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發病豬場會出現不斷發病的情況,而且治療效果不佳,豬群往往會成為隱性帶毒豬,很難被發現,但其能夠向外排毒,造成其他健康豬的感染。所以本病在豬場中不容易被凈化。對其進行防治尤為重要。
本病的病原為乙型腦炎病毒,這是一種RNA病毒。病毒對高溫和普通消毒藥物均敏感,加熱至56℃、30 min即可滅活。應用消毒劑如來蘇爾和氫氧化鈉等,均可以將該病毒殺死。
本病的發生具有嚴格的季節性,通常是在每年的7-9月為發病高峰期,到10月后發病率會明顯降低,但熱帶地區沒有季節性,常年均可發生。發病多為散發,還表現出一定的地方流行性。本病的傳染源為帶毒動物,尤其是帶毒的豬和馬。馬是乙型腦炎病毒的天然宿主和終末宿主,而豬是本病毒最主要的增殖宿主和擴散宿主,也是重要的傳染源。病毒的傳播主要是通過蚊蟲叮咬,傳播本病最主要的蚊蟲為三帶喙庫蚊。乙型腦炎病毒還可以通過胎盤進行垂直傳播。
豬是本病易感性最強的動物之一,其發病后可以表現出典型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發熱、神經癥狀和生殖系統癥狀。病豬痊愈后會獲得對本病的免疫力,但也可能會成為本病的帶毒傳染源。豬場的仔豬和保育豬會表現為發病急,體溫迅速升高到超過40℃。食欲下降,有的病豬食欲廢絕。精神不振,病豬不愿站立和行走,有嗜睡傾向。大便干燥、尿液呈深黃色。從鼻腔中可以留出漿液性或粘膿性的鼻液。有的病豬會表現出神經系統的癥狀,共濟失調、四肢震顫、關節部位出現腫脹,發病嚴重的病豬后肢麻痹或出現跛行,甚至會有頭頸震顫、無目的的沖撞等,通常在發病后的1~2d內就會出現死亡。處于妊娠期的母豬如果發病,會表現為體溫升高,流產和死胎,有的胎兒畸形。母豬還會發生子宮內膜炎等。公豬感染本病會表現出睪丸的腫大、睪丸炎,陰囊有發熱情況,對睪丸觸摸和按壓,病豬會表現出疼痛。精液品質下降,甚至精液中沒有精子,性欲不斷減退。
對病豬進行剖檢,可見腦部和脊髓膜出現充血情況,腦組織會出現非化膿性炎癥。睪丸的實質腫大、充血和出血。母豬的子宮內膜有充血和出血。流產的胎兒腦水腫,皮下有大量的出血點。肝臟和腎臟出現不同程度的腫大,肺臟出現充血現象,周身淋巴結有出血和腫大的情況。
本病的診斷通過對流行病學、臨床癥狀以及病理變化的觀察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確診可以應用血清學檢查或病原的分離來進行。常用的血清學方法有血凝抑制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和ELISA試驗。病原分離是采集流產胎兒的腦組織加入滅菌生理鹽水制成懸液,將懸液接種于小鼠的腦內,根據小鼠的表現可以對分離的病毒進行確定。
5.1 預防 主要是通過免疫接種進行預防,接種疫苗通常是在每年的發病季節之前20~30d,在免疫后0.5~1個月再進行二次免疫。后備的種公豬和母豬應當在配種前再進行一次免疫接種。接種的疫苗有弱毒疫苗和滅活疫苗。豬場要加強衛生管理,做好豬舍內外的環境衛生,及時將豬舍內的各種污染物清除掉,豬舍內的糞便也要及時清除,防止其對空氣的污染,還能夠避免其不斷的孳生各種病原體。將豬場內存在的坑洼地方填平,排除場舍周圍的積水,清除雜草等,這樣可以減少養殖環境中的蚊蟲數量。在養殖中還需要加強消毒工作,可以將豬場內存在病原等消滅掉,尤其是要消滅三帶喙庫蚊。消毒要求做到全面,不能留有死角。消毒液要進行輪換使用。豬舍窗戶應當有防蚊的窗紗。還需要定期噴灑一些防蚊蟲的藥物。對發病的病豬以及流產的胎兒、胎盤以及羊水等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病原進行擴散。還要對當年出生的仔豬以及還沒有經歷過蚊蟲盛行季節的仔豬進行嚴格管理,這些豬一旦感染發病,就會很容易成為病毒的傳染源。
5.2 治療 本病目前沒有有效的藥物可以對其進行治療。對發病豬通常采用對癥治療的方法結合抗繼發感染治療。對腦水腫的豬應當降低顱內壓,通常使用20%山梨醇和10%葡萄糖溶液混合后靜脈注射100~200mL。對興奮不安的豬用氯丙嗪來治療,使用劑量為3mg/kg體重。對體溫升高的豬應用氨基比林來進行退熱治療。在對癥治療的同時,還需要應用抗菌藥物防治病豬出現繼發感染,可以使用廣譜抗生素或者磺胺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