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春
摘 ?要:當代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與一般青年相比,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智力水平、文化水平和自尊心,以及更高的抱負和追求。他們在面臨更多機遇和挑戰的同時,也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因此也是心理健康問題高發人群。近年來各心理學者致力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并形成多種新型教育模式,該文將以江西服裝學院為例,從心理素質拓展視角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機制進行探究。
關鍵詞:心理素質拓展 ?大學生 ?心理健康 ?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44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11(b)-0195-04
Abstrac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a special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youth, college students have higher intellectual level, cultural level, self-esteem, and higher ambition and pursuit. They are faced with mor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ut also to bear greater psychological pressure, so there is also a high incidence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recent years, psychologists have been committed to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system refor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formed a variety of new education models. This paper will take Jiangxi Institute of clothing as an example, and explore the teaching mechanis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quality developmen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eaching system
當代社會大部分人已由溫飽步入小康,達到了現代化文明,社會勞動力需求也由體力勞動為主到注重科技創造。隨著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對人的心理素質要求也就越來越高,人們更加需要心理健康。大學生作為國家人才的主要儲備力量,自然而然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也成為心理健康問題的高發人群,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重視。如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基本在各高校得到普及。
而時代發展日新月異,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也日漸不同,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21世紀大學生對于心理健康知識的需求。隨之各種創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紛至沓來,在各種新的教學模式中,心理素質拓展處于不可小覷的地位。
心理素質拓展是一種典型的戶外體驗式培訓,將學生帶入各種精心設置的情境中,使學生主動體會高度參與感和群體互動,從而思考和解決問題[1]。拓展不僅注重活動過程體驗,更加重視活動后的個人反思與心理成長和完善。
國家越來越重視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也共同組織實施了一項稱為“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教育工程。基于國家的支持,近年來,各高校愈發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協調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從教育理念到實施過程都得到長足發展,為大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提供了保障。當前,國內一些高校著力開展心理素質拓展活動或開設相關課程,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內容的同時,也有效促進了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北京大學錢永健老師在其專著《拓展訓練一挑戰自我溶煉團隊》一書中介紹說:拓展訓練從創建之初就與學校結下了不解之緣。從2002年起,北京大學就率先將拓展訓練作為一門課程引入校園,并深受學生們喜愛。此后,許多高校也相繼開設不同形式的拓展訓練課程[2]。到目前為止,許多高校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相關工作,并逐漸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學生素質拓展教育體系[3]。
1 ?心理素質拓展納入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必要性
1.1 教育目標的要求
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心理健康教育開始發展,并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多種教育工作模式。梁啟超先生對教育的定位是完善學生人格,筆者也認為這應該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健全人格,開發潛能。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全國高校進行心理健康工作的首要方式,也是主要方式。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外界環境的變更,學生心理認知越來越多樣化,此時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等與之出現偏差,便很難滿足21世紀大學生對于心理健康知識的基本要求。因此探究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教學工作理論和方法,改善教學模式,是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務。
