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峻林,何信鵬,彭卓雋,林亞平
(1.湖南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湖南長沙410208; 2.湖南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湖南長沙410208;3.湖南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湖南長沙410208)
小兒抽動障礙又稱小兒抽動穢語癥,是指發病于兒童至青少年時期的一種反復、快速的單一運動,或者是多發肌群失紊的一種慢性神經精神性障礙。臨床表現分為兩類:①發聲性抽動:咽喉肌、鼻肌、口腔肌等運動所發出的一種聲音,如清嗓子、吸鼻、咳嗽,甚至說臟話罵人等。②運動性抽動:面部肌肉、頭頸肌肉、肩部肌肉以及上肢肌肉的抽動,主要表現為眨眼、皺眉、點頭、縮鼻、張嘴、聳肩等。現代醫學認為誘導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不詳,可能與心理因素、遺傳因素或是神經遞質的紊亂等方面有關[1]。中醫學將本病歸于肝風、慢驚風、抽搐等范疇,此病發生多與肝、脾、腎等臟腑相關,其中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諸髓者,皆屬于腦”,腎氣不足,則髓海空虛,神妄氣亂,以致諸癥皆生;又抽動一癥,中醫屬風,經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脾主運化,是后天氣血生化之源,又主肌肉、主四肢,故脾不健運,則氣血虧虛,以致血虛生風,肌肉四肢抽動,而子病及母,心神也同時被擾。因此,臨床常見肝腎不足、元神失養,心脾虧虛、血虛生風,癥見略同,舌脈皆為心肝脾腎陰虛之象。
醫用酒精消毒刺激病灶點(區),針尖呈15°~30°迅速刺入帽狀腱膜下層后,再將針體刺入0.5~1 寸左右,持針柄手指下感受穩定的吸針感,為減輕患兒痛苦盡量保證針體不動;隨后行針抽按,運用手指的爆發力向外抽提或者向內按插3 次(約5 s),然后再緩慢退回原處,每次抽提或者按插的幅度不宜超過0.1 寸。運用此行針手法反復行針10 遍,促使得氣,使氣至病所。《針灸問對》有云:“抽添即提按出納之狀,抽者提而數拔也;添者按而數推也。”[2]抽添法作為一種小幅度補瀉手法在古籍中早有記載,臨床上根據辨證論治使用“一插數提”為主的抽提手法瀉其邪氣,“一提數插”為主的按插手法補其正氣。
針刺時注意力度和速度,保證較大刺激量的同時帶給患兒較小疼痛感。囟門未閉、高熱、昏迷、頭顱手術患兒不宜行該針法。
患兒易某,男,9 歲,初診:2019 年 4 月 23 日,主訴:反復不自主眨眼、嘴角抽動3 月余,加重1周。病史:患兒于3 月余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不自主眨眼、嘴角抽動,左側為主,稍有點頭動作及清噪音。2019 年4 月15 日于當地兒童醫院查腦電圖提示:背景節律無異常,全幅未見痛性波。曾于當地醫院藥物(不祥)治療,癥狀好轉,近1 周受涼后,癥狀加重,今為進一步治療來我院就診。有“福爾可定”過敏史,癥狀表現為瘙癢性皮疹,否認食藥物過敏史。現癥:患兒不自主眨眼,嘴角抽動,左側為主,縮鼻、點頭、清嗓等,近日患兒咳嗽有痰,稍鼻塞,流清涕,精神狀態尚可,無惡寒發熱,飲食正常,夜寐安,體重無明顯變化,大小便正常。舌淡紅,苔白膩,指紋淡隱于風關。腧穴壓痛:無;耳穴反應點:無;經絡感傳:無。中醫診斷:驚風病,脾虛肝旺證;西醫診斷:小兒抽動障礙。