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劇,是一種極富藝術性的戲劇表演形式,其表演過程不僅對音樂氣氛有著極高的要求,還對故事情節有著嚴格的要求,這便要求歌劇表演者在具備基本歌唱能力的同時,還應靈活把握舞臺表演節奏,并具備一定的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也就是說,想要將歌劇的內涵演繹得淋漓盡致,表演者必須塑造好人物形象,本文基于此展開深入探討。
關鍵詞:人物形象塑造 歌劇 表演藝術
一直以來,歌劇都以其豐富的內容和獨具特色的表演形式、飽滿的藝術情感得到了大眾的廣泛喜愛和一致好評,但是,其創作和實踐遠遠沒有看上去那樣簡單。看似短暫的舞臺表演,往往凝結了歌劇演員大量的心血;精彩的演繹,是在無數次對人物形象與藝術表達方法的揣摩中實現的。這也就意味著,一個優秀的歌劇表演者,除了要熟練掌握聲樂的表達技巧、懂得如何創作出精彩的作品,還要牢牢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種方法。
一、演繹歌劇、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要求
準確來說,歌劇表演藝術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屬于美學范疇,既包含外在表達形式,也涉及內在含義的呈現。因此,在塑造人物形象時,應注意內外兼顧,演員不僅要借助良好的聲音表現力向觀眾傳遞人物內心的聲音,還需要借助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等多種形式使表達更加豐富。這首先要求演員具備扎實的藝術功底和深厚的藝術素養,其次要求他們注入對角色的喜愛。也就是說,在塑造人物形象、演繹歌劇時,演員應注入全身心的愛意,將表演上升到精神層面的共鳴,賦予角色血肉和靈魂。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在表演過程中,演員必須遵從以下三個原則。
(一)充分了解劇本
演員應對劇本進行分析,充分了解劇本中的人物關系和戲劇沖突表現形式,對自己需要扮演的角色形成深刻的了解,并牢牢掌握相關的臺詞和動作,在音樂和舞蹈中實現表演的自由轉換。
(二)靈活運用聲音
歌劇對聲音的表現力有著極高的要求,演員需要對自己的聲音形成清晰的認知,靈活運用自己的聲音,并根據自身聲音選擇合適的戲劇人物。
(三)準確演繹情感
歌劇的靈魂在于情感,不同于書刊的文章表達,在塑造人物時,演員需要調動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演繹情感,運用合適的眼神和動作表達人物的情緒。
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舞臺形象
顯而易見,舞臺形象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所展示出來的人物形象,這是角色最為外化的一種藝術展現,是能給觀眾帶來最直接的視覺沖擊的表演方式。這方面的形象塑造需要借助一些特定的手段、元素來實現。我們可將其分為兩部分,即角色歸類與造型。從角色歸類角度來說,一場歌劇表演往往涉及大量的人物信息,因此,為保證表演的有序進行,演員需要按照既定的標準對角色進行歸類。一方面,可以按照主次關系歸類。另一方面,還可以根據人物在歌劇中的不同作用將其分為正面角色、反面角色和中間角色。這是比較常見、簡單的兩種歸類方式。在實際表演過程中,演員也會按照聲部對角色進行歸類,根據人物的性格設計不同的聲音,這也是歌劇最初出現時就存在的一種歸類形式。例如,對比較兇惡的男性角色,使用低音;對成熟穩重的男性角色,使用中音。如此,根據聲音的不同實現對人物形象的分類塑造。
還可以根據傳統的“唱法”“行當”對角色分類、塑造人物形象。“行當”,是古典戲曲常見的說法,將人物形象分為生、旦、凈、末、丑五部分。延伸到歌劇表演上,可以根據角色的精神氣質將其與生、旦、凈、末、丑五種形象相對應。例如,出現在《洪湖赤衛隊》中的主人公韓英就可對應為中國傳統戲曲中的“旦角”。此外,以“唱法”塑造舞臺人物,常見的方式是對女性角色采用民族唱法,這是出于使表演與人物身份相吻合的目的。例如,《黨的女兒》中田玉梅的舞臺形象就是通過民族唱法塑造的。但是,我們能夠發現,在塑造江姐時,采用的是美聲唱法。這是因為江姐本身就是知識分子的角色,與普通女性是有一定距離的,美聲更能演繹出她在文化氣質上的不同。基于上述表達,我們可以這樣定義,無論是采用何種劃分標準,在塑造舞臺人物形象時,都要將角色的特征體現出來。
相對來講,以造型塑造舞臺人物就比較簡單了,主要包括體貌造型、服飾造型和動作造型。演員需要在遵從劇本的基礎上為不同的角色選擇能夠展現其特點的服裝,并化上相應的妝容。在服飾方面,演員穿著的衣服、佩戴的飾品均能起到塑造形象的作用。例如,出現在《洪湖赤衛隊》中的主人公韓英所穿的藍底白花襖上衣和青色褲子就是典型的革命者裝束。同時,通過這一簡單的打扮,觀眾還能輕松地結合情境判斷出韓英干練、勇敢的性格特征。至于動作,在專門的動作指導人員的指導下,演員可以對坐姿、站姿等動作進行精細化處理,并結合自身對角色的分析和歌劇情感的感知,通過言談舉止塑造出更豐滿的舞臺人物形象,將角色修養體現出來。
(二)藝術形象
藝術形象,是歌劇角色的內在特征,無法在外化表達中直接看出,需要演員在性格特征、精神氣質、思想境界三個方面著手塑造。也就是說,演員需要通過激烈的戲劇沖突去分析復雜的角色關系,根據角色的性格和內在氣質的不同塑造人物的藝術形象。
