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璨,曹奕
(1.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患者,女,38歲,自2010年起,偶發頭暈乏力,未予重視,近年來癥狀逐漸加重,伴嗜睡,行走不穩。2018年8月1日,患者為求明確診治,就診于外院門診,查體:神情,精神差,形體瘦弱,言語流利,對答切題,體溫正常,口干,眼干,脫發;心率65 次/分,律齊,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肺腹查體未見異常;理解力、定向力、記憶力未見明顯異常,指鼻試驗及輪替動作正常完成,四肢肌力、肌張力、腱反射正常,雙側肢體針刺覺及振動覺對稱存在,雙下肢巴氏征及戈登征未引出。Schirmer 試驗示:淚液減少,角膜炎特征。輔助檢查:血常規正常,甲狀腺功能五項正常,25-羥基維生素D 水平為19.345ng/mL,腮腺造影(+),ANA1:320(+),抗SSA(+),唇粘膜淋巴細胞>1分灶。結合患者臨床癥狀及輔助檢查,外院明確診斷為干燥綜合征。治療上西醫予以:1.潤舒滴眼液 點眼 t.i.d ;2.碳酸鈣D3 咀嚼片 1.04g 1片 q.d.口服;3.善存佳維片 1.33g q.d.口服;4.拜阿司匹林腸溶片 0.1g q.n. 口服;5.環孢素膠囊75mg b.i.d.口服。
經一年系統治療,患者病情有所好轉。2019年6月19日,為尋求中醫中藥進一步診治,患者來我科門診就診。就診時患者頭昏乏力,嚴重時行走困難,平素胃脘飽脹,納谷不香,嗜睡多夢,口干不喜飲,小便正常,大便干燥,舌尖紅苔白,脈細。經中醫辨證,患者脾胃不運,水谷不化,則見胃脘飽脹,納谷不香;脾失健運,水液化生及轉輸障礙,水液停聚而生痰,痰引肝風,上擾清空,故頭昏、行走不穩;痰濕困脾,故嗜睡多夢;津不上承而體內又痰濕聚集,故口干不喜飲;津虧腸燥,故大便干燥;舌脈均為脾虛痰濕之象。治以健脾祛濕,化痰止眩為法。方用:炒白術15g,法半夏5g,天麻10g,白芷10g,全當歸10g,川芎4g,桑寄生10g,山萸肉15g,淮山藥15g,大茯苓25g,益智仁10g,廣陳皮10g,豆蔻仁10g,薏苡仁10g,綠梅花15g,煅龍骨15g,煅牡蠣15g,生甘草6g,7 劑,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服。同時予以針灸治療,通督調神為大法,針刺百會、大椎、風池、夾脊穴、環跳、足三里、陽陵泉、豐隆、三陰交、懸鐘,并予以艾盒灸背后督脈。2019年6月27日二診,患者自訴藥后癥狀改善,未再出現頭昏及行走不穩,仍有口干口苦,大便干燥,乳房脹痛,舌尖紅苔白,脈細。治療上前方去益智仁,加浙貝母10g,荔枝核10g,瓜蔞皮15g,10 劑,針灸同前。2019年7月15日三診,頭昏及行走不穩未作,仍口干口苦,納食二便如常,雙膝脹痛,舌紅苔白,脈細。治療上前方去浙貝母,荔枝核,加狗脊10g,川牛膝10g,10 劑,針灸同前。予以治療5個療程并隨訪1個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無復發。
干燥綜合征是一種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外分泌腺淋巴細胞浸潤和B 細胞的高反應性為特征,累及多器官、多系統,臨床表現復雜,病程遷延難愈,治療極為棘手。而合并神經系統病變的發生率為8% ~ 62.50%,可發生于原發性干燥綜合征的任意階段,目前尚缺乏統一診斷標準。[1]目前西醫沒有明確的治療方法,當臨床表現嚴重時,予以激素或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治療,但均尚未有明確臨床試驗的證據支持,療效尚不確切,有待大樣本的多中心研究。
筆者查閱中醫相關文獻,發現沒有針對性記載,根據該病主要臨床表現,當屬中醫學“燥證”“燥痹”等范疇,病機一為外感燥邪,一為素體陰虛,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傷,日久陰陽俱虛,與燥、瘀、毒等交結為患[2]。
中醫治療該病,多使用中藥。研究證明中藥可有效緩解該病患者口干、眼干的癥狀,且無明顯的不良反應[3]。治療多從臟腑論治、氣血津液論治、三焦論治等,一般療效較好,中醫將會在該病上的治療中發揮越來越大的優勢。
