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
(四川省蓬安縣巨龍鎮畜牧獸醫站,四川 蓬安 637855)
1971年,英格蘭地區的架子豬和育肥豬群暴發了以前未發生過的急性腹瀉。除了乳豬不發病外,該病的臨床表現都與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感染相似,且排除了該病由TGEV和其他已知的致腸病病原體所引起。該病蔓延至其他歐洲國家,被稱為“流行性病毒性腹瀉”(EVD)。1976年,在各年齡段的豬群(包括乳豬)中暴發了類似TGE 的急性腹瀉,但同樣排除了是TGEV 和其他已知的致腸病病原體所引起的。此病被稱為“2型EVD”,以區別于1971年暴發的1型腹瀉,兩者的區別是2型暴發時會侵害哺乳仔豬。1978年,發現一種類冠狀病毒與2 型腹瀉暴發有關。以一種命名為“CV777”的分離物進行實驗接種,發現對乳豬和育肥豬均有致病性。由于1型和2型腹瀉均是由此冠狀病毒引起的,故統稱為豬流行性腹瀉(PED),并沿用至今[1]。
根據遺傳和抗原特征,PED 病毒(PEDV)與TGEV、貓冠狀病毒、犬胃腸炎病毒和人冠狀病毒229E 同屬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的1 群。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本病毒有不同的血清型。該病毒對乙醚、氯仿敏感。病毒粒子呈現多形,傾向圓形,外有囊膜。從患病仔豬腸灌液中濃縮和純化得到的病毒,不能凝集家兔、小鼠、豬、豚鼠、綿羊、牛、馬、雛雞和人的紅細胞。
本病只發生于豬,各種年齡的豬都能感染發病。哺乳豬、架子豬或肥育豬的發病率很高,尤以哺乳豬受害最為嚴重,母豬發病率變動很大,約為15%~90%。病豬是主要傳染源。病毒存在于腸絨毛上皮細胞和腸系膜淋巴結,隨糞便排出后污染環境、飼料、飲水、交通工具及用具等而傳染。主要感染途徑是消化道。如果一個豬場陸續有不少窩仔豬出生或斷奶,病毒會不斷感染失去母源抗體的斷奶仔豬,使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在這種繁殖場內,豬流行性腹瀉可造成5~8周齡仔豬斷奶期的頑固性腹瀉。哺乳仔豬、斷奶仔豬和育肥豬的感染發病率為100%,哺乳仔豬病死率約50%,常在4~5周內傳遍整個豬場。PED好發于冬季,夏季和春、秋季節也可發生,每年12月份至次年3月份是本病的高發期。常常是一頭豬發病后,同圈或鄰圈的豬在1周內相繼發病,2~3周后癥狀可緩解。豬流行性腹瀉單一發生或與豬傳染性胃腸炎混合感染發病較為多見[2]。
PED 最主要的明顯癥狀是水樣腹瀉,或在腹瀉的同時伴有嘔吐,嘔吐多發生于吃食或吃奶后。病豬體溫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持續腹瀉,糞便酸性,呈黃色、灰色或黑色水樣或糊狀,有一股很特別的臭味。病情隨病豬年齡的變化而有差異,年齡越小,癥狀越嚴重。1周齡內的新生仔豬發病3~4 d后多因嚴重脫水而死亡,死亡率達50%~100%。哺乳仔豬發病癥狀明顯,體溫正常或稍偏高,表現嘔吐、腹瀉、脫水、運動僵硬等癥狀,少數病豬恢復后生長發育不良。同圈飼養的育肥豬感染后也會發生腹瀉,但癥狀較輕,1~2 周或更長時間后會自行康復,死亡率一般為1%~3%。成年豬癥狀較輕,有的僅表現嘔吐,重者水樣腹瀉3~4 d 后可自愈。PED 與TGE 極為相似,只是傳播速度較慢,哺乳仔豬死亡率稍低而已。暴發過急性腹瀉的豬場,在斷奶后2~3 周可能出現持續性腹瀉,新引進的豬只也可能相繼發病。
