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豬養殖是一種綠色、無污染的養殖技術,不僅可以減少疫病的發生,降低對環境的污染,而且可以提升豬肉質量,改善豬肉口感。因此,在生豬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必須對生態豬養殖技術加強應用,以此來獲得更多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
1.1 改良品種 在生態豬養殖之前,養殖人員必須對生豬品種加以選擇。我國的生豬品種在風味、口感方面略勝一籌,但是瘦肉率低,生長速度緩慢。而國外的生豬品種瘦肉率高,生長速度快,但是風格、口感卻不符合國人要求。在此種情況下,養殖人員可以借助雜交、優選技術,使不同品種生豬的優勢有機結合,從而培育風味、口感優越,瘦肉率高,生長速度快的生態豬。
1.2 養殖衛生 在生態豬養殖過程中,養殖衛生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工作。首先,養殖人員必須定期對豬舍進行清掃、消毒、通風,以此來保證豬舍環境的舒適性,豬舍空氣的新鮮性。其次,養殖人員必須在豬舍地面鋪設有機材料,以此來提高豬舍地面的吸水性和滲水性,使豬舍環境時刻保持干燥。最后,養殖人員必須嚴格控制養殖數量,將養殖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確保每頭生豬都有充足的活動范圍,以此來增強生豬的體質,減少生豬疫病的發生。
1.3 遠程監控 在生態豬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可以借助遠程監測控制技術,實時掌握豬舍的溫度、濕度、空氣質量,及時了解豬群的行為狀況。一旦發現異常情況,養殖人員可以運用計算機對相關數據加以調節,從而使豬舍養殖條件始終處于最佳范圍。另外,運用遠程監控技術,還能及時發現生豬疫情,避免生豬疫情蔓延擴散。
1.4 糞便污物處理 生態豬養殖場的位置,應盡量選擇通風好、地勢高的地帶,而沼氣池則建立在地勢降低的地帶,這樣不僅可以方便豬舍糞便、污水排放,而且可以養殖人員提供免費的電能、燃氣及有機肥料,而這對于生態豬養殖效益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1.5 生態飼養 生態豬養豬對于養殖地點、氣候、環境具有較高的要求,因此養殖人員必須積極引進西方先進養殖技術,對養殖條件加以優化。例如,養殖人員可以引入早期斷奶技術,將仔豬與母豬分開飼養,采取針對性飼養舉措,以此來使仔豬和母豬得以更好的生長。另外,在生態豬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必須意識到放養的重要性,定期開展放養工作,以此來增強生豬體質,改善豬肉品質。
1.6 疫病防治 在生態豬養殖過程中,疫病防治是最為重要的一項工作,會直接決定生態豬的疫病發生頻率。要想降低生態豬的發病率,減少養殖損失,養殖人員必須對疫病防治加強重視,根據具體的疫病類型,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一旦發現疑似病癥,要對其立即隔離,安排獸醫人員進行確診,并對養殖場所進行徹底消毒,對其他生豬進行全面排查,從而避免生豬疫病進一步擴散[1]。
2.1 產業化養殖模式 在生態豬養殖過程中,可以采取基地、公司、農戶三位一體的養殖模式,通過建立生態化養殖基地,制定統一化養殖流程,開展專業化養殖培訓的方式,確保生態豬養殖規范有序開展。此外,通過建立生態豬養殖基地的形式,不僅可以使生態豬養殖所用的疫苗及飼料更加規范,而且可以為生態豬后續銷售及商業合作提供必要支持。
2.2 散養化養殖模式 在生態豬養殖過程中,可以采取散養化養殖模式,將生態豬放置到自然牧場,使它們更加接近原始生長狀態,自由追逐,自由進食,構建起完善、科學的生態系統,從而在生豬養豬過程中,起到環境保護的目的,而這對于生態豬體質及肉質的改善都是大有裨益的。
2.3 立體化養殖模式 立體化養殖是一種新型養殖模式,主要是指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通過增強養殖密度、優化養殖類別,從而增強資源利用率,提高養殖效益。在生態豬養殖過程中,可以建立“豬—沼氣—蚯蚓”、“豬—沼氣—菜”等立體化養殖模式,從而使生態豬養殖系統加以完善及優化,進一步提高生態豬養殖效益。
綜上所述,生態豬養殖是一種綠色、環保的養殖技術,不僅可以降低生豬養殖污染,減少生豬疫病發生,而且可以改善豬肉口感,提高豬肉質量。因此,在生豬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必須對生態豬養殖技術加強重視,通過施行品種改良、遠程監控、糞便處理、養殖衛生、疫病防治、生態飼養等舉措,使生態豬養殖得以更好的發展,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收獲更高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