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敏玲,何翠玲,黃燕華,謝明麗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廣西 貴港)
近年來消化內鏡技術迅猛發展,已成為消化系統疾病診斷與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1]。消化內鏡(以下簡稱為內鏡)作為一種可重復使用的侵入性操作診療器械,其構造精細、材料特殊、管道細長,而診療使用后的內鏡清洗消毒不徹底將導致醫院感染發生甚至暴發,因此醫院內鏡清洗消毒效果也越來越備受關注[2-3]。通過引進設備(RFID)即射頻識別,俗稱電子標簽,采用無線識別技術采集每例診療使用后的內鏡清洗消毒信息及相對應患者的信息進行記錄,內鏡使用的情況與患者的信息達到有效的可追溯性。
消化內鏡作為診療器械在使用過程中接觸患者的皮膚、黏膜、體液,在患者和操作者之間存在交叉感染的風險?;颊叩母腥局饕怯捎谙瘍如R器械清洗消毒不徹底,殘留有唾液、胃鏡、體液及微生物等;內鏡操作者的感染主要是操作者皮膚有傷口或者操作時被患者體液、血液污染等[4-5]。近年來,國內外關于內鏡消毒不完善而導致的細菌、病毒傳播感染的病例并不少見。2013年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醫院中大約15%的內窺鏡在使用后的處理中未能達到清潔標準,其中十二指腸的污染率高達30%[6]。所以因內鏡清洗消毒不徹底而引起的感染不容忽視。
在內鏡診療過程中,分泌物易反流至內鏡管腔中,致病菌就會存在于內鏡管腔與患者消化道之間,增加患者感染風險[7]。高質量對使用后的內鏡進行清洗消毒可降低因內鏡診療引起的交叉感染,然而防止內鏡致病菌傳播的最佳措施是嚴格遵循WS507-2016《軟式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洗消設備廠家使用說明、消毒液使用標準要求,且要確保清洗消毒的效果才能起到防止醫院感染發生的作用。
信息追溯系統組成部分是:內鏡和工作人員專屬標簽、RFID閱讀器、數據通信平臺、醫院信息系統的數據庫服務器。內鏡清洗消毒追蹤系統運行結合清洗消毒規范和RFID技術的特性,每個內鏡有專屬的RFID標簽,并在每一個清洗消毒槽位上安裝RFID閱讀器,每個配合護士和清洗消毒操作人員都有自己的RFID員工卡,每一步操作前用RFID閱讀器讀取標簽信息,用來記錄清洗消毒時操作人員、內鏡編號和清洗消毒操作時間等信息,通過監控平臺把相應的數據傳至醫院數據庫。具有實時監控和可追溯功能,對追溯醫院相關感染調查起到重要作用。
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要求應記錄內鏡的使用及清洗消毒情況,包括:診療日期、患者信息、內鏡編號、清洗消毒的起止時間及操作者等[8]。隨著消化內鏡技術診療項目的開展,醫院每年的內鏡診療量均處于增長狀態,采用人工記錄的方法對于人力資源成本和時間成本支出都很高,既不能保證記錄的信息完整性又不能長久保存紙質版的記錄,對于需要快速查詢內鏡使用信息時更是難上加難。信息追溯技術系統對于內鏡使用后的信息記錄在操作上簡便快捷,減少清洗人員手工記錄的工作量,能實時收集內鏡清洗、消毒和使用過程中的全部數據,方便查詢。系統有自動預警提醒,對不常用的內鏡存在過期現象或清洗消毒步驟人為跳躍處理均有語音有提醒功能,有效地確保了內鏡清洗消毒的質量。內鏡應用的信息記錄自動保存,可與醫院信息系統達到資源共享,醫院感染管理控制部門可進行實時監控內鏡清洗消毒的質量,真正實現無紙化辦公,達到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
4.2.1 工作人員培訓與監督
