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啟芬,黃喚芝,石 峻,楊德錢
(1.湖南中醫藥大學2018級碩士研究生,湖南 長沙 410208;2.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重慶 墊江 408300)
慢性咳嗽是以咳嗽為唯一或主要癥狀,病程8周以上,胸部體征及X線胸片未見明顯異常的疾病[1]。
石峻是墊江縣名中醫,至今臨證40多載,論治慢性咳嗽有獨到見解,現將其辨治慢性咳嗽經驗介紹如下。
《內經》指出“五氣所病,肺為咳”,表明咳嗽病位在肺,若肺失宣降,肺氣上逆,則發為咳嗽。張景岳將咳嗽病因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外感以六淫為主,風邪為首,常兼夾其他邪氣,從口鼻、皮毛侵襲,肺宣肅失調而咳;內傷為情志失調、脾胃虛弱、飲食失宜、勞逸過度、嗜好煙酒等皆可以引起肺氣失調,導致咳嗽。
患者,男,41歲,2019年8月19日初診。3個月余前貪涼飲冷后出現發熱、咳嗽、咽痛,服中藥湯劑治療后發熱、咽痛緩解,但咳嗽不減,2019年8月5日胸部X線片示胸部未見明顯異常,調整中藥處方并予以氨茶堿緩釋片、孟魯司特鈉片治療,咳嗽仍不減,咳甚則滿面漲紅、喘促。視前醫處方有桑杏湯、銀翹散、止嗽散加減。現干咳無痰,夜間咳劇,甚則喘促、頭眩、干嘔,徹夜不得眠,前胸及后背惡寒,心煩胸滿,口干思飲,飲后胃脘不適,乏力,納差,便溏,舌尖紅苔黃膩,脈沉弦細。聽診兩肺呼吸音增粗,未聞及明顯干濕啰音。中醫診斷為咳嗽,證屬外寒內飲兼有上熱,治宜外散風寒、內除寒飲、兼去上熱,予小青龍湯加減。麻黃9g,桂枝12g,干姜6g,法半夏15g,細辛6g,白芍9g,五味子9g,葶藶子12g,桑白皮9g,生石膏30g,炙甘草6g。5劑,水煎,分早晚溫服。輔以中藥貼敷貼于定喘、肺俞、膻中、氣海、神闕、陰陵泉等處,貼2h后取下。囑忌食肥甘厚膩辛辣食物。2019年8月24日二診,初服3劑,咳少量黃白色黏液痰,咳出后覺胸中輕快,咳嗽明顯減輕,仍以夜間咳為主,心煩胸滿緩解,口干減,稍感乏力,便溏,舌淡紅苔白微膩。上方加用干姜9g,加茯苓12g,去葶藶子、桑白皮、生石膏,繼服3劑。繼續予穴位貼敷,貼法同前。2019年8月27日三診,咳嗽基本消失,晨起有一二聲咳嗽,二便正常。續予六君子湯5劑煎服收功,繼續予穴位貼敷,貼法同前。
《內經》記載:“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患者因生冷過度,而肺脈起于中焦脾胃,寒氣循經,凝滯肺氣,阻礙肺臟氣機宣發肅降,故引發咳嗽,《難經》也有“形寒飲冷則傷肺” 記載。患者雖有心煩、口干、苔黃膩等熱象,但同時有前胸后背惡寒、頭眩干嘔、飲水則胃脘不適、便溏等癥狀,為內有停飲之征,且有前醫方用桑杏湯、銀翹散等清熱藥物治療咳嗽不減,說明藥已不對證,本有寒飲內停,過投苦寒清熱化痰,痰不但不去,反因人體陽氣大傷而痰飲加重,有引邪入里,閉門揖寇之患。痰飲重,停滯日久,郁久化熱,上犯心胸,故出現心煩胸滿。不去痰飲,則咳無寧日。四診合參,辨證為外寒內飲兼有上熱,為小青龍湯方證。
小青龍湯首見于《傷寒雜病論》。《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 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篇第35條曰“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方中麻黃、桂枝相須為君,發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黃宣發肺氣止喘咳,桂枝溫陽利水除寒飲;干姜、細辛為臣,溫肺化飲,兼助麻、桂散寒化飲;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為佐藥;恐辛散太過而傷肺,故佐以五味子、白芍斂肺止咳、和營養血,加葶藶子、桑白皮、石膏清瀉上熱,炙甘草益氣和中、兼調和諸藥。全方謹守病機,共奏散表寒、化里飲、清上熱之效。
穴位敷貼通過經氣激發與局部刺激等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調節自身免疫,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清代“外治大師”吳師機《理瀹駢文》即提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的觀點。定喘穴為經外奇穴,具有調理肺氣,止咳平喘的作用,為治療咳喘的經驗要穴。肺俞穴內應于肺,是肺氣輸注和轉輸的部位,也是肺部疾病邪氣常駐留的部位,因此肺俞穴是臨床治療肺臟疾病最常用的重要穴位之一[2],近代學者研究發現刺激肺俞穴可以顯著改善肺病患者的通氣功能[3]。膻中為八會穴之氣會,匯聚臟腑經脈之一身宗氣,是疏利氣機的要穴,如《普濟》言“膻中為氣之海………膻中主氣…氣和志適,則喜樂由生”,可補氣培元。氣海屬于任脈之穴,為肓之原穴,與肺氣息息相關,主一身氣機,《針灸資生經》云“氣海者,蓋人之元氣所生也”,《醫宗金鑒》曰其“主治一切氣疾”,可見氣海能通調氣機。神闕為任脈之穴,位于臍中,是氣機升降出入的總樞,《厘正按摩要術》記載“臍通五臟,真氣往來之門也,故曰神闕”,神闕部位皮膚薄嫩,皮下分布很多靜脈叢,血液循環旺盛,具有很好的滲透性和敏感性[4]。陰陵泉隸屬足太陰脾經,為排濕要穴。諸穴合用,表里標本同治,協同中藥湯劑治療有更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