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流行熱通常也被稱作為“三日熱”或者叫“暫時熱”。是牛的一種重要的傳染性疾病。在牛場時有發生,常給牛場造成嚴重的影響,導致養殖失敗。
本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周期性。通常經過10年后會出現1次較大規模的流行,每隔3~5年就會發生1次規模較小的流行,甚至會在1~2年就會出現局部范圍的流行。本病通常在夏秋季節發病嚴重,尤其在每年的7-10月份是發病的高峰期。南方地區氣溫較高,出現本病的時間也較早,常在每年的4月份就可以出現本病,在高溫潮濕的季節可以導致病牛的病情加重。本病的傳染源為發病牛和隱性帶毒牛。傳播途徑是呼吸道,直接接觸也可以進行傳播。一些吸血昆蟲可以通過吸血來進行傳播本病,主要的吸血昆蟲有蠓和蚊子等。本病的易感動物為牛,不同年齡和品種的牛均有易感性。但不同年齡的牛易感性有高低不同,其中處于3~5歲的牛、哺乳期的母牛的易感性最高,而老年及幼年牛較少發病。黃牛和奶牛的發病率較高,體重較大的肉牛和奶牛也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牛群對本病的感染率通常是在30%~90%之間,感染牛具有相對較低的病死率。死亡率通常不會超過5%。
本病的臨床癥狀常是在經過3~7d的潛伏期后表現出來。病牛發病后病程一般是1周以內,可以將其病程經過分為4期,即發熱期、失能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本病的發病具有3種表現,即呼吸型、癱瘓型和消化型。
2.1 呼吸型 呼吸型是本病的最常見的一種臨床癥狀。病牛表現為精神沉郁,體溫上升,可以高達42℃以上,但上升后的2~3d就開始逐漸下降。鼻鏡干燥,在鼻腔內有粘膿性的分泌物,從嘴角也會流出涎液,呈泡沫狀。眼結膜出現潮紅和腫脹,有的病牛有流淚情況,強烈的怕光。呼吸和脈搏加快,呼吸次數可以達到120次/min,病牛多呈腹式呼吸,脈搏可以達到120次/min。病牛還可見肌肉顫抖、四肢變僵和不同程度的關節腫脹,行走時表現為跛行,有的病牛頭頸部和肩甲等部位有皮下組織氣腫。妊娠母牛會出現流產和死胎等情況,泌乳期的母牛會出現產奶量急劇下降,甚至停止產奶,產出的奶質量下降。有的病牛還會出現肺氣腫等癥狀,出現肺氣腫的病牛通常在2~3d內死亡。
2.2 癱瘓型 癱瘓型的病牛表現為四肢關節部位出現腫大,并且伴有強烈的疼痛感。站立行走不穩或者不能行走,喜靜,嚴重的病牛出現癱瘓,不能站立。病牛食欲廢絕,還可以出現腹瀉或者便秘情況。本型發病對妊娠期的母牛的易感性最高,尤其是在妊娠6個月后的母牛以及產后1月內的母牛。妊娠期的母牛可以出現流產和早產等癥狀,還會導致死胎。
2.3 消化型 本型病牛主要表現為體溫上升至40℃左右,病牛還出現胃腸炎的典型癥狀。發病后表現為食欲下降或廢絕,瘤胃臌氣,并有腹痛癥狀。牛出現便秘情況,排出的糞便具有惡臭氣味。發病后期的牛會變為腹瀉,糞便中帶有血液。病牛排尿量減少。妊娠母牛也會出現流產和早產等情況。
本病確診需要通過實驗室技術,在實驗室通過血清學方法來進行確診。本病的應用的血清學方法為補體結合試驗,即采集發病期牛的血清和恢復期牛的血清各1份,對其進行補體結合試驗。還可以使用中和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本病在診斷過程中還需要和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和牛氣腫疽等進行鑒別。黏膜病具有較低的發病率和較高的死亡率,發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這也是不同于本病的地方。與牛氣腫疽的鑒別是氣腫疽能夠在腿部形成氣腫,觸摸氣腫部位可以發出捻發音,這是與本病的區別。
4.1 預防 本病的預防可以通過疫苗接種。滿1歲的牛接種量為4mL,接種部位為頸部皮下,第一次接種后過3周需要加免1次。年齡不足1歲的犢牛需要進行3次疫苗接種,在2次接種后,過2.5個月再進行一次接種。此外還需要在養殖中加強飼養管理。
4.2 治療 本病的治療預防繼發感染配合對癥治療,給牛靜脈注射四環素和VC,預防繼發感染,而后用氨茶堿緩解呼吸道癥狀,劑量為30mL。用安乃近緩解病牛疼痛,用量為50mL。用阿托品緩解肌肉痙攣,用量為0.048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