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媛梅
摘 要 近年來,受到資源短缺的影響,業界對于水資源利用率尤為關注,水利水電工程具有蓄水、防汛、發電等作用,是關乎國計民生與社會發展基礎性設施。基于此,本文首先以水利水電工程建筑的施工技術分析作為研究切入點,并從多個角度展開科學施工管理探討,旨在提高相關技術運用水平,促進行業穩定發展。
關鍵詞 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管理;施工技術
引言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目標下,水利水電工程的修建逐漸成為常態化。在當前環境下,水利水電工程通常面臨嚴峻的施工環境,需結合實際地質勘測展開施工設計與技術選擇,在高難度水利水電工程建筑施工背景下,從施工技術與科學管理角度展開水利水電工程建筑研究是必然的。
1水利水電工程建筑的施工技術分析
以實際水利水電工程項目施工來看,現階段主要運用碾壓混凝土技術、綜合導流技術、土壩防滲加固技術完成施工。
(1)碾壓混凝土技術。碾壓混凝土由火山灰質摻和料、碳酸鹽水泥、水、粗骨料等構成,是一種干性貧水泥混凝土,其具備強度高、體積小、防滲性強等特點,在水利水電工程中運用碾壓混凝土技術可大幅度提高水壩質量。美國威洛克里克壩運用碾壓混凝土完成修建,節約混凝土成本2/3,并于4個月內完成30萬m3混凝土工程;國內坑口壩運用碾壓混凝土技術縮短工期近一半,與常規混凝土相比,節約水泥44%,由此可見碾壓混凝土技術在水利水電工程建筑中的優勢。
(2)綜合導流技術。水利水電工程主要圍繞水資源運用展開施工設計,為實現最大化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需結合導流技術降低施工難度,繼而提高施工質量,現階段導流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類:①圍堰導流:作為應用最廣的導流技術,其主要按照材料差異分為木土石圍堰、鋼板格型圍堰以及混凝土圍堰,其中混凝土圍堰因其操作簡單、強度高特點受到業界追捧;②明渠導流:是施工效率最高的技術,但其具備較高危險性,因此僅適用于地形開闊的施工環境;③隧洞導流:在修建圍欄基礎上挖掘隧洞,引導水流進入隧道而控制走向,通常情況下為便于施工,隧洞一端與河流下游相連接,以此排除施工多余積水,此方式更加施工與復雜地形,但具有成本較高缺點;④涵洞導流:多用于小型水利水電工程,其主要作用為穩固水壩,于水壩上下游修建涵洞,并結合相應施工條件挖掘溝槽,繼而實現導流效果。
(3)土壩防滲加固技術。地基滲水作為水利水電工程中常見施工問題,其主要受到水壩變形影響,為此為降低不必要的事故損失,可結合土壩防滲加固技術規避地基滲水問題,以此維護施工生態環境。現階段土壩防滲加固技術主要借助高壓水束進行灌漿噴射,通常運用鉆孔噴射裝置完成,當灌地層結構破壞后關注漿液,結合施工設計完成構件制作,以施工地基為基礎提高水壩穩固性,在構件、漿液、水壩三者共同作用下轉變為具有穩定性、連續性的水壩防滲體。從技術實踐角度來看,惠州汝湖修建水庫時,運用土壩防滲加固技術完成水利水電工程,在初期勘測報告中標明,施工現場地形復雜,主壩壩基部分存在粉細沙土地質,嚴重影響施工,此工程運用土壩防滲加固技術后完成了防滲加固,使水庫質量得以保障。
2水利水電工程建筑的施工管理探討
(1)制度監管。科學化管理方式可有效規范施工團隊,立足于實際展開現代化管理,能夠在確保技術運用效果的同時提高施工質量與安全,現階段水利水電工程強調創新高效發展,因此可技術現代化管理制度完成施工優化,以此全面提高施工效率與質量。例如:加強責任監管制度,運用分級管理方式將施工責任劃分到個人,除此之外需完善監管制度,結合實際施工條件完成成本控制,就水利水電工程而言,施工材料的資源浪費造成具有資金損失,因此必須加強材料購買、運輸、存儲等環節的質量保障,同時材料選擇需以質檢合格證為標準,以實際性能進行合理分類與儲存,避免不正當存儲造成的額外經濟損失,另外更進一步控制施工成本,需在施工過程中嚴格記錄材料運用與提取數據,按需發放,除此之外,對于施工操作造成的材料邊角廢料,可集中展開回收工作,對可二次加工再次使用材料妥善保管,以此實現高強度成本控制,彰顯施工制度嚴謹性[1]。
(2)人員保障。為確保水利水電工程建筑施工順利推進,需從安全與培訓兩個角度完成人員保障制度。對于水利水電工程而言,安全保障制度始終是關鍵內容,首先需加強現場管理,對于進入施工現場的設施設備展開性能檢查,對其運轉情況、保養維護、維護狀態等嚴格控制,從硬件方面提高施工安全指數,其次結合獎懲制度提高施工人員安全防護意識,并對違規操作進行約束與處罰,降低施工過程中的安全隱患,最后加大員工培訓力度,不僅從基礎性技術運用與施工流程處罰,可結合施工設計圖進行危險點分析,并結合定期考核全面提高施工人員素質,繼而降低安全隱患,保障施工進度與質量[2]。
(3)信息化運用。面對迅速發展信息網絡技術,為水利水電工程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尤其對于施工通信而言,現代化手段的出現極大提高了通信便利程度,在此環境下,新興技術的不斷涌現與完善,因此可借助信息化方式提高施工質量。例如:現階段BIM技術可水利水電工程中已得到普及,但受到2D模型限制,無法全面直觀地了解施工設計,因此可將BIM技術與VR技術相結合,實現模型的3D、4D,甚至是5D的轉換,同時借助VR媒介可突破空間限制,可于施工現場進行模型討論,便于施工團隊了解掌握施工設計方案,繼而提高工程質量與安全指數,除此之外,可借助此方式提高施工團隊培訓深度,拓展培訓方式,便于施工理解人員施工技術與流程,繼而推動水利水電工程可持續發展。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更好地展開水利水電工程建筑施工,可從技術運用角度降低工程項目事故,縮短施工工期,為進一步保障施工質量,確保人員安全,需結合嚴謹的制度規范施工現場,同時在信息化時代,需借助信息網絡技術構建信息傳輸渠道,提高溝通效率與施工質量,繼而促進水利水電工程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邢成生.探究水利工程建筑施工技術要點[J].新農業,2020(15):80-81.
[2] 李孫強.水利水電工程建筑施工現場安全問題及管理策略[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9(1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