小腸是大部分營養成分吸收的場所,大腸段含有眾多的菌落,具有強大的發酵作用,所吸收的大部分是一些揮發性脂肪酸、電解質和水分。仔豬在病原微生物和各種應激因素的刺激下,腸道內環境發生紊亂,病原微生物大量增殖,產生、釋放有害氣體和毒素,造成腸絨毛萎縮及上皮細胞變性、壞死、脫落,破壞腸黏膜完整性,使消化機能紊亂,小腸吸收能力降低,小腸中大量未充分消化的食糜進入大腸,經大腸微生物發酵產生高濃度的有害酸,引起大腸內滲透壓上升,大量水滲入大腸進而引起腹瀉,致使營養物質、電解質、體液嚴重丟失,影響豬的生長發育,成為僵豬甚至死亡[3]。
病變主要在小腸,表現為小腸膨脹,充滿淡黃色液體,腸壁變薄發亮,腸黏膜充血,個別小腸黏膜有出血點,腸系膜充血,腸淋巴結充血、水腫,小腸絨毛變短,重癥者絨毛萎縮甚至消失。胃經常是空的,或充滿膽汁樣的黃色液體,或充滿凝乳塊,有時也可見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病變。病死豬尸體消瘦脫水,皮下干燥,眼球凹陷。與傳染性胃腸炎相比,該病的胃內膜出血程度不如傳染性胃腸炎明顯。其他實質性器官無明顯病變[3]。
6.1 豬流行性腹瀉與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鑒別 相似處:有傳染性,多于冬季發病,幼齡仔豬發病多、死亡率高,大齡豬也可發病,但癥狀輕。不同處:傳染性胃腸炎患豬有時糞中帶血,有惡臭或腥臭味,患豬極度口渴,對新生仔豬的致死率高于豬流行性腹瀉,因為后者的傳播較慢[3]。
6.2 豬流行性腹瀉與豬輪狀病毒病的鑒別 相似處:有傳染性,多于冬季發病,哺乳、斷乳仔豬和成年豬均可感染發病,患病幼齡豬死亡率高,大齡豬死亡率低。不同處:輪狀病毒患豬的腸內容物呈漿性或水樣,多為灰黃色或灰黑色。
6.3 豬流行性腹瀉與豬偽狂犬病的鑒別 相似處:有傳染性,仔豬嘔吐、腹瀉,糞便呈黃白色,精神沉郁,運動僵硬,大豬病輕,小豬病重。不同處:患偽狂犬病的初生仔豬在發病第2 d即眼紅、昏睡,體溫41~41.5 ℃,口流泡沫或流涎,后腿變紫,眼瞼浮腫,腹部有出血點,有癲癇發作[4]。
7.1 嚴格預防 定期進行衛生消毒,消毒池藥劑要經常更換。即使引進種豬,也要嚴格檢疫,確定健康無病再引進,引種后必須隔離觀察21 d再作去留處理。不可在疫病高發的冬季引進,更不可從疫區和病豬場進豬,以免帶入病豬或帶毒豬而致流行性腹瀉暴發。
7.2 注意保溫 新生仔豬胃腸液分泌少,胃腸蠕動功能弱,抗病力低,如保溫不好,遭受冷害易患冬瀉病。必須封閉門窗,及時供熱保暖,實行高溫育仔,豬失熱少,抗病力強,自然不易生病。
7.3 注射疫苗 疫苗免疫是目前預防豬流行性腹瀉的主要手段,該病由于發病日齡小、發病急、病死率高,依靠自身的主動免疫往往來不及,因此現行的豬病毒性腹瀉疫苗大多是通過母豬預防注射,依靠初乳中的特異性抗體給仔豬提供保護。注射疫苗時可以使用豬傳染性胃腸炎與豬流行性腹瀉二聯苗,產前6 周和2 周給母豬接種。疫苗有強毒疫苗、弱毒疫苗、滅活疫苗之分。
7.3.1 強毒疫苗 多用本場病豬的腸內容物或糞便混入飼料中,對母豬尤其是妊娠母豬進行口服感染,通過被動免疫使仔豬得到明顯保護。但是該方法中使用的糞便強毒容易造成豬場環境污染,強毒長期存在會導致本病反復發作,故此方法應該減少使用或禁止使用。
7.3.2 弱毒疫苗 由于病毒誘導抗體產生快,抗體水平高,因此在主動免疫時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比滅活疫苗好,但是由于PED 在我國流行廣,豬群母源抗體水平普遍高,因此弱毒疫苗的主動免疫效果有時會受到限制。
7.3.3 滅活疫苗 安全性好,母源抗體對免疫效果影響小,免疫妊娠母豬后,產生的母源抗體對仔豬的保護性好。
7.4 饑餓療法 豬腹瀉后當即實行1~2 d的饑餓療法,但是要自由飲水。排出病毒和代謝產物,暫時控空肚子,減輕胃腸負擔,恢復胃腸功能,從而減輕病癥,縮短病程,促進康復,減少糧食和藥物的浪費。
7.5 補充體液 仔豬剛開始腹瀉時,要趁其能吃能喝、體況好大量飲足口服補液鹽,靜脈或腹腔注射5%~10%葡萄糖鹽水和5%碳酸氫鈉溶液。在患病期間大量補充葡萄糖氯化鈉溶液,每25 kg 水加磺胺間甲氧嘧啶片25 g、葡萄糖1.25 kg、食鹽225 g,讓豬自由飲用3~5 d;同時供給大量清潔飲水和易消化的飼料,使較大的病豬加速恢復,減少仔豬死亡。
