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政炎,鮑路瑤,夏軍權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消化科,江蘇 南京)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復損害導致固有腺體的減少,伴或不伴腸腺化生和(或)假幽門腺化生的一種慢性胃部疾病[1]。目前信息越來越公開化,很多患者從網絡等各種渠道獲取疾病知識,由于認識不足加之信息誤導,很多患者很容易產生萎縮性胃炎等于癌癥的錯誤想法,談癌色變,焦慮抑郁隨之而來。而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明確指出“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會誘發或加重CAG癥狀”[2],兩者相互影響,使治療更加困難。筆者從CAG與抑郁、焦慮之間的聯系,及中西醫治療進展方面加以綜述,希望能夠給臨床醫生提供一些診療思路。
在如今高速發展的社會,工作壓力、競爭壓力、環境變化等各種因素的作用下,身心疾病的發病率日漸增多,在消化疾病方面尤為突出[3],多項研究表明約半數CAG患者存在焦慮、抑郁的心理狀況[4,5]。CAG常表現為上腹部隱痛、脹滿、噯氣,食欲不振等癥狀,中醫可歸屬于脾胃病如“胃脘痛”、“痞滿”等范疇。焦慮、抑郁屬于現代醫學的病名,結合該病的病因、癥狀等方面的特征,本病屬于中醫情志病范疇,可歸為“郁證”。
1.1.1 中焦脾胃為情志活動提供物質基礎
脾與胃同居中焦,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黃帝內經云“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飲食經脾胃消化吸收化生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為五臟精氣之源,五臟所藏之精氣,化生為五志,故而脾胃所化生之水谷精微是人體情志活動的物質基礎[6]。
1.1.2 脾胃主氣機升降
“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著不得變化也,此為傳化失常,六郁之病見矣”,指出郁證的基本病機為氣機郁滯。而脾胃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升降相合,燥濕相濟,共同協作,為氣機升降的之樞[7]。《中氣論》云:“脾升則肝腎亦升,水木不郁;胃降則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滯。”,可見臟腑氣機的調暢,賴于脾胃升降功能正常,若脾胃升降失常,則臟腑氣機郁結紊亂,郁證乃生。《推求師意·郁病》:“郁病多在中焦”,進一步表明中焦脾胃對郁證產生的重要影響。
1.2.1 從思論之
邢玉瑞[8]在對“思”的研究中,發現“思”可為憂、愁、悲、哀等多方面多層次的復雜情緒反應,結合龐鐵良[9]以及喬明琦[10]的研究可以發現“思”有類似于抑郁、焦慮的情緒。黃帝內經有云“脾主思”、“思則氣結”、“思傷脾”。“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倘若思慮過度,所思不遂則會影響氣的正常運行,導致氣滯與氣結,脾氣郁結不行,積聚于中,則水谷不能運化,精微不能升散,運化失常,出現脘腹脹悶,食欲不振,脘痞便溏等癥[11]。
1.2.2 從心論之
《類經》有云:“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故七情內傷首傷心神,而心與脾胃關系密切。首先心與胃解剖上位置相鄰,足陽明胃脈與心相通,足太陰脾脈之支者亦與心相通[12];其次心屬火,脾屬土,火生土,“脾之所以能運行水谷者,氣也。氣虛則凝滯而不行,得心火以溫之,乃健運而不息,是為心火生脾土”;再者,心主血而行血,營養物質借血液輸至周身,可滋養脾胃;最后,心藏神,心具有主宰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的一切生理活動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功能[13]。綜上所述,心血的滋養、心陽的溫煦、心神的統率保證了脾的正常運化功能。
1.2.3 從肝論之
