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2 日,四川省委農辦主任、農業農村廳廳長楊秀彬帶隊到成都市開展“1+5”專題調研,聽取成都市農業農村局情況匯報,重點分析今年生豬生產任務形勢,通報了前期調研暗訪情況。
楊秀彬強調指出,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確保實現“農業多貢獻”,必須切實抓好當前幾項重點工作:一是全力搶抓生豬補欄。要針對全年目標任務,緊盯重點縣區、重點鄉鎮,找準差距不足,落實領導責任,制定補欄方案,利用到7月中旬的最后窗口期,千方百計抓好補欄,務必確保任務完成。二是持續抓好疫病防控。打好“大消毒、大培訓、大宣傳”夏季攻勢,集中開展“百日專項打擊”行動,抓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打擊違法行為,守好自己的陣地。三是切實保障糧食安全。要把都江堰精華灌區退樹還稻、退草還稻措施落到實處,要把今年的擴面增產任務落到實處,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落到實處,多管齊下,確保糧食安全。四是加快推進禁捕退捕。要按照國務院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統一安排部署,及時完成捕撈漁船退捕,做好漁民安置保障,嚴厲打擊違法行為,率先完成禁捕退捕任務,要為全省作表率。五是牽頭做好成德眉資產業規劃。發揮好成都橋頭堡作用,做好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在整個區域的統籌布局,高起點建設都市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區,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為推動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非洲豬瘟形勢下四川省生豬安全生產關鍵技術推廣應用”項目順利實施,6月16~18 日,四川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眉山組織召開2020年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項目《非洲豬瘟形勢下四川省生豬安全生產關鍵技術推廣應用》現場推進會。四川省農業農村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楊朝波出席并講話,推廣首席周明忠主持會議。
推進會上,楊朝波強調,生豬安全生產關鍵技術的示范推廣為四川今年6 000 萬頭生豬出欄目標任務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和科技保障,各成員單位不要簡單將項目課題化,要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認識。推廣首席周明忠對下一步工作進行了安排,要求各協同單位要完善分類分層推廣技術資料,做好宣傳和材料報送,加強典型材料、成效亮點提煉總結,加速推廣生豬安全生產四項關鍵技術,提升四川省非洲豬瘟等主要疫病綜合防控能力、養殖生物安全和生產水平,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省委省政府關于生豬穩產保供決策部署、推動全省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建設、完成我省出欄任務提供技術保障。
為進一步引進篩選適應四川不同自然生態條件的高產優質青貯玉米品種,增加種養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四川省草業技術研究推廣中心繼續在爐霍、阿壩、新津、廣漢等地開展了優質青貯玉米試驗示范工作。為詳細了解各地青貯玉米田間試驗情況,四川省草業技術研究推廣中心主任王建文一行深入廣漢市李堰村、水磨村試驗點進行了調研。
調研發現,雖然今年旱情較重,大部分參試品種依然長勢良好。特別是文青貯1 號等重點關注品種抗逆性強,植株高大,葉量繁茂,表現出極高的飼用價值,能在當地推廣應用。調研現場,王建文強調:在繼續推進優質青貯玉米種植試驗示范的基礎上,一要進一步研究、集成、推廣青貯玉米集約化、機械化生產栽培技術,節約成本,提高效益;二要進一步深挖包括青貯玉米在內的各類飼草的潛力,大力推進草畜(魚、蜂)種養循環模式,充分發揮飼草景觀生態功能,助力鄉村振興。
