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彤,金小晶,李瑋琦
(1.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2.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南京中醫院,江蘇 南京;3.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咳嗽被認為是機體自身防御性行為,病因復雜,相關研究表明,難治性咳嗽其總體發病率為8.65%[1]。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患者常需要反復或長期服用抗生素及止咳藥對癥處理[2]。從中醫角度來看,咳嗽的病因包括乎外感和內傷兩大類,肺氣上逆為其基本病機?!端貑枴づe痛論》云:“百病皆生于氣”,元氣調節失常被認為是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所,故結合相關臨床經驗,將“元氣論”在臨床應用進行探討,以期推動中醫藥對難治性咳嗽的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許慎《說文解字》云:“元,始也”。及初始、本始之意。“氣”是中醫基礎理論當中最常用的基本概念,根據其“離、入、出、合”的氣機變化參與生命從誕生到消亡的全過程,是有別于現代醫學的獨特理論之一。元氣在中醫經典《內經》、《難經》中又冠以“真氣”、“原氣”之名,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始發于腎,也有賴于后天水谷精微的滋養,通過三焦運行全身。李東垣在《脾胃論》闡釋:“元氣,又名真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認為脾胃若已損傷,元氣也回隨之受損,反正亦然。元氣與脾胃之氣二者相輔相成,在脾胃病的治療過程中的作用已經得到廣泛認可?!捌⑽冈獨庹摗币渤蔀槔顤|垣脾胃學說的中心內容,是元氣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元氣失調引起慢性久咳,遷延至肺,則氣滯而無以宣,氣逆而無以順,氣虛而無以固,“肺氣壅濁,則周身之氣易橫逆而犯上”(《醫門法律》),人體內氣機運行失常,引發咳嗽。肺可通過發揮通調水道的功能,維持身體內氣和水液代謝的平衡,若氣機不利引發津液代謝失調,病理產物即為痰。氣道受損,痰瘀互結,進而寒熱轉化,氣、火、痰、瘀等相互為患,虛實夾雜,致咳嗽遷延難愈。同時手太陰肺經“下絡大腸”,明確了肺與大腸在經絡上相互絡屬的關系,大腸推動傳導失司,亦會影響肺氣通降,引發肺氣壅塞而咳。
若咳嗽遷延至中焦脾胃致脾胃氣虛,難以化生水谷精微,一則痰濕內生,氣機阻滯而致久咳;二則影響榮、衛二氣生成,既可導致腠理開合功能失常,肌表難固,外邪屢犯,又使得機體正氣不得充,正虛戀邪,閉門流寇,皆可致久咳不愈。正如《素問·咳論》言:“咳病,聚于胃,關于肺”[3]。
《素問·刺禁論》言:“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通木氣,居于左而主升,肺通金氣,位于右而宜降。元氣調節失常,一方面可使肝失條暢,氣機郁滯,甚則郁而化火;另一方面亦可使肝氣升發太過,肝火上炎灼傷肺津,皆可引發肺氣難以肅降而作咳。
《類證治裁》:“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4]。元氣升降相宜則金水相生,肺金下生腎水,腎水上潤肺金,水液得以正常代謝;若腎之納氣失常,氣無所歸則氣逆而上;腎陰虧虛則灼傷肺津;腎氣虧而失攝則氣浮于上發為虛咳。
同時,咳嗽可伴有痰液、淤血等病理產物,難治性咳嗽更是常遷延多臟,但總而言之,元氣調節失常仍是難治性咳嗽的關鍵所在。元氣利則痰瘀皆消,元氣充則臟腑皆養,元氣和則陰陽皆和,百病自安。正所謂治病必求于本,故應從調節“元氣”升降浮沉的角度確立難治性咳嗽的治法和治則。
《雜病源流犀燭·咳嗽哮喘源流》載“脾不傷不久咳”,提示咳嗽日久應關注脾之不足。中焦作為樞機之所,位置及功能特性決定了其對于心肺之氣降,肝腎之氣升具有直接調控作用,對于元氣失調所引起的難治性咳嗽而言,更是治療的關鍵所在,即所謂“腑精神明,留于四臟”。若氣機不暢,升降失司,則“履端于始,序則不愆”。因此如何調節人體樞機功能,使機體更好的運化水谷精微以充養元氣,是臨床治療的著手之處。調節脾胃氣機,使土氣充盈,簡單而言亦是旺盛機體真氣,培本固源,更有利于驅邪于外。