當前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論是理論知識講授、團體心理輔導、講座培訓等都有一個普遍偏向,那就是以“消極心理”為主導的教學思維定式。教師多以心理問題為導向,在教學內容上往往傾向于著重講解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認識、辨別、疏導與行為矯治,變態心理的介紹、鑒別和預防,以及對心理障礙學生的干預。
高校工作者常常因為擔心校園惡性事件的發生而選擇性地忽略了一點,心理學不僅應該只對損傷、缺陷和傷害進行研究,更應該進行人類優秀品質的研究。心理學不應囿于疾病和或健康領域中,它也是關于工作、教育、愛、成長和娛樂的科學[4]。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不僅是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還有正常個體的發展性需要,這類學生的積極情緒培養、人格完善、主觀幸福感的提升也都是高校教學需要著重引導的發展目標。
1.2 學校特殊性的要求
江西服裝學院是一所面向時尚行業的專業性民辦高等院校,其中藝術生占全部在校生的大半。藝術類大學生在求學和成長經歷上又與普通大學生不同,他們往往行事更加特立獨行,人際交往以及與新環境的融洽度更低,遇事易激動,情緒穩定性較差,解決現實問題更多采用沖動宣泄的方式[5]。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課堂說教形式將各種心理相關理論灌輸于學生,而極少有真正意義上的行為訓練、心理體驗,其教育結果也只是流于紙上,很難深入學生心里。即使課堂傳授,所側重的教學內容如上文所述,對于專業從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十分重要,但對于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公共課的高校,尤其是無心理學專業且藝術生居多的高校,通過一兩次課向學生講解這項專業技能,顯得內容籠統,且太過理論化、專業化,以至于教育的主要目標偏離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目標軌道。因此更加需要創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使學生能更加輕松愉快地適應大學生活,以更好的狀態融入豐富多彩的校園。對此有學者指出,心理素質拓展訓練有利于提高大學新生的心理素質,使其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6]。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激昂的年紀,傳統面授課方法過于單一,即使是由行業專家主講的網絡慕課,也只能停留在知識傳授階段,無法進行課堂互動,泯滅了學生的自主性思考和創造性領悟,很難使學生將聽到的知識上升到技術層面和自我認知領域,而這也恰恰是學生最缺乏也最需要的經驗。如果是新手教師將更難實現這一點。比如教師僅講授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卻很少能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練習心理調適技能。這樣可能出現的結果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成績非常優秀的同學,反而常被發現處于心理異常狀態。加上最后這種重視知識點掌握情況的考察方式,并不能準確衡量學生是否可以將心理健康知識用于維護自身身心健康以及其使用效果[7]。
1.3 心理素質拓展課程自身優勢因素
素拓項目多由集體合作完成,即使是個人項目,也多以團隊成員全部完成為準。通過對活動者完成特定任務的過程及結果考察,對其進行分析判斷,同時引導參與者體驗活動過程的感受,進行反思總結,感悟分享。通過對多元價值理念的感悟,達到激發心智潛能、提升心理素質、感受美好生活的目的。這種團隊形式的存在,使得團隊成員想更好地完成項目,就要共同討論、決策、分享經驗感受。學生在小組建設和分享中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滿足了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人對于歸屬感和自尊感的需要。順便可衍生出同學之間的朋輩輔導功能。
心理品質的發展是一種內隱的成長過程,屬于無意識領域。在團體互動活動中,團隊成員可在無意識狀態下流露出內隱思想和隱性行為,并在多方交流中觀察到他人的內隱思想與行為,從而引發對自身及他人的評價與思考,互通有無,取長補短。若在團隊活動時,由于他人在場或與他人一起活動而造成個體行為效率提高,還可形成社會促進效應。
建構主義認為,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習者只有親身到現實世界、真實環境中去感受、體驗,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建構[8]。心理素質拓展正是契合了這一點,拓展的過程就是學生深入體驗和感受的過程,學生才是整個活動開展的主體,這也正實踐了人本主義“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2 ?將心理素質拓展納入課程體系的做法
江西服裝學院建設了大學生心理素質拓展基地,自2015年起將心理素質拓展引入課堂教學。具體工作模式是:大一上學期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必修課,新生開設素質拓展課,其余每個學期配合2~3項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包括素質拓展比賽、心理情景劇大賽、心理知識競賽、電影賞析等。心理素質拓展課由心理健康中心做課程安排,教務處發文通知,每年春秋兩季面向全體大一新生開展。每個班級4個課時,分兩周在素質拓展基地或田徑場進行。課程內容主要是:第一次課(2個課時):破冰之旅、團隊建設;第二次課(2個課時):項目體驗、感悟分享。個別班級除課堂任務外單獨向中心提出書面申請舉辦班級素拓活動。經過培訓和選拔,增添行政教師為兼職素拓教師,成為心理素質拓展師資儲備力量,增進輔導員隊伍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協作溝通的同時,也為順利開展戶外素質拓展課提供師資保障。
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大學生日常教育的方方面面,并在每個學年進行相關全局規劃。學校心理素質拓展課程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補充形式,除了固定課時外,還開展各種素拓活動。如學干培訓、學生會內部拓展計劃、班級凝聚力訓練,更是在每年“5·25大學生心理節”舉辦全校大型心理素質拓展比賽。并整合教學資源,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心理素質拓展課程等與第二課堂有機結合,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
