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非洲豬瘟病毒造成了大量的豬場出現疫情,導致豬群大批發病和死亡,也有很多是被撲殺。使得豬的數量在急劇下降,很多養殖場關門倒閉,給養豬業造成重大打擊。所以對本病的防控是重中之重。
本病的病原體為非洲豬瘟病毒,其是一種DNA病毒,是目前發現的唯一的蟲媒DNA病毒,病毒的基因組約為170~200kb大小,能夠編碼出200多種蛋白。非洲豬瘟病毒有9種血清型和22種基因型,目前發生較多的為基因Ⅱ型。病毒對環境的抵抗力較強,能夠在較低的溫度中存活數年甚至數十年。當溫度較高時,病毒很容易會被殺死,在60℃的環境中,經過30min就可以將病毒殺死。其對酸性環境有較強的免疫力,但對常規消毒劑敏感,使用次氯酸鹽和戊二醛能夠迅速將其殺死。
本病的傳染源為發病豬和隱性感染的豬。這些豬可以通過各種分泌物將體內的病原體排出體外。傳播途徑常見有兩種,直接傳播和間接傳播。直接傳播是通過公母豬進行交配或者互相撕咬時可以傳播本病。間接傳播的方式是通過各種媒介傳播,通常這些媒介是被傳染源排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所污染的土壤、器具以及飼料和飲水等,當易感動物接觸到這些被感染的物質時就會引起感染。間接感染還可以通過蜱蟲叮咬的方式進行傳播,能夠傳播本病毒的蜱蟲有鈍圓軟蜱屬的軟蜱,通常軟蜱是本病毒的儲存宿主,能夠長期帶毒。野豬也是儲存宿主,在自然狀態下長期帶毒。本病的易感動物是豬,不同性別、年齡和品系豬均有易感性,能夠感染本病并不斷向周圍環境中排出病毒,造成環境的污染。
本病的臨床癥狀根據發病后的表現可以分為4種類型,分別是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亞急性型和慢性型。
3.1 最急性型 當豬感染了強毒株,表現為體溫升高,常可以高達42℃左右。食欲下降,甚至是完全廢絕,精神極度萎靡不振,病豬不斷喘氣,皮膚上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常在1~2d內就會出現死亡。
3.2 急性型 主要感染了較強的病毒。病豬出現典型的臨床癥狀,體溫可以上升至42℃左右。精神萎靡不振,怕冷,出現扎堆情況。食欲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呼吸不暢,甚至會出現氣喘等。在病豬的不同部位會出現出血斑,尤其是在腹部和四肢以及肛門周圍的皮膚出現的情況最高。發病嚴重的病豬還出現流鼻涕和不斷出現的腹瀉和嘔吐等癥狀。如果母豬發病,則會引起母豬出現流產。本型的非洲豬瘟,能夠在1周左右的時間里出現死亡。
3.3 亞急性型 病豬感染的病毒屬于中等毒力,其他癥狀和急性癥狀較為類似,只是病豬在發病后所表現出來的癥狀要比急性型病豬所表現出的癥狀更為嚴重。母豬在感染后也會表現出流產癥狀,嚴重的還會在1d內母豬也會出現死亡,死亡率可以高達70%。對病豬進行治療,經過4周時間能夠痊愈,但痊愈的豬仍然能夠不斷的向體外排出病毒。
3.4 慢性型 慢性型病豬表現為關節部位發炎以及身體表面皮膚有壞死灶,這是由于病豬感染弱毒后所引起的。病豬有時還可見有呼吸不暢以及四肢站立不穩等癥狀,母豬也會表現出流產。本型的豬瘟通常具有較低的死亡率。
對發病死亡的豬進行剖檢,可見在內臟組織出現大量的出血,而且淋巴組織也出現出血情況。具體可見在肝臟、脾臟、心臟等部位出現腫大和出血。以脾臟的腫大較為明顯,會腫大到正常大小的5倍左右。肝臟有出血和淤血,腎臟表現為皮質出血。淋巴結腫大嚴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對出血的淋巴結急性觸片檢查,可見其單核細胞破裂嚴重。嚴重的病豬可見在胸腹腔內和心包內均有出血性素質。
本病還沒有可用的疫苗,也沒有特效藥物可以用于治療,一旦發病確診后必須進行撲殺。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監控,對豬群的狀態應嚴密進行控制,一旦發生本病要及時上報,并進行封鎖。豬場最好采取自繁自養的方式飼養,避免從場外引種,即使引種,也要從安全區引種,要經過嚴格的檢疫。還要做好清掃和消毒工作,避免病原在環境中孳生。飼喂豬群需要應用正規的飼料和清潔的飲水,避免飼喂泔水等餐廚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