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瀅
(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
椎動脈型頸椎病[1-2](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頸椎骨質增生及頸椎急慢性損傷等原因引起脊柱內外力平衡失調,壓迫刺激椎動脈或支配頸椎動脈的交感神經,引起的一組綜合征,產生以眩暈為主癥,伴有頭痛、惡心、嘔吐甚至猝倒等一系列臨床癥狀,亦稱為“頸性眩暈”。其主要特點是眩暈呈一過性或發作性,頸部旋轉或后仰易誘發,嚴重者伴有惡心、嘔吐,甚至行走不穩。目前其發生發展機制尚不明確,大現部分學者較為認可機械壓迫和交感神經刺激這兩種學說,但體液因子、血管病變、外傷等亦是不可忽視的因素[3-4]。
在祖國醫學中,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屬于“眩暈”、“眩冒”、“痹證”等范疇,“眩暈”這一病名于《內經》中首次被提及。其病因主要有外邪、情志、飲食、體質、年齡、作息、外傷等。本病的病位在腦竅,其病變臟腑與肝、脾、腎三臟相關。
根據1992年第二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1]和《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擬定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①曾有眩暈、頭痛、頸項痛等典型臨床表現;②猝倒時神志清醒;③旋頸試驗陽性;④影像學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鉤椎關節增生;⑤腦血流檢查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可見椎動脈狹窄或痙攣。
現階段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副作用大,預后效果不佳,治療費用較高,患者接受度低;非手術治療為擴血管藥物治療、康復理療及中醫治療。中醫治療包括口服中藥、針灸、推拿、針刀等,根據近幾年文獻追蹤,中醫各種療法均有較為不錯的療效,且無明顯副作用,不易復發,費用較少,患者接受度高。
近年來針刺及耳穴壓豆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治療效果尚佳,患者接受良好。現將近幾年來以針刺及耳穴壓豆為主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文獻綜述如下。
桂氏等[6]采用人迎穴改良針刺法,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環,緩解椎動脈型頸椎病不適癥狀,治療29例,總有效率達93.1%。王氏等[7]采用針刺“項七針”即針刺風府、風池、天柱、完骨等穴位,針刺以得氣為度,采用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min,中間行針1次,治療30例,總有效率達93.3%。汪氏[8]選用針刺百會、雙側風池、風府、頸夾脊穴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患者40例,總有效率達92.5%,能有效緩解對椎動脈的壓迫,增加腦血容量,緩解眩暈癥狀。鄧氏等[9]獨取風府、強間、百會、腦戶穴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總有效率達93.54%,結果顯示,獨取督脈穴可通調督脈經氣,使氣血運行順暢,緩解頭痛、眩暈等不適癥狀。
劉氏等[10]采用針刺結合腦病康復治療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針刺選穴為百會、四神聰、雙側風池、雙側頸夾脊穴、雙側合谷、雙側太沖,治療45例。針刺結合腦病康復治療儀治治療組45例相較于口服氟桂利嗪藥物治療組45例,兩者均有療效,前者副反應小,前者可視為后者的替代療法。林氏等[11]采用針刺百會、風池穴、頸部C3-C7夾脊穴,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8例,有15例,良16例,可5例,差2例。俞氏[12]采用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針刺選穴為百會穴、風池穴、C4-C7夾脊穴,再配合推拿手法治療。根據患者臨床體征行穴位按壓:合并頭痛者,按壓風府穴、印堂穴、頭維穴;合并頸、背疼痛者,按壓肩外腧穴、天宗穴;合并視力下降者,按壓攢竹穴、睛明穴。結果顯效28例,有效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94.59%。蔣氏[13]采用針刺配合穴位注射天麻素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87例,治愈率達36.8%,總有效率達96.5%,結果顯示兩者結合能明顯改善腦組織的血氧供血,緩解頭暈頭痛等不適癥狀。鄧氏[14]等采用內熱針結合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結果顯示,兩者方法聯合使用既能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緩解椎動脈痙攣,增加腦部血液循環,促進了受損組織的新陳代謝;又可以松解軟組織痙攣,緩解疼痛,促進軟組織修復,從而減輕軟組織對椎動脈的壓迫。
湯氏等[15]采用耳穴貼壓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66例,耳穴主穴選取頸椎、頸、肝、腎、心、枕、顳、交感,臨床上根據辨證選取配穴,常選用神門、皮質下、腎上腺以消炎和鎮靜止痛。結果顯示,顯效41例,有效15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84.8%。陳氏[16]采用耳穴壓豆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主穴選用頸椎、神門、枕、腎,能改善頭暈、頭痛等不適癥狀及改善腦部供血。張氏等[17]采用耳穴綜合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8例,痊愈率34.22%,總有效率92.11%。
阮氏等[18]采用體針熱補法結合耳穴療法治療頸性眩暈35例,結果顯示兩者結合療法較單純體針熱補法的療效明顯增加,且在隨訪半年后比較復發率也相對明顯減少。黃氏等[19]采用手法結合耳穴貼壓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能在短時間內改善不適癥狀,臨床治愈率可達80%,總有效率達100%。郭氏等[20]選取針刺風池、頸夾脊、大杼、天柱,耳壓選取頸椎、神門、枕、腎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可疏通經氣,行氣活血止痛,總有效率可達100%。
近年來,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頸椎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且呈越來越年輕化趨勢[21]。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主要類型之一,其發病率僅次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目前臨床上亦未有明確的診斷標準。
通過近年來文獻查閱結果發現,以針刺為主要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在臨床上運用較為廣泛,亦時常輔以理療、推拿、口服中藥方劑等聯合治療,其療效較為顯著,能明顯改善并緩解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不適癥狀,且復發率低,易為患者接受。耳穴在臨床上應用亦較為廣泛,但在治療本病上研究成果較少。中醫認為“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耳與臟腑的關系十分密切,故刺激耳部穴位能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故應加強研究耳穴在治療本病上的作用、優勢,為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的療法上增加另一種療法,給與患者在治療方案上更多的選擇適合自己的療法,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