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對2019年以來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狀況進行全面評估。報告稱,經過2年多集中整治,重點領域突出風險得到有序處置,系統性風險上升勢頭得到有效遏制,金融風險趨于收斂,金融業總體平穩健康發展,但當前我國經濟金融發展面臨的困難和風險挑戰仍然較多。
金融穩定形勢遭遇新挑戰
受疫情影響,金融穩定形勢遭遇新的挑戰:一是部分企業特別是民營和小微企業困難凸顯,債務違約風險可能上升;二是金融風險可能具有滯后性,后期不良貸款存在上升壓力,需關注部分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進一步惡化;三是需關注股市、債市、匯市運行狀況。
報告稱,下一步,在鞏固攻堅戰取得的重要成果基礎上,相關部門將堅持既定方針政策,把握好抗擊疫情、恢復經濟和防控風險之間的關系,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穩妥推進各項風險化解任務,確保風險總體可控、持續收斂。
報告表示,要精準處置重點領域風險,維護金融秩序。繼續有序處置重點機構風險;支持中小金融機構多渠道補充資本、完善公司治理,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增強金融機構穩健性;平穩有序化解股票質押等風險隱患;完成P2P網絡借貸等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完善互聯網金融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長效機制;繼續保持高壓態勢,嚴厲打擊非法集資等非法金融活動。
就推動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報告強調,應注重通過建章立制、嚴懲違法違規等方式營造公開、公正、公平的交易環境,充分發揮市場自我調節的作用,促進市場真正實現優勝劣汰,從根本上提升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報告建議,繼續推進注冊制改革,建立健全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股票發行上市制度,明確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的信息披露要求,強化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對證券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震懾力,增加刑事審判職能,提高對證券違法犯罪的審判、執行效率;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金控辦法》備受關注
近年來,監管部門初步建立了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金融控股公司、金融基礎設施等統籌監管框架。其中,針對金融控股公司的《金控辦法》備受市場關注。
今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金融控股公司準入管理的決定》(以下簡稱《準入決定》),授權人民銀行對金融控股公司開展市場準入管理并組織實施監管。人民銀行同步發布《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以下簡稱《金控辦法》),進一步細化相關監管要求。金融控股公司的本質特征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類型金融機構擁有實質控制權。鑒于金融控股公司通常規模大、業務多元、關聯度較高、風險外溢性強,在一國或地區經濟金融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都進行了專門的立法,明確對金融控股公司實施準入許可和監管。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主要國家和地區更加強調整體監管,以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為核心,降低風險的復雜性、傳染性和集中性,提高了對金融控股公司資本充足、公司治理、風險隔離等方面的審慎監管標準。然而一直以來,我國對金融控股公司整體監管方面存在空白,迫切需要明確監管規則,補齊制度短板,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監管體系。
近年來,我國一些大型金融機構開展跨業投資,形成金融集團;還有部分非金融企業投資控股了多家多類金融機構,形成一批具有金融控股公司特征的企業。“其中,一些實力較強、經營規范的機構通過這種模式,優化了資源配置,降低了成本,豐富和完善了金融服務,有利于滿足各類企業和消費者的需求,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央行報告指出,“實踐中,少部分企業盲目向金融業擴張,風險和問題不斷累積。”一是缺乏金融專業知識和合規意識,風險隔離機制不健全,金融業風險和實業風險交叉傳染。二是少部分企業利用復雜的股權安排等手段,隱匿股權架構,組織架構復雜不透明,虛假注資、循環注資,風險底數不清。三是少數企業借助控股地位,通過不當關聯交易輸送利益,損害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金控辦法》是國內第一個關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全面監管政策,已于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報告指出,《金控辦法》的總體思路,是遵循宏觀審慎管理理念,堅持金融業總體分業經營為主的原則,從制度上隔離實業板塊與金融板塊,對非金融企業投資控股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依法準入,以并表為基礎,實施全面、持續、穿透監管,規范金融控股公司經營行為。《準入決定》和《金控辦法》明確,具備以下情形的應當提出申請,經批準設立金融控股公司,以有效隔離實業板塊與金融板塊:一是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為境內非金融企業、自然人以及經認可的法人;二是實質控制兩類或兩類以上金融機構;三是實質控制的金融機構的總資產或受托管理資產達到一定規模,或者按照宏觀審慎監管要求需要設立金融控股公司。
報告稱,下一步,人民銀行將不斷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監管框架,依法開展金融控股公司準入管理和持續監管,防范系統性風險,推動金融控股公司健康可持續發展,提升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