在性格特征方面,一是可以借助與其他角色的性格對比突出人物。這種特征是角色天生就具備的,與其人生經歷和所處環境有著很大關系,經常會在某些特定的沖突情節中顯露出來。例如,《江姐》中主人公江姐沉穩、處變不驚的藝術形象便在面對丈夫之死和面對敵人盤查的冷靜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與她長期處于革命工作環境中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系。同時,其沉穩、善良的性格品質也在與敵人的戲劇沖突中展現得十分完全,這種極端對比也是塑造形象的一種手段。二是人物性格特征的表達還能推動戲劇故事情節的發展,這是以一定的宏觀分析為基礎的。這種性格是編劇提前為了人物而設計的,目的就是推動故事的發展。例如,在《白毛女》中,站在宏觀角度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喜兒的性格本身就塑造了一種悲劇形象,這是隨著故事情節的推動不斷顯露出來的,同時也預示了整個戲劇的情感走向。
就精神氣質來說,它是借助動作、外貌、唱法展現出來的,也是通過這種方式塑造的。例如,在《白毛女》中,為塑造喜兒的精神氣質、使其更好地代表普天之下被剝削的勞苦大眾,于表演過程中選擇了具有民風特點的山西音樂。這種獨特的、有指向性的音樂演繹,更好地塑造了這一類人的藝術形象。再者,《江姐》中江姐身上所顯露出的革命精神氣質,正是全部革命工作者共同具備的。將江姐個人的精神氣質表達出來,便能實現對革命工作者的藝術形象塑造。
演員要知道,思想境界是對角色價值取向最真實的反映,是藝術形象塑造的最高境界,具有貫穿戲劇表演始終的能力。例如,在《江姐》中,為體現主人公江姐為革命英勇獻身、不懼死亡的藝術形象,融入了許多如《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一般具有解放思想意味的唱段。這些唱段引導著全劇的價值取向,呈現了根本的思想境界,將人物的塑造提到了新的高度。因此,演員需要把握好性格特征、精神氣質、思想境界三者之間的關系,循序漸進地融入藝術情感,塑造飽滿的藝術形象,使角色更加打動人心。
(三)文化形象
文化形象是隱藏在人物背后的,與戲劇背景的聯系更加密切,對它的塑造應在舞臺與藝術的基礎上進行,涉及符號與身份兩方面,相對來說比較簡單。首先,無論是在任何一種歌劇表演中,人物的身上都會帶有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這與歌劇想要傳遞的精神是相聯系的。其中,一部分文化符號比較直接,觀眾可以迅速地通過演員的演繹辨別出來,另一部分符號比較隱秘,需要觀眾在演員演繹之外做出進一步的推理。但無論是直接的文化符號還是隱秘的文化符號,都可以通過服飾或音樂等細節性處理塑造出來。
例如,《洪湖赤衛隊》中主人公韓英在腰間系了一根紅布條,這就是呈現文化符號的一種手段,既傳遞了韓英自身的紅色革命信仰,又傳遞了全部革命工作者的人物文化符號。至于身份,有兩種含義,一是人物所代表的階級文化身份,二是角色所在“行當”應體現的文化身份。例如,《白毛女》中,塑造喜兒這一代表文化水平較低的形象,就將貧苦農民的文化品質體現了出來。而《江姐》中江姐角色的塑造,就是對知識分子特有文化品質的呈現。而角色所在“行當”文化身份的體現和塑造就比較隱晦,往往會根據具體的階級關系和戲劇情節體現。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大眾對精神文化以及藝術欣賞的要求愈發嚴格。作為中西藝術結合的一種文化媒介,歌劇在現代藝術作品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涉及音樂、服飾、舞蹈、詩歌等各方面的知識,甚至還需要演員與相關工作人員對營銷及社會學、心理學有一定了解。因此,歌劇演員必須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才能將表演更好地呈現在大眾面前。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最為關鍵的一部分。表演者需要在深入分析作品的基礎上,從多個角度出發揣摩人物情感,根據不同的情感塑造不同層次的形象,將情感更好地呈現在大眾面前,使其全身心地融入歌劇欣賞當中,獲得視覺與心靈的雙重享受。
參考文獻:
[1]黃圣音. 淺析中國民族歌劇《白毛女》中“喜兒”的藝術形象塑造[D].河南大學,2019.
[2]王聚伍.歌劇表演藝術中人物形象塑造[J].北方音樂,2018,38(09):44.
[3]謝昌鵬.民族歌劇《白毛女》中主要角色的形象塑造和演唱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8(01):123-124.
[4]劉潔琪.中國傳統戲劇對歌劇表演藝術的影響[J].晉中學院學報,2017,34(05):38-40.
[5]高峰.關于歌劇表演中角色形象塑造的有效思考[J].藝術評鑒,2017(16):129-130.
[6]陳尚華.淺談歌劇表演中角色形象的有力塑造[J].藝術科技,2017,30(05):207.
(作者簡介:袁彤,女,碩士研究生,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聲樂表演)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