“2020年,非洲豬瘟疫情對生豬養殖業的影響將逐步趨弱,正常情況下,預計生豬產能到2020年底可基本恢復至常年水平的80%以上,2022 年基本恢復到2017年正常水平。”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袁龍江在解讀《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時給出這一數據。
受非洲豬瘟影響,2019 年全國生豬產能大幅下滑,豬肉產量4 255萬噸,同比下降21.3%,豬肉進口量增加至210.8 萬噸,同比增長75%。我國生豬產能恢復受到非洲豬瘟疫情、新冠肺炎疫情、進口關稅調整、中美貿易談判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報告》建議,堅持“兩疫”防控和生豬穩產保供兩手抓,加強技術指導提高能繁母豬的繁殖效率,加快生豬產能恢復進程。
內江市管住“八要素”,規范生豬調運全過程監管。
一是管住調運標的。全市落實了縣、鎮、村級包片人員10 605 名,建立完善了縣級總體抓、鎮級主要抓、村級具體抓的養殖環節非洲豬瘟防控3 級網格,對8406 個村級網格的23502 個生豬養殖場(戶)覆蓋率達100%,對調入、調出的生豬全面實施監管巡查。二是管住調運審批。市級統一出臺了跨省調入種豬、仔豬審批程序和資料要求,落實了市、縣級專門的調運審批小組,安排主管部門、動監機構、疫控機構人員共同參與審查把關,主動解釋調運政策,嚴格調運資料審。三是管住官方獸醫。開展了動物檢疫及電子出證排查、檢疫出證工作大整頓、動物衛生監管行風作風大整頓行動。四是管住檢疫證明。市級對縣級、縣級對鎮級動物檢疫證章標志開展了全覆蓋排查,出臺了《內江市動物檢疫證章標志管理辦法》,規范了檢疫證明全流程管理。五是管住關鍵卡口。全市農業農村部門聯合公安、交通部門,在高速公路收費站出口、省際和市際間路口設置臨時檢查站,實行24小時值班,對生豬及其產品運輸車輛每車必檢。六是管住販運主體。全市啟動了運輸車輛和販運經紀人的備案工作,對違規運輸且不及時整改的車輛取消了備案資格。七是管住輸入病毒。積極開展輸入型非洲豬瘟病毒抽檢,對檢測出陽性的嚴格停產消毒,經驗收合格后復產。八是管住違法行為。嚴肅查處違法經營、運輸、屠宰生豬,轉讓畜禽標識等違法行為。
筠連縣多舉措推動生豬復產增養,千方百計穩住百姓“肉籃子”。一是規模養殖“提能”。新建成年出欄1 000頭標準化生豬生產線60 條,提升全縣生豬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水平,預計全年出欄量增長10%以上。二是龍頭引領“增產”。精準對接引進正邦集團、大北農集團等大型養殖龍頭企業,新建仔豬繁育場,實現有效補欄增養。目前正邦集團擬投資5 億元,新建存欄3.6 萬頭西南單體最大的仔豬繁育場。三是監測防疫“保供”。建立生豬養殖變化情況日報制度,對生豬存欄、死亡等情況進行登記確認。開展大消毒、大排查、大宣傳專項行動和違法違規調運生豬行為專項整治。
從中國農業科學院2017~2020年重大科研進展發布會上獲悉,由哈爾濱獸醫研究所自主研發的非洲豬瘟疫苗環境釋放和臨床試驗進展順利。
我國發生非洲豬瘟疫情后,按照農業農村部統一部署,中國農科院全力組織開展非洲豬瘟防控科技攻關,相繼完成了非洲豬瘟疫苗創制實驗室研究和產業化中間試制工作,一株基因缺失疫苗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該疫苗株于2019 年12 月通過國家評審,批準開展環境釋放試驗;2020年3月獲農業農村部獸用生物制品臨床試驗批件,獲準在黑龍江、新疆和河南三個養殖基地開展臨床試驗。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按照批準的試驗方案,科學嚴謹推進,取得初步結果。
環境釋放試驗順利開展。截止目前,疫苗接種仔豬生長狀態良好,無異常臨床狀況;疫苗接種母豬狀態良好,無異常臨床表現,無異常發情、無流產。免疫豬無疫苗毒排放,無水平傳播。免疫后大部分母豬已產仔,免疫組與對照組產仔、死胎率無顯著差異,仔豬生長狀況良好。臨床試驗進展順利。截至目前,免疫仔豬群生長狀態良好,無明顯臨床不良反應;對注射疫苗的豬進行剖檢,無明顯病理變化;無疫苗毒排放;無水平傳播;免疫后至今,整體死亡淘汰比率低于1%,免疫組和對照組豬無顯著差異。臨床有效性試驗正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