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巍,張天柱,陶貴彬,李曉明,林賀,劉佳,董佳佳,劉芳馨,林喆
(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
本科生導師制指由具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的高校教師對本科生的學習、科研、思想、生活等方面進行個別指導的學生教育制度,是一種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已被多數高等院校所采用,旨在提高高等院校本科教育質量水平,提升培養人才的能力[1-2]。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高等院校應著力于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人才,進而使高等院校對人才的培養模式發生轉變[3]。本文現從導師制培養模式現狀、設立及實施、效果評價三方面對高等院校本科生導師制的培養模式進行歸納、整理。
本科生導師制是在師生雙向選擇基礎上以一對一的方式,導師定期與學生交流、互動,對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等多方面進行指導,并根據學生性格特點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學制度[4-5]。本科生導師制起源于14 世紀英國,是其獨特的教育管理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其本科教育取得優異成績。我國本科生導師制最早由浙江大學竺可楨教授提出,隨即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國內一流高等院校相繼做出本科生培養模式改革,均取得較好成績,為社會提供了許多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人才[6-7]?,F階段本科生導師制已成為我國本科生教育的重點創新培養模式,但由于各類高等院校師生配比、專業設置等的差異,導致本科生導師制培養模式不具備完善的體系可供普及推廣[8]。目前各類高等院校仍需要依據專業特點以及培養目標,在結合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探索合適、有效的本科生導師制培養模式[9-10]。
導師的主要職責是對學生進行“導向”和“導學”,以“導學”為基本職責。“導向”:(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向學生介紹大學學習和生活,使學生在進入學校后能盡快適應大學生活。(3)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和成才目標,端正專業思想和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4)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等有關方面的問題和困難,指導學生處理各種關系,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5)對學生發展方向的選擇進行指導,幫助學生就業?!皩W”:(1)幫助學生了解我校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的具體規定以及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的要求,指導學生制定個人學習計劃,確保學生的學期目標、學年目標、學業目標順利實現。(2)對學生進行選課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處理好學習的質和量的關系,以利于學生形成個性發展的專業方向及多元化的學習需求。(3)指導學生積極參加科技創新和教育實踐活動,吸收學生充當科研助手,指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促進學生科研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指導學生考研。(4)對受到學業提醒或警示的學生給予重點指導,幫助學生制定課程學習計劃并督促其嚴格執行。
導師任職條件:(1)導師應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嚴于律己,為人師表,熱愛學生,關心學生的成長和成才,責任心強。(2)治學嚴謹、業務能力強、工作認真負責;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懂得教育規律,熟悉被指導學生所在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具有一定的專業指導能力;了解學校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方面的規章制度。(3)具有講師及以上職稱且在我校工作滿1 年的教師方可擔任本科生導師。
導師配備:(1)每個符合導師任職條件的在職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擔任本科生導師,不得無故推諉和拒絕。(2)學院實行本科生全員導師制,即每位本科生都配有導師;每位符合條件的教師都擔任導師。學生實行分類配備導師和分類指導。根據導師特長將導師配備到具有不同特點的學生群組,實行個性化指導。(3)學生開學后,學院公布導師名單、指導內容與方向以及相關的個人資料供學生選擇,經學院調配(原則上每位本科生必須選擇1 名導師,每位導師至少指導3~5 名學生),確定每個導師指導學生的名單。導師與學生要相對固定,但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本科生入學后第一學年以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學習為主,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通過接受教學、科研平臺等的文獻查閱、實驗技能培訓,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逐漸明確學校開展相關專業的優勢、特色,明確教學、科研平臺導師的基本情況、研究方向等[11-12]。在基礎課程結束后,學生通過自我總結,明確研究興趣、自身發展需要,在平臺上選擇教育教學經驗、科研經驗豐富并適合自身情況的導師作為自己的指導教師。
師生雙向選擇后,學生進入導師課題組,在課題組師兄師姐的指導、幫助下,明確科研實驗的基本過程,進一步掌握相關實驗操作技術,培養學生獨立科研思維模式[13]。通過師生間相互交流,導師對學生特點、個性進行全面了解,根據學生興趣專長,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方向,為學生制定具體的培養方案。在具體培養模式過程中,通過查閱科研文獻、科研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操作等具體環節,培養學生創新型思維。學生確定畢業選題后,在導師課題組進行相關課題研究,依據科研成果,發表文章并撰寫畢業論文。通過以上培養模式能夠加強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14-15]。
導師制培養模式效果評價可以通過以下多種指標進行綜合評定,例如:學生學分績點、學業獎學金、英語四六級分數、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社會實踐情況、發表論文情況、就業率或考研分數以及導師評價等[16]。
但針對于不同年級學生評定重點不同,第二學年應著重注意綜合素質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博碩醫療服務團、藥有愛志愿者服務團、各類知識技能競賽等。第三學年學生應正式進入導師課題組,并申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訓練項目,提高專業素質能力,同時計劃是否就業或考研等相關問題。第四學年指導學生完成畢業相關事宜,鼓勵就業學生積極參加企事業單位招聘活動,做好就業準備,督促考研學生做好考研初試、復試準備等[17-18]。
高等院校本科生導師制培養模式是重要的教育管理模式,能夠明顯提高高等院校本科生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水平,但發揮本科生導師制培養模式的優勢,還需要更多探索以及經驗的積累。通過相關政策、制度不斷增強導師責任意識,加強對導師的培訓工作,對導師內部潛力進行發掘,將對本科生的指導工作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從而為我國高等院校本科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新的動力[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