同時,辨明標本也是治療難治性咳嗽的前提,或先治其本,或先治其標,或標本兼治,但無論治“標”還是治“本”,均需以“調樞機,順降逆”為首要原則,然后兼而治之。從生理方面來看,“精氣先輸脾歸肺...以滋養周身...升已而下輸膀胱...為傳化糟粕轉味而出”[5],脾胃作為全身氣機升降之樞紐具有升清降濁、調暢全身氣機的重要作用。隨著生活節奏加快,飲食作息無規律,事務繁雜,饑飽無常,憂思過度,皆可導致脾胃樞機功能受損,“脾胃虛則九竅不通”,從而引發氣機失常而致咳嗽。脾胃作為“后天之本,十二經脈之源,水谷之海”。若脾氣得運,一則去其痰濕,“氣順則一身津液亦隨氣而順”(《成方便讀》);二則行其血氣,氣機升發、布達能推動氣血灌注,正所謂“血因氣行,氣為血帥”。三則平其臟腑,“六腑以通為用”。因此,對于難治性咳嗽治療大法應在“調樞機,順降逆”六字,機體上下樞機調順,氣機得暢,津液得通,血行得順,臟腑即安,咳嗽則愈。
結合臨床經驗得知,難治性咳嗽多是由于日久遷延,元氣不充,虛寒內生所致,寒邪阻滯,氣機逆亂而引發持續性咳嗽。據此應適當結合益火補土,溫中祛滯之法,溫養脾胃中焦之陽氣,散寒消積化滯,“但補其陽而咳自止”(《景岳全書·咳嗽》)[6]。治療時,不必拘泥于其咳嗽之表證,做到有的放矢。尤其是對于“入夜咳甚”者,由于夜間陰寒較盛,陽氣蟄伏于里,而致氣機更阻?!瓣枤饬魍ǎ帤鉄o滯”(《醫理真傳》),因此在用藥時需準確把握虛寒內阻、氣機逆亂之根本,多溫法而少寒涼,“脾胃屬土,惟火能生”(《景岳全書·脾胃》)[7],溫養氣機,氣滯逆亂隨即自復。
綜上所述,“氣逆”、“停積”、“虛寒”為難治性咳嗽的常見病機,因此在調樞機,順降逆的基礎上,必須要溫煦中焦,則氣機更亦調順,寒積更亦消除。用藥時需注意調控中焦樞機的功能,使脾經得輸,胃氣得通,進而散寒消滯,使脾胃陽氣得復,氣血生化有源。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氣膹郁,皆屬于肺”。難治性咳嗽的病位雖在肺,但不止于肺,也與其他臟腑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所謂“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素問·咳論三十六》)。他臟有病牽連及肺者,因實致虛者多;肺臟自病者,多因虛致實。因此需要在掌握整體治療原則的基礎上,分臟治之,統籌兼顧。提桂香[8]主張從肺論治外,從臟腑氣機角度更能全面掌握難治性咳嗽的病因病機,得當處方。
若溫熱邪毒久郁,阻閉肺絡,血行遲滯,痰瘀膠阻,屬濕熱結于肺絡,血脈不通,臨床常見咳喘、氣逆、胸部疼痛、口唇紫紺等或然之癥為辯。宜清化肺熱,化瘀降氣,選清金化痰湯、血府逐瘀湯、木防己湯等,常佐以當歸、川芎、雞血藤、桃仁,嚴重者可酌加水蛭、土鱉蟲之屬[9]。同時則應重視固護肺陰,補虛泄實。咳痰清稀或干咳無痰者,同時可見周身無力,神疲,或大便干燥,五心煩熱,宜清養肺陰,補虛和絡。方選百合固金湯、沙參麥冬湯等,佐以黃精、玉竹、生地黃[10]等藥物。
脾為陰臟,動而主運;胃為陽腑,靜而主納,中州之土分陰陽,脾陽胃陰需分而治之。若咳甚痰黃,兼煩咳引飲,飲水而不解,或微熱,虛煩,懊惱,口渴,氣逆欲吐,知饑而少納,舌紅,大便難解甚至便秘,此胃陰已傷,胃氣不降所致之咳。治療上宜涼潤,順胃之性復其津液,助胃氣下降,切勿濫用溫升香燥之品使胃中津液被劫,即“以寒溫之藥,補陰瀉陽,除熱潤燥,而土氣得其平”[1]。丁強[11]認為咳嗽在慢性遷延期需要適當采用清肺、潤肺、化痰之法,宣肅相宜,再輔以固護脾肺之氣,可得扶正祛邪之功。
咳嗽雖關于肺,但不止于肺,難治性咳嗽尤其如此。對于難治性咳嗽更應注意天人相應,四時相通的診治與預防原則。需要遵循四季特性及變化規律,進行正面的情緒引導和科學鍛煉,養成良好的飲食規律及飲食習慣,從各個方面調護機體,固護脾胃,滋養元氣,將機體內陰陽失衡的狀態調整至平衡,順應自然變化,不僅能夠既病防變,更能達到“治未病”的目的。要運用中醫整體觀念以整合變通,辨證施治,結合患者生活習慣、病情細節尋找關鍵之處,治病求本,重視調節元氣在疾病治療當中的作用,“調樞機、順降逆”、“溫中土、消寒積”,“平臟腑、和陰陽”,“應四時、攝飲食”使樞機得復,降逆得順,元氣即和,癥乃愈。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應切實把握元氣失調的病機,數法并行,務使臟腑自和,陰陽自平,剛柔并濟。其元氣調節之法對于各種內科雜病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