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彥,劉乾龍,王曉雪
(1.山東省運動康復研究中心 運動醫學科,山東 濟南;2.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軍事體育訓練中心 門診部,北京;3.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山東 濟南)
女運動員三聯征是運女性動員的高發病,常見病,隨著日常訓練的負荷加重以及心理壓力的加大,本病在女性運動員中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影響著運動員們的訓練進度和比賽成績,本病是多個系統同時發病,主要是指飲食紊亂、月經失調及骨質疏松三個方面的互為聯系,互相影響的綜合征,其中每一個病理征象及其臨床表現都有各自不同程度癥狀的體現,由于本病涉及多系統,臨床表現輕重多樣化,且病理機制復雜,因此臨床診斷上輕者容易被忽略,而誤診為訓練不當導致的骨折,訓練的疲勞以及由其帶來的心律不齊,內分泌失調導致的月經紊亂,失治誤治還有可能導致死亡,帶來嚴重的后果。目前臨床常用治療方法為激素替代療法和口服避孕藥物治療,但這兩種主流療法療效的不確定性及其帶來的副作用使尋找對本病有效的中醫中藥的治療方法具有較大意義。筆者在多年臨床工作中,多次作用祖國醫學特色療法治療運動系統疾病,并取得的可觀的療效,在本病的治療中,經過多年的對比探索,最終選用臍灸配合針刺療法治療本病20余例,現將此療法報道如下。
20例女運動員三聯征患者均來自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山東省運動康復研究中心運動醫學科門診,全部患者皆符女運動員三聯征的診斷標準,就診前皆于服用調節激素水平藥物治療,癥狀改善不明顯,后診于本中心。年齡16~27歲,平均21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1.5年。
(1)臍灸粉(黃芪20g,黨參15g,白術120g,茯苓60g,山藥20g,炙草20g,半夏60g,陳皮20g,香附60g,木香15g,六神曲、焦麥芽、枳實各60g,黃連、吳茱萸、白蔻仁、益智仁各20g,當歸、白芍各60g)[1]。(2)面碗:準備面粉50g,用溫開水調和至軟硬適中的面團,再取雞蛋大小的面團捏成直徑5cm,高3cm中空的面圈,邊緣高出內部平面,中空小孔與患者肚臍大小相近,約為1.5cm。(3)艾炷:準備干燥蓬松的艾絨,將其捏制成為底部直徑1.5cm,高1.5cm的錐狀艾炷。(4)消毒棉球及1.5寸毫針。
臍灸選取神闕穴,針刺選取中脘、天樞(雙側)、關元、足三里(雙側)、三陰交(雙側)、懸鐘(雙側)、太溪(雙側)。
囑患者排空膀胱后仰臥于治療床上,四肢放松,暴露出治療部位,醫者取面圈一枚,將中部小孔對準患者臍中后放置在肚臍上,取臍灸粉,均勻松散的填于面圈的小孔中,填至藥粉與面圈內部向平,再將捏制好的艾炷放置于填滿藥粉的小孔中央,并點燃其頂端,待其充分燃盡后易炷再灸,共灸4狀,大約1小時。治療結束后取下面碗,用毛巾擦拭剩余藥粉,囑患者清淡飲食。
臍灸第一壯艾炷點燃后,可在其燃燒的間隙行針刺治療,醫者對雙手及患者針刺部位取75%酒精棉球進行嚴格消毒,后取1.5寸毫針刺入患者相應穴位,深度以得氣為度,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約30分鐘后將針取出,若有輕微滲血,可取干棉球按壓數秒。
每周治療一次,3次一個療程,共治療三個療程,治療結束后觀察效果。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療效評定標準。治愈:飲食紊亂、月經失調及骨質疏松癥狀消失,計4例。好轉:飲食紊亂、月經失調及骨質疏松癥狀緩解,計14例。未愈:癥狀無改善,計2例。總有效率約為90%。
女運動員三聯征是主要包括飲食紊亂、月經失調、骨質疏松的三方面病理征,古代醫家對本病有相關論述《靈樞·脈度》所云:“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素問/痿論》"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于腎,腎者水藏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竇材《扁鵲心書》中在痹病下專列足痿病,認為"凡腰以下腎氣主之,腎虛則下部無力,節骨不用,可服金液丹,再灸關元穴,則腎氣復長,自然能行動矣"。月經的生理病理與“腎—天癸—沖任—胞宮”生殖軸密切相關[3,4,5];同時,月經亦與脾腎二臟功能不可分割[6]。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當屬脾胃失和,納食不馨,氣血生化乏源,不能濡養胞宮及四肢百骸,合腎氣不充,共同導致了上述癥狀,治療上當以健運脾胃,補氣生血,滋養腎氣為原則,方可獲效。
臍灸配合針刺療法結合了艾灸、針刺、藥物、穴位的四位一體的治療作用,既能夠溫運脾胃、滋補氣血,又可補腎強骨,使脾腎得固,氣血得養。因此本療法對女運動員三聯征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神闕穴屬任脈穴,其名首見于《外臺秘要》, 歷代文獻又稱為“命蒂”、“臍中”、“氣舍”、“環谷”、“維會”, 俗稱“肚臍眼”[7]。《針灸穴名解》曰:“本穴在臍,臍為先天之結蒂,又為后天之氣舍,此間元氣尚存,在內緊接近大小兩腸,大腸為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兩腸俱關于化,即大而化之謂神也。”灸之具有培元固本、補益脾胃、調理腸腑的治療作用。腹部中脘、天樞、關元三穴為治療脾胃諸疾的常用穴,中脘穴位于上腹部任脈循行之處,《循經考穴編》云:“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8]具有健脾和胃、消積化滯的作用。天樞穴位于臍旁2寸處,屬胃經經穴,針之可起到調理中焦、升清降濁、調經止痛之功。關元穴位于下腹部,與中脘穴同屬任脈穴,是元陰元陽之所在,可補腎益精、調理沖任,對月經不調,骨質疏松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足三里配合中脘天樞諸穴,共同起到調理脾胃,扶正固沖的作用。三陰交、太溪配合可補腎滋陰,調經固沖。懸鐘穴是八會穴當中的骨會,取之可起補腎強骨之功。諸穴合用可補脾益胃,補腎強骨,滋陰固沖,對本病諸癥具有針對性治療作用。治療上選取艾絨作為灸材,《灸法秘傳》云:“艾葉……能通十二經,走三陰,以之灸火,能透諸經以除百病”,其灸治所產生的熱量可使其所鋪之藥的藥效經過穴位傳至病所,將藥物、穴位以及灸火的三重效應得到充分發揮[9],以面圈作為間隔物,可使艾灸之火力更加溫和持久,起少火生氣之功。臍灸粉參考《中醫臍療大全》中的健脾方,其中黃芪甘溫,善入脾胃,具有補氣健脾之功,黨參性味甘平,主歸脾經,以補脾氣為主要治療作用,白術甘苦性溫,主歸脾胃經,以健脾、燥濕為主要作用,被前人譽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茯苓味甘而淡,可起健運脾胃之效,甘草味甘,善入中焦,具有補益脾氣之功,以上四味藥材是四君子湯的組成部分,合用可加強補氣健脾之效,是補氣健脾的基礎方,半夏陳皮相配伍可燥濕運脾,香附木香枳實三味藥芳香行氣,善通中焦,神曲麥芽是取健脾消食之效,黃連吳茱萸合用共奏調理脾胃升降氣機之功,白蔻仁益智仁可溫脾開胃,當歸白芍可緩急止痛上述藥物合用,共奏健脾益氣,開胃降逆之功[10]。諸法合用,對癥施治,故獲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