落原有自然肌理,適當更新聚居模式,維持好村落場所感,強化村落格局的可識別性。
統一建筑風貌。鄉土建筑風貌是鄉村特色的重要載體,是鄉村特色的關鍵所在。對與村莊環境基本協調,結構安全的建筑要維持現狀。對建筑質量尚好,但建筑風貌和外觀與村莊環境有沖突的,應對其進行整治和改造。對村莊風貌有較大影響、且建筑質量差的建筑,應予以拆除。對傳統民居則要加強保護,如年久失修,則需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對其進行修繕[4]。新建建筑時,必須嚴格控制建筑風格和形式,做到新舊建筑風貌協調統一。
凸顯場所個性。庭院環境和公共環境是反映農村風貌和文化個性的重要場所。在進行庭院環境整治和公共環境塑造時,要充分考慮村民的生產生活需求,突出地方特色,合理利用地方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從集體記憶、地方遺產入手,建立起當地的文化特質,尋求場所個性特征[5]。要將那些村民印象深刻的景觀要素予以活化,并實現再利用。場所營造時,要融入鄉土元素,充分運用當地材料、植物等要素,以凸顯庭院環境和公共環境特色。
每個村莊的資源稟賦不同,產業發展的基礎各異。要增強產業環境的標識性,就要根據不同村莊類型,有側重的予以產業引導。農業型村莊要將農業資源與景觀相結合,要充分利用耕林牧漁等要素,構建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大農業”體系[6]。平原地區要利用農田、樹林、水系等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山地丘陵地區應種植特色本土植被,發展經濟林果業。工業型村莊要尊重鄉村原有肌理,選址應避開自然界面完整、生態植被豐富地帶。在規模、形態上要與原有村落區分,盡可能延續鄉村原有肌理,工業建筑風貌力求與周邊環境相融合。休閑旅游型村莊在景觀營造上要充分利用當地鄉土元素,注重挖掘地方特色。在空間布局、建筑風格、功能設計時,應與舊村有機銜接,確保鄉土文化延續。在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時,要根據鄉村實際,從區域層面慎選產業門類,避免同構競爭。積極倡導一業為主,多業并存,著力做好“一村一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開發利用好現有產業資源,樹立特色產業品牌,增強鄉村產業環境標識性。
保護歷史遺存,留住鄉愁記憶。歷史文化是一個村落的本質特征。每個村落形成環境不同,歷史底蘊不同。對村落里的傳統建筑、歷史遺跡、古樹名木進行摸排,登記造冊,并予以保護,是留住鄉愁的有效方式。對村落的歷史沿革、重大事件、文化名人、民間故事等文化事件進行挖掘,對歷史記憶符號進行提煉,對歷史人文事件進行記錄,能增加村落的歷史文化韻味,能強化村落文化環境的地域性。
尊重民風民俗,傳承手工技藝。每個村落都有其特殊的發展歷史軌跡,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節慶、嫁娶、造屋、舉壽等民俗活動,這都與村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對于這些民情風俗,應予以尊重。同時,每個村落多有當地的小吃、手工等民俗技藝。在鄉村特色塑造時,要做好對家族族譜、傳統技藝、戲曲文化等民俗文化的保護。要修繕宗祠廟宇,修建民事活動廣場,尊重傳統民俗民事活動,恢復傳統節日、儀式,使鄉村歷史文化活動活躍起來,以體現當地文化環境特性。
鄉村特色塑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地在鄉村特色塑造過程中,如何挖掘和利用鄉村特有的優勢資源,營造出鄉村特色,防止出現“千村一面”,是鄉村規劃建設時重點考慮的問題。在鄉村特色塑造時,要根據當地村落特點、建筑特征、環境特色、民俗特征和經濟條件等要素,在尊重村民生活習慣和傳統習俗的前提下,提取具有鄉村特色的元素符號來重塑鄉村特色,再現鄉村的鄉土氣息。對于在營造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要積極面對,并通過有效的技術手段予以解決,從而推動鄉村特色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