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豬;藍耳病;診斷;防治
豬藍耳病是由藍耳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會導致母豬流產,產死胎或木乃伊胎,仔豬死亡;公豬感染藍耳病后影響精液品質。一旦發現豬在生長過程中患上藍耳病,就應及時治療相應疾病,從而控制藍耳病對生長效果產生影響。與此同時,還應加強豬藍耳病的防治力度,降低豬藍耳病的感染幾率。
1.1 解剖 通過解剖流產的豬胎可以發現,豬胎整體呈紫紅色,內臟極易損壞,血液不能很好的凝結。
1.2 細菌檢查 無菌采集病豬新鮮的心血和少量的肝臟,在普通的瓊脂培養基和巧克力瓊脂培養基上培養12~24h,培養溫度37℃恒溫,培養結束后檢查沒有發現細菌生長。
1.3 血清學檢查 無菌采集流產母豬和流產豬胎的心血5~10mL,用分離機分離心血的血清,用豬藍耳病乳膠凝集診斷試劑檢查,結果樣品血清抗體為陽性,陽性率為100%,證實已經受到藍耳病感染。
2.1 強化豬圈清潔力度 如果豬圈整體清潔程度和規模范圍不符合養殖管理要求,必然會導致豬在生長過程中出現藍耳病,直接影響豬養殖的健康安全,對于畜牧養殖行業發展水平和肉制品加工行業經濟價值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影響。為此,必須要求相關人員加強豬圈清潔力度,盡可能地降低豬圈中病菌的含量,以此控制豬罹患藍耳病。同時還應保證豬圈的通風效果,借助通風降低環境中藍耳病病毒的載毒量,避免豬在相互接觸之間感染藍耳病病毒,嚴防藍耳病對豬生長效果和整體健康水平產生影響。除此之外,還應按照周邊氣候變化趨勢以及溫度情況對實施散熱或者保溫處理,嚴格控制因溫度變化而產生藍耳病致病菌。如果發現個別豬罹患藍耳病,就應要求相關人員及時將患病的豬隔離出來,同時加強未患病豬的管理力度。加強豬圈清理程度,逐步提升豬藍耳病的防治效果,確保豬圈清潔力度全面滿足豬藍耳病綜合防治要求。
2.2 推進豬疾病免疫工作 在開展仔豬養殖之前,必須結合仔豬生長特點和藍耳病誘病因對其開展疫苗接種工作,并保證仔豬疫苗接種能夠滿足相關制度要求,避免仔豬在接種藍耳病疫苗時出現問題。而且按照標準化要求對畜牧養殖場中的仔豬接種相應疫苗,不僅能夠避免仔豬在正常生長過程中罹患藍耳病,還能強化其他豬疾病的免疫力度,嚴防藍耳病對豬健康生長產生影響。如果在仔豬接種疫苗時出現問題,必須要求相關人員按照標準化制度對各項問題實施優化調整,充分發揮各項制度在仔豬藍耳病疫苗接種時的作用,以推進豬藍耳病免疫工作順利開展。
2.3 優化豬飼養管理 眾所周知,豬在不同季節的生長狀態和飲食情況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這就應要求相關人員結合不同條件下豬生長狀態規劃合理的防治措施,嚴格控制豬罹患藍耳病,保障豬生長的健康性。同時還應按照季節變化特征對豬飼養管理實施優化處理,保障豬飼養管理的合理性,避免因飼養管理缺陷而導致豬罹患藍耳病。而且在進行豬飼料調配時還應在其中添加適當的防霉劑,能夠降低豬對飼料中黃曲霉菌素的攝入量,有效避免豬攝入黃曲霉菌素過多而導致豬抵抗力下降而罹患藍耳病,使得豬飼養管理在豬藍耳病防治中發揮自身最大的作用。
2.4 嚴格控制繼發感染 由于豬藍耳病還具備較強的傳染性,一旦個體豬罹患藍耳病,必然會導致同一群體的豬感染相應疾病,繼而導致豬藍耳病范圍大幅度擴大,直接影響畜牧養殖行業良性發展要求。基于此,就應采取適當措施避免豬出現繼發感染問題,縮小豬罹患藍耳病的范圍。同時應要求畜牧養殖管理人員結合藍耳病的傳播特性對豬注射呼吸道和消化道抗菌藥物,加強豬圈消毒力度,將豬藍耳病的傳播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降低藍耳病對豬生長效果和養殖行業現有發展水平產生的影響,確保現代化畜牧養殖行業對豬藍耳病綜合防治提出的要求能夠得到有效落實。
綜上所述,了解到豬在生長過程中罹患藍耳病的誘因較為復雜,就應加強豬藍耳病的研究力度,并要求相關部門按照標準程序開展豬藍耳病診斷,并在確定豬藍耳病之后制定標準合理的治療方案,有效控制藍耳病治療對豬正常養殖產生影響。此外,上文還通過多個方面介紹了豬藍耳病的防治措施,不斷提高豬藍耳病的防治力度,使得養殖場中豬能夠在標準合理環境中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