7.6 藥物治療 口服四環素、磺胺、黃連素、高錳酸鉀等可防止繼發感染,減輕癥狀。應用鹽酸嗎啉胍片(每片0.1 g),用量為:成母豬3 片/次,15日齡以內哺乳仔豬1片/次,15日齡以上哺乳仔豬1.5 片/次,育肥豬2 片/次,每日3 次,喂食(吃奶)前投服。應用口服補液鹽(氯化鈉3.5 g、碳酸氫鈉2.5 g、氯化鉀1.5 g、葡萄糖20 g,加溫水1 000 mL)供豬自飲或灌服。患豬經以上方法治療后效果顯著,康復迅速。對嚴重“水腹”的采用“長效米先”(主要成分:土霉素等)按0.2 mL/kg肌注,1 次/d;或應用“腸白金”(主要成分:益生菌)0.15 mL/kg加“圓藍五肽”(主要成分:解除免疫抑制、提高免疫力的中藥多肽提取劑)0.2 mL/kg 肌注,每天一次。還可肌注少量阿托品抑制腹瀉,肌注適量VB6止嘔。
7.7 中藥治療 用中藥治療患病豬,可縮短病程,節省藥費,提前恢復。應以清熱解毒、健目、理氣、分清濁、澀腸為主,通常使用“烏梅散”加減處方:黃連、黃芩、板藍根、陳皮、六神曲、車前子、訶子,配以甘草調和諸藥,再以烏梅為藥引。
7.8 特異療法 發病豬場采取人工感染,PED用病死豬的小腸內容物或糞便濾液飼喂產前30 d的母豬,誘導產生特異性免疫力,預防仔豬發病,保護仔豬免受感染。或在仔豬出生后1周人工感染該病毒,以刺激仔豬產生主動免疫。也可以用免疫血清或全血進行口服治療或預防,對剛生下的仔豬用康復豬血清口服,每天每只10 mL,連用3 d。用傳染性胃腸炎愈后的成年豬血治療發病的吃奶仔豬也有一定的療效,用患過傳染性胃腸炎但康復的母豬給仔豬喂奶,可使仔豬獲得被動免疫[5]。
7.9 干擾療法 用雞新城疫1系疫苗做干擾素,可以有效地干擾和破壞病毒對豬體的病理損傷,達到控制病毒侵害的目的。方法:用雞瘟疫苗給仔豬肌肉注射3~5 mL,中豬注射5~10 mL,大豬注射10~15 mL;一次性皮下注射或交巢穴注射,一般用藥一次后腹瀉即可停止,嚴重時可再度用藥一次,有效率在95%以上。
近些年來,PED 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多的進展,特別是在PED 的實驗室診斷和疫苗研制方面。運用實驗室診斷方法及時發現PED感染,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并通過疫苗的預防接種,大大減少PED 對養豬業的危害。由于國內混合感染情況常有發生,因此在疫苗的研究上還應進一步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對豬腹瀉性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并為預防此類疾病提供更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對豬流行性腹瀉實驗室診斷技術的研究,主要是應用血清學方法和分子生物學方法,后者以其實用性強、高效、快速、準確而被廣泛應用。尤其是RT-PCR 診斷技術,該方法比其他診斷方法更加敏感,特異性也更強。但由于受到儀器設備的限制,分子生物學診斷方法目前還無法普及,導致無法應用于臨床診斷。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診斷技術在豬流行性腹瀉的診斷中將會得到廣泛應用。
在綜合防控方面,筆者建議:規模豬場應避免從疫區或發病豬場引進種豬;適時進行疫苗注射;對患豬加強消毒,注意保溫、補液;保證患豬食欲,提高患豬的免疫力;繼發感染可口服四環素、磺胺、黃連素、高錳酸鉀等,減輕癥狀;還可以采用特異療法、干擾療法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