肝臟本身與情志關系就極為密切。《靈樞·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肝具有主疏泄和藏血的功能,能協調臟腑的功能活動,對機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產生著重要影響[14]。而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暢,可致氣機失常,從而致肝失條達,肝氣郁結,疏泄功能失司。而肝脾兩臟生理相關,病理相傳[15]。首先,“木能疏土而脾滯以行”,脾得肝之疏泄,則升降協調,運化功能健旺;其次,“見肝之病,知肝傳脾”,肝氣郁結可橫逆侮脾,犯脾克胃,導致脾失健運,胃失受納。
有研究表明緊張焦慮等精神情緒是CAG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且萎縮和腸化的嚴重程度與焦慮抑郁狀態存在相關性[16,17]。目前較為熱門的“腦腸軸”及“腦腸互動”學說,認為腦腸軸是連接感情中樞與神經內分泌、腸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的雙向交通樞紐,在胃腸和神經系統中雙重分布的腦腸肽,既參與調節胃腸功能,又可影響心理行為及精神情緒[18-20],精神因素可以通過腦腸軸引起胃腸道運動障礙和感覺異常。抑郁、焦慮情緒也會影響胃動素、膽囊收縮素、生長抑素、血管活性腸肽的表達水平[21],從而影響胃腸道正常功能,如胃動力下降、胃酸分泌失調,最終可導致胃腸黏膜損傷。
首先針對萎縮最主要的是根除Hp感染,Hp是CAG發生及繼續向腸化、癌變發展的主要因素[22],同時有研究表明Hp感染合并焦慮患者胃黏膜萎縮程度更重一些[23],目前治療采用我國第五次Hp感染處理共識推薦的鉍劑四聯Hp根除方案[24]。此外還可應用保護胃黏膜、促進胃黏膜再生的藥物,抗氧化治療,促胃腸蠕動、減少胃腸返流藥物及對癥治療[25]。針對存在抑郁、焦慮的患者,常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抗抑郁藥和抗焦慮藥。如楊慶宇[26]等運用替普瑞酮聯合黛力新治療慢性胃炎伴焦慮抑郁情緒的患者,可有效改善其神經遞質水平,消除焦慮、抑郁情緒;丁小麗[27]等報道氟哌噻噸美利曲辛聯合雷貝拉唑治療慢性胃炎伴焦慮抑郁的療效明顯優于單獨使用雷貝拉唑治療。
中醫治療CAG伴抑郁、焦慮患者從整體辯證出發,注重臟腑之間的內在聯系,調理氣機,身心同治,治療方法靈活多樣,且臨床療效顯著。馬錦霞[28]從脾主思角度進行理論研究,總結出健脾復氣機、暢情以解思是CAG治療的關鍵,在整體觀指導下注重人文關懷,調整陰陽;沈洪教授[29]也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健運脾胃,升降潤燥,標本兼顧,膳食調養,顧護胃氣,身心同治,怡情悅性的學術思想。在藥物方面,有中藥湯劑單獨使用或聯合抗焦慮抑郁西藥的報道,如楊梅[30]等報道柴胡加龍骨牡蠣合附子理中加減方可明顯改善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焦慮抑郁患者的胃黏膜病變和臨床癥狀,且療效優于胃復春片+黛力新對照組;李志剛[31]等運用加味一貫煎聯合黛力新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焦慮狀態療效明顯,優于單純中藥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2.3.1 心理療法
現如今綜合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對人類健康與疾病影響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已逐漸被醫者所接受,心理治療干預也受到臨床醫生的關注,如馬樂娟[32]通過采取傾聽、心理疏導、教會患者自我調整和放松的方法等,可明顯改善患者癥狀及焦慮、抑郁情緒。
2.3.2 針灸治療
針刺治療、艾灸療法、電針、穴位敷貼等臨床上對于緩解CAG的臨床癥狀,改變黏膜炎癥性狀態都取得明確療效[33]。在治療焦慮、抑郁方面也有顯著療效,如任毅[34]等報道疏肝健脾針刺對機體的整體調整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抑郁障礙患者評分,近期療效與西藥相當,但遠期療效優于西藥治療。
通過文獻檢索研究我們發現中西醫研究均表明CAG與抑郁、焦慮關系密切,臨床上醫生在治療消化疾病的同時也越來越關注患者心理健康。中西醫治療各有優劣,因此,臨床上治療CAG伴抑郁、焦慮狀態的患者中西并舉,在辯證用藥的基礎上加用對癥治療的西藥,同時加強宣教及心理疏導,身心同治,不失為一條可行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