2.3.1 通督調神之法的理論基礎
我院張道宗教授,中醫造詣深厚,從醫幾十年來,執著于傳岐黃之道育人,施銀針艾火治病,臨床上擅于針藥并用,更是對督脈理會深刻,匠心獨具,提出了“通督調神”學術思想。
陽氣者,生命之火、動力之源,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為十四經之首,上通元神之府,下絡先天之本,與任脈陰陽相貫,與五臟經脈相關,是唯一一條既屬于腦又絡于腦、既屬于腎又絡于腎之脈,既與多條經脈相交會,又與多個臟腑相聯系的經脈,這就構成了它對神經、消化、泌尿、生殖等多系統都有治療作用。《靈樞·營氣》曰:“足厥陰……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于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素問·骨空論》云:“督脈者……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難經·二十八難》云:“督脈者,起于下級之俞,交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從督脈的循行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督脈與腦有著深部、淺表的聯系,又與諸經在頭部并行或交會,因此頭部諸疾與精神系統的病癥均可取督脈穴。以上,故張道宗教授提出“通督調神”之說。
張道宗教授在疾病治療中重用督脈,通督調神,和調陰陽。其認為督脈起于胞中,沿脊中而行,貫穿脊柱,上至風府,入屬于腦,督脈為病常可引起腦病。通督調神之法治療腦部病變,即是通過針刺督脈組穴,以疏通督脈、調整元神。督脈屬奇經八脈,總司諸陽,合足太陽絡腎入腦,分支貫心,雖無直接臟腑聯系,但通過膀胱經與五臟六腑的氣血功能密切相關;而“調神”,《靈樞·本神》認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楊上善提出“欲為針者,先須治神”。通過“通督”與“調神”,可疏通督脈及其相聯的經絡,使氣暢血行,元神得調,神機得轉,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靈樞·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針灸大成》提出百會治“驚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無心力。”從現代醫學上看,上述癥狀屬于神經系統疾患,皆可在干燥綜合征累及神經系統時出現,均為腦部病變。而首取督脈已成經絡防治腦病的共識,疏通督脈是促進腦髓修復的重要途徑。通督調神之法治療該病可直達病所,也可同時調理諸臟腑。
現代研究證實,督脈位于人體中軸線上,可通過雙側神經調節,促進腦功能的代償和重組功能。多項研究表明針刺督脈穴位可提高人體血內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清除有害自由基,降低過氧化脂質。針刺督脈百會穴,可以改善VD 大鼠自由基代謝,減少小膠質細胞活化,促進受損神經元修復,提高其學習記憶能力,對缺血及再灌注損傷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2.3.2 通督調神之法常用取穴
通督調神針刺法取穴常為:百會、風府、啞門、大椎、夾脊、神道、至陽、命門、腰陽關。而其中夾脊穴不屬督脈穴位,張老認為華佗夾脊穴屬督脈的經外奇穴,可溝通膀胱經與督脈之氣血,針刺夾脊各穴可促進該處肌肉運動,改善脊柱功能,故針刺夾脊穴也是通督之法的體現。諸穴合用,可通督脈,醒腦神,實為治療神經系統疾患之良方。
就目前來我處就診的患者來說,采用通督調神之法治療該病,不僅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而且可有效的防止復發。針灸的生命力,在于能解決臨床許多疑難病證問題,對于現在吾等中醫從業者,應對針灸這門實用性科學潛心研習,悉心維護,竭力傳承,發力創新,讓這門古老的醫學始終保持旺盛的活力,為臨床所用,為病人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