3 ?當前做法存在的不足與建議
將心理素質拓展納入課程體系的做法,經過幾年實踐,發現對大部分學生效果良好,但同時也浮現出很多問題和不足。
3.1 場地建設和管理
素質拓展基地造價雖高,卻不是一勞永逸的工程。因其面向學生,且多具有一定危險性的挑戰性項目,安全性必須要有絕對的保障,加之位于戶外的特性,各種器材設備風吹雨淋,也會縮短其使用壽命。按照規定戶外拓展培訓場地須由專業人員每半年進行一次場地、設施檢查,并做好記錄;所有器械需3個月檢查保養一次,并做好記錄;各繩索、鎖具等需按規定實行強制報廢。因此維護成本十分昂貴。
3.2 師資與學生團隊支持力量
由于缺乏專業系統的素拓培訓,教師多為自主學習,邊學邊用,很難帶領學生在感悟分享環節將整場活動的層次提升。素質拓展課程并不是簡單理解為有挑戰性的玩耍,除了過程體驗外,更重要的部分是分享感悟,前面所進行的一切活動要在最后的分享中得到提煉和升華,以此達到拓展的目的,這個過程需要專業教師的引導。加上素質拓展的戶外運動強度及團隊建設分組特性,每一次真正的拓展,需要主導培訓師和若干助手的配合,僅靠一個人的力量很難做到完善,若碰上陰雨天氣或其他特殊原因,課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因此需要打造專業的拓展教師團隊以及拓展助教團隊。
江西服裝學院無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學生會心理發展部的成員又要擔負學生會其他各項工作。在條件允許的時候,可以組建專項大學生心理素質拓展助教社團,招募對心理學以及素質拓展有興趣的同學進行系統培訓,擁有興趣和專業的他們,將會是拓展培訓中的得力助手。
3.3 加強心理素質拓展課程建設
該校素質拓展課程雖納入教學體系、課程安排以及規范有教務處發文,每年面向全體新生,但并沒有納入學生課表,也無單獨學分。因涉及班級較多,每班課時較少,自身宣傳不完善,造成的結果是:課程針對面廣,卻沒有體現在學生視為標準的班級規范課表中,學生難以理解突然多出的4節課,用文件要求學生來上課,給老師及學生造成困惑,課堂初始信任感及氣氛不夠,為后續活動及團建增加困難,可能理想中的社會促進效應會變成社會懈怠,不能進行很好的課堂體驗。
在具有可行性的前提下,可以嘗試進一步規范心理素質拓展課程納入到課堂教學的方式。江西省教育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全省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的通知,要求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化水平。在第一學期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或必選課,作為主干教育課程,設置32~36個學時,2個學分,覆蓋全體學生。其他學期開設朋輩心理輔導等心理健康相關的公共選修課,形成系列課程體系,豐富學生的心理相關知識,提高綜合素質。建議可將素質拓展課歸到公共選修課系列,納入教務系統,同外語課、計算機、體育等一同在每學期開學初供學生選修,完成后給予相應學分。這樣一來同一個班可設置更多課時,開發系列主題培訓方案,例如:第一課,訓練介紹(可在室內);第二課,建立團隊;第三課,人際交往;第四課,團隊建設;第五課,自我管理;第六課,情緒管理……最后一課,總結感悟。中間主題多少可按具體課時進行設置。由來自不同專業不同班級的學生組成團隊,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因為各種原因自主選擇了這門課,由陌生人變成一個團隊的成員,將要共同進行一個周期的素質拓展課程,在同樣不排斥課程的情況下也拉近了心理距離。
4 ?結語
心理健康教育同學生所學專業課教育一樣,不應僅僅是學校教育,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走向社會,避免學生空學理論,提升實際心理承受能力,將學校心理教育與社會教育接軌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在強調治療矯正的同時重視“治未病”,心理咨詢和發展性教育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將心理素質拓展納入課程體系的做法將是心理健康的發展性教育上邁出的一小步,既注重了理論聯系實際,又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避免了單項的理論灌輸和知識傳授。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與近年來翻轉課堂的教育熱潮不謀而合。
當然,國家在普及高等教育、全民教育,學校教育基本無法做到一對一,不論哪種教育模式,都還沒有能力完全為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心理類型的學生量身定做相應的課程環節和內容,我們將在此目標上不斷努力前行。
參考文獻
[1] 唐瑞民.高校拓展訓練課的組織實施與分享設計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5):122-124.
[2] 李春鵬.拓展訓練對初中生身體素質及心理素質影響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7.
[3] 張曉婷.大學生素質拓展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評《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J].江西社會科學,2016,36(9):10.
[4] 張華,張繼玉.積極心理學視域下藝術院校心理朋輩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4):51-55.
[5] 賀金波.網絡成癮的發生機制和防治[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65.
[6] 權國政,夏玉峰,周杰.工科類交叉學科發現學習式教學模式下的素質拓展研究[J].科技資訊,2015,13(29):149-150.
[7] 李艷玲.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理念創新與路徑變革[J].教學與管理,2019(18):55-58.
[8] 唐海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研究——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國高校科技,2020(3):99.
[9] 劉豐林,杜睿,劉義.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心理發展教育機制探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8):20-22.
[10] 李明.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0(10):105,107.
[11] 皮雪.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成就動機及生活滿意度的關系[J].心理學進展,2020,10(3):24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