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佳,張曄,張靜*
(1.華北理工大學研究生學院,河北 唐山;2.河北省人民醫院腺體外科,河北 石家莊)
患者男性,33歲。因尿路結石1年,間斷乏力、發現血鈣升高1月入院。查體可見甲狀腺左葉處可觸及一大小約2×2cm的腫物,活動度可。實驗室檢查:電解質提示:鈣3.13mmol/L,鎂0.53mmol/L;骨標五項:總維生素 D:6.18ng/mL,骨鈣素:>300.0ng/mL,β- 膠原特殊序列:2.61ng/mL,總I型膠原氨基端延長肽:>1200ng/mL,生物全段甲狀旁腺素:1187.00pg/mL;24小時尿電解質示:鈣:19.39mmol/L;骨密度測定提示骨質疏松;輔助檢查:甲狀腺超聲示:甲狀腺左側下極后方等回聲團,大小約為33.7×19.6mm(甲狀旁腺瘤?建議進一步檢查),甲狀腺未見異常;泌尿系統超聲示:雙腎多發結石,雙腎竇部回聲增強,膀胱結石,雙側輸尿管未見明顯擴張;甲狀旁腺雙時相顯像及SPECT/CT示:甲狀腺左葉下極后方放射性濃聚影,考慮甲狀旁腺腺瘤。
左側甲狀腺下極后方可見一大小約3cm×2cm的腫物,質硬,包膜不完整,形態不規則,與周圍軟組織粘連,切面灰白色。切除腫物送冰凍病理,回報:左側甲狀旁腺考慮惡性可能性大。遂行左下甲狀旁腺切除術+左側甲狀腺腺葉切除+左側頸Ⅵ區淋巴結清掃術。切除腫瘤2小時后查PTH:13.42pmol/L;術后病理回報:(1) (左下甲狀旁腺)甲狀旁腺細胞腫瘤性增生,部分細胞明顯異型,可見核仁,核分裂易見(6個/10HPF),寬的膠原帶將腫瘤細胞分隔成巢片狀,部分區域含鐵血黃素沉積,局部見包膜侵犯,形態特征符合非典型腺瘤,侵犯情況考慮甲狀旁腺癌。免疫組化染色:CKpan(+),Syn(-),CgA(部分細胞 +),CD56(+),Tg(-),CT(弱 +),TTF-1(-),P53(-),Bcl-2(弱 +),Ki-67陽性率約10%。(2) (左側)甲狀腺未見明顯病變。(3) (左Ⅵ區)淋巴結未見腫瘤0/2。出院前三天復查PTH:6.68pmol/L;電解質示,鈣:1.93mmol/L,鎂:0.76mmol/L,其余指標未見明顯異常。患者出院繼續口服鈣片治療。隨訪14個月后患者未見復發及轉移。
甲狀旁腺癌(parathyroid carcinoma,PC)是臨床少見的內分泌系統惡性腫瘤。自de Quevain于1904年發表世界上首例非功能性甲狀旁腺癌后,Sainton和Millot于1933年報道了第一個功能性甲狀旁腺癌[1]。其發病率約占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1%~5%[2]。PC男女發病率相當,平均患病年齡為45~50歲[3]。PC多為功能性腫瘤,與良性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臨床表現相似,早期容易混淆。晚期PC臨床表現主要有:(1)高PTH血癥:PTH往往高于正常值的2倍以上,有些患者可出現甲狀旁腺危象;(2)高鈣血癥:功能性PC患者血鈣水平升高明顯,大多數可超過3.5mmol/L;(3)骨破壞:表現為骨質疏松、纖維囊性骨炎或病理性骨折;(4)腎損害:表現為尿路結石或腎鈣質沉著癥,引起血尿、多尿、腎絞痛,嚴重者出現腎功能不全;(5)電解質紊亂:表現為低鎂血癥、低鉀血癥或高尿酸血癥;(6)頸部腫塊:頸部可觸摸到質硬、固定的頸部腫塊[4]。腫瘤侵襲性生長時壓迫喉返神經導致聲帶麻痹引起聲音嘶啞,嚴重時引起窒息。本病例中患者臨床表現為多發性尿路結石、高鈣血癥明顯、PTH值明顯升高,鎂0.53mmol/L,表現為低鎂血癥,血清尿酸高達681.61umol/L,提示電解質紊亂,骨密度測定提示骨質疏松。PTH也能促進腎小管對鎂的重吸收,但由于機體處于高鈣血癥為主導,鈣與鎂的重吸收又互為競爭關系,鈣離子被腎小管重吸收時,鎂離子的重吸收相應的減少。此外,骨骼病變所致骨組織中可交換鎂池的明顯減少也可能是導致PC患者出現低鎂血癥的重要原因[5]。術前輔助檢查如頸部超聲、CT、MRI及同位素掃描在PC定位、判斷腫物大小具有一定的意義。
對于懷疑PC患者不推薦進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原因在于取樣難度大易引起組織學診斷困難,而且會增加種植轉移的風險。術中診斷多依賴于肉眼的判斷。大部分PC的形態具有特異性,易與良性病變鑒別。甲狀旁腺瘤多為橢圓或水滴狀、色棕紅、包膜完整、質地柔軟而均一、與周圍組織界限分明。PC可呈分葉狀,質硬,形態不規則,切面灰白色,與甲狀腺或周圍肌肉等軟組織粘連,嚴重可見喉返神經侵犯。術后病理組織學檢查是確診甲狀旁腺癌的主要依據。甲狀旁腺癌的組織學標準包括小梁結構,核分裂相以及包膜和血管侵襲[6]。甲狀旁腺癌上皮細胞普遍大于正常細胞,細胞多處于有絲分裂,多數細胞核分裂相明顯;腫物為纖維包裹或纖維小梁結構,細胞內小梁結構;包膜或血管受浸潤。本病例腫物大小約為3cm×2cm,質硬,包膜不完整,形態不規則,與周圍軟組織粘連,切面灰白色。術后病理表現為患側甲狀旁腺細胞腫瘤性增生,細胞異型明顯,核分裂易見,可見巢片狀分布,局部見包膜侵犯,形態特征符合非典型腺瘤,其侵犯情況考慮甲狀旁腺癌。
外科手術目前是PC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治療不當易復發,且復發率和術中甲狀旁腺癌完整切除與否成負相關。手術中完整切除甲狀旁腺腫瘤并切除部分周圍組織,在初次手術中,簡單PC切除術復發率在78.6%,而整塊切除復發率在12.5%[7]。在切除甲狀旁腺癌的同時,應切除患側甲狀腺,必要時還要行患側頸部淋巴結清掃。對于腫瘤與喉返神經粘連嚴重者,也應該徹底清掃。在整塊切除同時,雙側頸部探查和辨別所有旁腺是必要的,以排除并發甲狀旁腺瘤和增生可能。放化療、免疫治療對于甲狀旁腺癌是否有效,目前仍然存在爭議。手術治療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
PC是一種臨床上罕見惡性腫瘤,易與良性PHPT相混淆。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并發低鎂血癥并不少見,與患者長期高血鈣有一定的關系。低血鎂可導致手足搐搦和心律失常等表現,患者長期處于低血鎂及高血鈣的情況下易發生尿路結石,此外PC患者發生高血壓幾率較高。監測PC患者的血鎂以及對低鎂血癥的積極處理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