選穴:額中線、顳前線,額旁 1 線、2 線、3 線,頂中線、關元、后溪、大陵、足三里、太溪、腎俞、心俞、脾俞、枕上正中線、枕上旁線、風池、合谷、迎香、頂顳前斜線下1/3段加頂顳前斜線上1/3、中1/3 段、豐隆。操作方法:患兒取坐位或仰臥位。頂中線前頂透百會,皮膚消毒后,用指切快速進針法快速進針,針進帽狀腱膜下層后,行抽添補法。額區治療線針尖方向均自上而下,顳前線頷厭透懸厘,留針2 h 以上,最好至睡前出針,出針時用消毒棉球壓迫針孔,以防出血。后溪、大陵進針0.3~0.5 寸,行捻轉瀉法,足三里進針0.5~0.8 寸,行捻轉補法,得氣后溫針,其余穴位針法平補平瀉,各留針30 min。10 次1 個療程,每周3 次。療效:經1 個療程的治療之后,患兒眨眼、嘴角抽動、點頭等癥狀明顯緩解,清嗓、縮鼻癥狀消失。2 個療程后癥狀基本得到控制,繼1 個療程以固療效。患兒訴經上述方法治療后,諸癥減輕。隨訪至今,家屬訴患兒抽動未再發。
按語:林師認為針灸治療抽動穢語癥,若從神論治,往往收到良好的療效。此病案患兒稟賦不足,腎陰虧虛,而至精髓虛損,元神受擾而風動,再加上后天護養不當,情志失調而病發。用頭皮針抽添法為主治療,取“頭為精明之府”之意,以填精充髓、寧神制動。此病案治療中額中線寧神定志,主治頭、鼻、舌、咽喉病,加之顳前線疏通面頰經氣,合而消除顏面部肌群抽動和發音抽動;額旁1、2、3 線分別主治上焦、中焦、下焦病,施以補法,可補益心、肺、肝、脾、腎諸臟,以充先天、后天之不足;頂中線益氣升陽、疏通全身經絡;關元培補腎氣、強本壯元;后溪為小腸經輸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督脈,主治頭項疾患和癲狂,可抑制頭項抽動;大陵為心包輸穴、原穴,能健脾安神;足三里為胃經合穴,強壯要穴,補益后天生化之源;太溪為腎之原穴,腎俞為腎之背俞穴,均為補腎要穴,益腎養陰;心俞、脾俞為心、脾背俞穴,補益心脾;枕上正中線、枕上旁線位于“視區”,有治療眼病的作用;風池祛風止痙,“面口合谷收”,合谷可治張口呶嘴;迎香近治啾鼻;頂顳前斜線下1/3 段加強顳前線疏通面頰經氣的作用,以治面肌抽動;頂顳前斜線上1/3、中1/3 段疏通上、下肢經氣,制動寧肢;豐隆為足陽明絡穴,祛有形無形之痰以息風止痙。治療本病所取額中線、額旁1 線、額旁2 線、額旁3 線均在頭部額區,而額區是額上回前部的投影部位,該部位有機體行為設計的功能,其病理變化為精神障礙,刺激這些治療線,可增強該區的血流量,以提高患兒對周圍環境的注意力和興趣,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患兒沈某,女,6 歲,初診:2019 年 6 月 8 日,主訴:全身多發性不自主抽動3 年余,加重10 余日。病史:患兒3 年余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全身肌肉多發性不自主抽動,伴喉間異常發音。2019 年5月25 日于當地人民醫院門診就診,行耶魯綜合抽動嚴重程度量表得分32 分(中度);心理測評報告單提示父情感溫暖與理解得分22 分(差),母情感溫暖與理解得分37 分(差)。于當地予以內服硫必利、維生素B1等藥物后,癥狀未見明顯緩解。近10 余日,患兒全身不自主抽動次數明顯增加,為求中醫綜合治療,來我院就診。現癥見:全身肌肉多發不自主快速收縮,以固定方式重復出現,無節律性,抽動時無異常發音。注意力高度集中時抽動次數減少,入睡后無不自主抽動,學習成績一般,精細動作可,精神一般,體格瘦小,面色蒼白,無惡寒發熱,無咳嗽咳痰,無惡心嘔吐等特殊不適,挑食,食量較差,夜寐安,二便調。舌淡,苔薄白,脈弦細。腧穴壓痛:無;耳穴反應點:無;經絡感傳:無。中醫診斷:驚風病,血虛生風證;西醫診斷:小兒抽動障礙。選穴:取頭皮針額中線、額旁1 線、額旁2線、額旁3 線、四神聰、神門、足三里;心俞、脾俞、腎俞;大椎、筋縮、至陽、腰陽關、勞宮。