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固始縣精神病醫(yī)院(465200)祁長軍
抑郁相關性失眠是臨床常見疾病,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主要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并伴有入睡困難、早醒多夢等[1]。西醫(yī)多采用鎮(zhèn)靜催眠類、抗抑郁藥物治療抑郁相關性失眠,能緩解癥狀,但不良反應較多。抑郁相關性失眠屬中醫(yī)“臟燥”、“不寐”、“郁證”等范疇,多以氣機郁滯、心脾兩虛等為主,兼夾濕、瘀、痰等,治療以疏肝解郁、養(yǎng)心安神、化痰活血為主[2]。本研究旨在探討解郁安眠湯聯(lián)合穴位敷貼治療早期抑郁相關性失眠(血虛肝郁型)患者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選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早期抑郁相關性失眠(血虛肝郁型)患者72例,按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為研究組(n=36)和參照組(n=36)。參照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23~66歲,平均年齡(44.56±10.13)歲;研究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24~67歲,平均年齡(45.17±10.34)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性別、年齡)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給予帕羅西汀(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043)治療,口服,20mg/次,1次/d,治療2周后依據(jù)病情調(diào)整劑量,最高劑量<40mg/d。
1.2.2 研究組 給予解郁安眠湯聯(lián)合穴位敷貼治療,解郁安眠湯:川芎10g、當歸20g、生地10g、遠志10g、蒼術(shù)10g、合歡皮15g、香附10g、酸棗仁10g、赤芍15g、神曲10g、梔子10g。兩脅作脹、易怒煩躁者,加川楝子、柴胡;不寐較重者,加首烏藤、五味子;郁郁寡歡者,加郁金、合歡花;心煩不寐,健忘多夢者,加肉桂、黃連;兼血瘀加莪術(shù)、三棱。水煎取汁300ml,1劑/d,分兩次服用。穴位敷貼:當歸200g、酸棗仁100g、柴胡100g、遠志100g、白芍100g打粉,生姜水、蜂蜜調(diào)和均勻,取適量置穴位貼敷貼,每日睡前30min貼敷神闕、內(nèi)關,6~8h/次,隔日1次。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6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量表(PSQI)評分、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22.0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t 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PSQI評分 治療前,研究組PSQI評分(1 6.4 5±1.2 7)分與參照組(16.31±1.38)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448,P=0.656);治療后,研究組PSQI評分(6.12±1.14)分低于參照組(11.43±1.27)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8.669,P<0.001)。
2.2.A.D 評分 治療前,研究組HAMD評分(22.56±4.12)分與參照組(22.49±4.37)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070,P=0.944);治療后,研究組HAMD評分(8.12±4.29)分低于參照組(11.64±4.31)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473,P=0.001)。
抑郁相關性失眠屬中醫(yī)“臟燥”、“不寐”、“郁證”等范疇,多見血虛肝郁證,治療以養(yǎng)心安神、養(yǎng)血活血、疏肝解郁為主。解郁安眠湯中生地、當歸、赤芍、川芎活血祛瘀、養(yǎng)血和血;蒼術(shù)、香附、川芎、神曲、梔子合用共奏疏肝行氣解郁之功效;佐以合歡皮和心志、悅心神,遠志安神定志,酸棗仁寧心安神。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郁、養(yǎng)心安神、養(yǎng)血活血之功效。穴位敷貼是一種中醫(yī)外治方法,具有穴位刺激、藥物治療雙重作用。穴位敷貼中當歸養(yǎng)血和營,柴胡疏肝解郁,酸棗仁寧心安神,遠志安神益智,白芍柔肝體、養(yǎng)肝血,貼敷于神闕、內(nèi)關二穴安神定志。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研究組治療后PSQI評分、HAMD評分較參照組低(P<0.05),提示早期抑郁相關性失眠(血虛肝郁型)患者采用解郁安眠湯聯(lián)合穴位敷貼治療,能有效緩解抑郁癥狀,改善睡眠質(zhì)量。
綜上可知,早期抑郁相關性失眠(血虛肝郁型)患者采用解郁安眠湯聯(lián)合穴位敷貼治療,能有效緩解抑郁癥狀,改善睡眠質(zhì)量,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