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霞,陳守強通訊作者,劉子聞,徐賽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2. 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白疕是一種以紅斑、丘疹、鱗屑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易反復發作性的皮膚病。相當于西醫的銀屑病。其病機主要由于素體營血虧損,血熱內蘊,化燥生風,肌膚失養所致[1]。該病病程長,易于復發,患者飽受困擾,筆者在臨床治療中,善于從風濕熱血等方面辨證論治,運用消風散合過敏煎,靈活加減,取得較好療效。
馬某某,男,52歲,2018年06月20日初診。主訴:全身瘙癢伴起紅色斑疹1年半,加重半年。患者訴自2017年初起,全身尤其以后背及雙下肢為主,皮膚上開始出現紅色大小不等丘疹,上覆有多層銀白色鱗屑,瘙癢難忍,搔之皮屑脫落,露出一層紅色半透明薄膜,并且丘疹連接融合成斑片?;颊哂诋數囟嗵幘驮\,病情均未見明顯改善,近半年來瘙癢更甚,十分困擾患者生活起居。
刻下癥見:患者全身多處有紅色斑狀丘疹,以后背及雙下肢為主,其上覆有銀白色鱗屑,有的融合成片,瘙癢劇烈。納眠可,二便尚可,舌紅,苔黃膩,脈弦。中醫診斷為白疕,證屬風濕熱蘊,治療上應以祛風除濕,清熱涼血為主。給予患者過敏煎與消風散加減,整方如下:生地黃15g,赤芍15g,荊芥9g,防風15g,麩炒薏苡仁30g,苦參12g,烏梅15g,銀柴胡15g,地骨皮15g,醋五味子9g,蛇床子20g,土茯苓20g,白鮮皮15g,生甘草9g。7劑,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兩次溫服。另囑患者忌辛辣刺激食物,忌海鮮及煙酒,注意作息。
二診:患者訴服上方后,自覺瘙癢稍有減輕,仍全身多處有紅色斑狀丘疹,搔之鱗屑脫落,納眠可,小便調,大便偏干燥,舌紅,苔黃膩,脈弦。上方加瓜蔞子20g,連翹15g,蟬蛻6g,蛇床子減為12g,14劑,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兩次溫服。
三診:患者有些皮損已結痂,但仍時有新發皮疹,皮損鮮紅,瘙癢減輕,納眠可,小便調,大便偏干燥,舌紅,苔黃膩,脈弦滑。上方加紫草12g,黃柏、黃芩各15g,淡竹葉、澤瀉各12g,麻黃、炒苦杏仁各3g,酒大黃12g,去銀柴胡、地骨皮、醋五味子。14劑,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兩次溫服。
四診:患者大部分皮損已結痂,偶有散在新發皮疹,瘙癢明顯減輕,納眠可,二便調,舌暗紅,苔黃,脈弦。上方去生地、荊芥,加牡丹皮12g,生梔子9g,石斛12g,姜黃6g,地龍6g,醋延胡索12g。14劑,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兩次溫服。
再次復診時,患者訴全身皮損處已全部結痂脫落,恢復至正常皮膚狀態,瘙癢癥狀消失,近1周也未再有新發皮疹。其后電話隨訪至今,患者仍未再復發。
中醫古代文獻對于白疕的病名及癥狀特點都有具體的描述,如“松皮蘚”、“干蘚”、“蛇虱”、“疕風”等,清《醫宗金鑒》中曰:“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癢多不快。故由風邪客肌膚,亦由血燥難榮外?!睆娬{風邪、血燥致病[2]。清《外科證治全書》中描述了本病的特點,如“白疕,一名疕風,皮膚燥癢,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漸至肢體枯燥坼裂,血出痛楚。”當代醫家也提出了諸多觀點。朱仁康教授認為“血分有熱”是銀屑病的主要原因,將其分為血熱風燥和血虛風燥型[3]。王莒生教授常從肺論治銀屑病,以清肺熱、宣肺氣等方法辨證施治[4]。
過敏煎乃當代大家祝諶予所創,由銀柴胡、防風、烏梅、五味子、甘草5味藥物組成,針對過敏性疾病臨床療效卓著。消風散出自《外科正宗》,功效為疏風養血,清熱除濕,主風疹、濕疹,云斑瘙癢。筆者在本病的臨床診療中,常通過運用消風散合過敏煎加減,從風濕熱血等方面辨證論治,療效顯著。本例患者病程較長,反復發作,故筆者在初期運用荊芥、防風、蟬蛻以疏散風邪,用薏苡仁、苦參、蛇床子、土茯苓、白鮮皮以祛濕止癢解毒,用生地、連翹、赤芍、銀柴胡、地骨皮以清熱涼血,用烏梅、五味子以斂肺生津,又可防一眾風藥太過溫燥。后期時有皮損鮮紅,故用牡丹皮、紫草、黃柏、黃芩以加強清熱涼血之效,生梔子瀉火解毒,“肺合皮毛”,陳教授認為久病肺氣受損而失宣,致氣血運行無力[5],故用麻黃、杏仁宣暢肺氣以透邪外出,“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熱亦可下移大腸,用大黃既可潤腸通便,又可引邪從大便去,用淡竹葉、澤瀉引濕熱從小便去,給邪以出路,“久病必有瘀”,在后期給予姜黃、地龍、延胡索以活血化瘀。在本例患者診療過程中,筆者從風濕熱血方面辨證論治,臨證加減,還注意兼顧到“肺合皮毛”、“肺與大腸相表里”,最終取得滿意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