操作方法:患兒取坐位或仰臥位。頭穴快速進針后,針至帽狀腱膜下層后平刺進1 寸,用抽提補法,促使得氣后接G6805 電針儀,疏密波,留針30 min;神門直刺0.3 寸,留針至30 min;足三里用溫針,其余穴位平補平瀉,留針30 min,交替運用,隨癥加減。另配合頭面部行推拿手法: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拔火罐:背俞穴雙側6 只,3~5 min 。王不留行籽貼耳穴神門,兩耳交替,3 日1 次,每日按壓刺激至少3 次;神闕穴用穴位貼敷法或隔鹽灸。治療每日1 次,10 次為 1 個療程,療程間歇 3~5 d。患兒經治療1 個療程后,抽動次數明顯減少,老師和家長均認為有效。一直堅持治療5 個療程獲愈,隨訪至今,患兒未復發。另囑患兒家屬本病臨床上具有波動性,平素注意告誡孩子避風寒、慎飲食,適當增加親子間的感情交流。
按語:林師認為此案例患兒以全身多發性不自主抽動為主癥,辨病屬驚風范疇,心脾氣血虧虛,血不榮筋,則虛羸疲憊,肢體拘攣;小兒“骨氣未成,形氣未正,悲啼喜笑,變態不常”(《小兒藥證直訣·原序》),林師從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出發,以整體觀為指導,通過針灸調整其臟腑經氣,填精益髓、疏通腦絡,來調節患兒的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過程,從而有利于改善神經介質代謝,促進神經遞質傳遞,在興奮中樞神經系統的同時,使抑制趨于集中,以達到治療的目的。治以健脾養心、息風定志。針刺選穴以局部、循經、辨證選穴為主,額中線寧神定志,又主治頭、鼻、舌、咽喉病;額旁1、2、3 線分別主治上焦、中焦、下焦病,施以補法,可補益心、肺、肝、脾、腎諸臟,以充先天、后天之不足。四神聰、本神、神庭、神門(以及耳穴)、神闕,通常稱之為“神五穴”,對治療神志疾病有特殊功效。頭部四神聰鎮靜養神,通腦絡,益腦補血,開竅滌痰;本神歸本斂神,鎮驚止癇;神庭安神益志,醒腦開竅;神門(以及耳穴)養心定神,定志穩驚;神闕固本培元,養氣補神,給養神明。五穴共奏制動安神之效[3]。另外配以督脈大椎、筋縮、至陽、腰陽關等補陽益氣、緩解筋脈拘急,膀胱經穴肝俞、脾俞、腎俞等背俞穴補臟腑氣血、疏肝健脾,內關、勞宮等養心安神,配合局部穴位,共奏健脾寧心、息風定志之效,配合小兒復合手法推拿、耳穴壓豆、拔火罐等中醫治療,感統訓練達到心神集中,緩解抽搐。
小兒抽動障礙的核心癥狀是抽動,抽動在中醫謂之“風”,屬內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風勝則動”即是此意。由于分娩前合并癥、出生體重較輕、其母妊娠反應較多、懷孕期情緒問題較多或親屬中有此病史等諸多因素,致患兒先天不足,筋脈失養,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而發生抽動癥狀[4]。林師治療本病以補益虧損為本,腎為先天之本,臨床多以治腎為先,滋補腎陰、益精充髓、健腦益智,兼以寧心安神、健脾生血、化痰祛風、平肝息風諸法,充分體現了中醫學說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原則。頭皮針抽添法是治療小兒精神疾患的有效方法,它不僅有治療作用還有提高智力的作用,對先天稟賦不足、生長發育遲緩的小兒也有一定療效[5]。通過對林師臨床2 則驗案加以歸納總結,證實該療法對于緩解及治療小兒抽動障礙有明顯療效,而且操作簡便,無不良反應,是安全可靠又適合兒童的一種自然療法,若配合中藥、小兒推拿等中醫療法,則更有利于本病的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