定期組織人員進行消毒隔離,醫源性感染的傳播與預防等知識的培訓[9],同時對因內鏡的清洗消毒而引發感染的相關案例、法律責任等進行普及教育,以提高工作人員的依從性[10],將內鏡清洗與消毒的規范化操作變成自覺性行為,因為內鏡清洗消毒效果取決于清洗消毒人員對設備結構和功能的全面了解,熟知感染風險和清洗消毒每個步驟的重要性。成立內鏡中心質控小組,不定期進行現場檢查,重點是對各環節細節的把控[11],消毒隔離執行情況等,并對所有的清洗消毒檢測記錄進行不定期的核查,查閱電腦數據,督查每月內鏡中心開展診療工作的整體質量,并對存在問題進行反饋、分析與整改,從而起到提高內鏡中心整體服務水平,提高患者及醫護人員的滿意度。
4.2.2 嚴格執行清洗消毒流程
內鏡配合護士或技師使用內鏡前掃描內鏡ID卡片,患者開始檢查,系統開始記錄使用開始時間,數據庫自動添加相關信息包括患者ID號、內鏡ID號、操作醫師和護士,操作結束后掃描內鏡ID卡片,內鏡信息自動更新為待清洗消毒狀態。床旁預處理后的內鏡送至洗消間,洗消人員掃描個人ID卡后對內鏡進行手工的清洗消毒,依次通過4次掃描及計時完成內鏡的清洗、漂洗、消毒、終末漂洗及干燥。全自動機器則只需將污染內鏡放入機器,在洗消前和結束洗消過程后,通過RFID閱讀器掃描內鏡DI號,清洗消毒全程將自動記錄內鏡的清洗、漂洗、消毒、終末漂洗及干燥每一步具體時間并向數據庫中添加新紀錄。監控器能準確記錄之前階段所用的時間并更新內鏡的當前狀態。無論采用手工,還是全自動洗消機來進行內鏡的清洗消毒,全部的流程都將記錄每個步驟的操作時間及操作具體人員[16]。由于該系統清洗消毒的步驟是實時記錄,不可跳躍性及不可逆轉,從而提高內鏡清洗消毒的質量保障安全。
4.2.3 清洗消毒質量的監控
內鏡的清洗消毒質量直接關系到醫院感染的發生,龐華蘭等[18]指出加強內鏡的清洗消毒工作,可使用接受內鏡檢查的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下降至2%。內鏡診療導致感染的危險因素有:(1)清洗消毒人員省略操作流程;(2)消毒劑濃度不夠和消毒時間不足;(3)對特殊孔道清洗不干凈;(4)內鏡腔道干燥徹底;(5)部分醫院直接使用自來水漂洗,存在再次污染;(6)細菌生物膜在內鏡腔道內形成[12-15];所以內鏡清洗消毒后應該進行質量檢測,由內鏡質控小組進行定期或不定期地監控,包括目測檢查、蛋白殘留測定、ATP生物熒光測定、生物學監測等。劉明秀[17]報道利用內鏡清洗消毒追溯系統進行質量管理,通過追溯記錄發現存在不規范清洗消毒操作行為,采取現場督查,發現不規范清洗消毒操作流程并進行持續改進。
查詢所有內鏡使用的歷史記錄,進行搜索時內鏡當前狀態及所有相關的歷史記錄將顯示,通過提供所有的歷史記錄以及相關細節。內容包括查詢內鏡的使用情況、清洗消毒情況、登記統計各內鏡使用量、使用率和同期對比等,以及追溯內鏡清洗消毒情況等。通過對內鏡清洗消毒質量追溯管理,其內鏡清洗消毒全程記錄具有可追溯性[19]。
信息追溯系統在消化內鏡清洗消毒中的應用,明顯提高內鏡清洗消毒的準確性和可靠性[20]。每條內鏡可以判斷其當前使用的狀態或處于已消毒狀態,確保給予患者使用的內鏡是安全的。通過搜索終端信息進行追溯,檢驗每位操作人員是否按照規范的操作進行內鏡清洗消毒,實現內鏡清洗消毒流程規范化操作,強化了環節質量得到有效管控并取得成效,對整個內鏡中心的質量管理體系均有提高。降低內鏡洗消人員的管理成本,
系統的應用減少記錄及流程的人工干預,有效避免虛假的記錄,工作效率及工作質量提升[21],還提高了內鏡清洗消毒及使用的可追溯性,對內鏡清洗消毒全程進行質量追溯管理,在患者發生感染時可及時追溯,對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提供重要的舉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