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必忠 周冬冬 張永進 張軍 劉忠紅



摘要 探索淮安市淮北地區稻茬晚播麥高產栽培技術,通過稻茬晚播小麥不同品種、播種期、播量的生育進程與產量的試驗,研究小麥莖蘗動態、生育性狀、產量構成等對小麥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在該試驗條件下,淮安市淮北地區10月28日―11月18日播種基本苗在300萬~375萬/hm2,11月8—18日播種基本苗宜選擇375萬~450萬/hm2,11月18日以后播種基本苗宜選擇450萬~525萬/hm2,在此條件下易獲得較高的產量。
關鍵詞 稻茬晚播麥;生育進程;生產力; 高產
中圖分類號 S 512.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23-005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23.012
Study on the Growth Process and Yield Formation of Late Sowing Wheat Following? Rice in Huaibei Area of Huaian City
LI Bi-zhong,ZHOU Dong-dong,ZHANG Yong-jin et al
(Huai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Huaian, Jiangsu 223001)
Abstract In order to search high-yield culture technique of the late sowing wheat following rice in Huaibei area of Huaian City, a test of the growth process and productivity of different varieties, different sowing date, different sowing amount was carried out in the late sowing wheat following r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field conditions of this trial, the optimal basic seedlings of rice and wheat for sowing dates in from October 28th to November 8th in Huaibei area of Huaian City was between 300×104-375×104/hm2; the optimal basic seedlings of rice and wheat for sowing dates from November 8th to November 18th in Huaibei area of Huaian City was between 375×104-450×104/hm2; the optimal basic seedlings on the snowing dates after November 18th was between 450×104-525 ×104/hm2. Under these condition, wheat could obtain high yield.
Key words Late sowing wheat following rice;Growth process; Productivity; High yield
淮安市作為江蘇省糧食主產市之一,屬于稻麥輪作一年兩熟制的典型種植區域,該市糧食生產對保障全省乃至全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全市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30萬hm2左右,其中稻茬麥面積23萬hm2左右,淮北地區為13萬hm2左右。近年來,由于水稻品種生育期延長和種植方式改變(機插秧、直播稻),加之種田大戶缺乏曬場場地或烘干設備、秸稈還田耗時費力及逆境頻發,水稻收獲推遲,致使小麥的播期相應后推,稻麥茬口銜接矛盾十分突出,小麥全生育期也隨之被壓縮,導致稻茬遲播麥難以高產穩產[1]。因此,前人結合不同播期、播量及稻麥兩熟輪作綜合效益等方面開展研究,提出淮安市淮北地區稻麥茬口最佳銜接時間和遲播小麥高產栽培技術[2-5],但圍繞不同品種稻茬晚播麥生育進程及產量形成的研究較少。鑒于此,筆者依托江蘇現代農業(稻麥)產業體系項目,在江蘇(淮安)現代農業(稻麥)科技綜合示范基地開展稻茬晚播小麥不同品種、播種期、播量的生育進程與產量形成的試驗,對小麥生育進程及產量構成進行研究,明確淮安市淮北地區稻茬晚播小麥綜合生產潛力,為淮安市淮北地區稻茬晚播小麥光溫資源利用及其稻麥周年高產高效栽培模式提供技術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8年在淮安市淮陰區夏家湖原種場江蘇省農業科技綜合展示基地(33°35′N,118°52′E)進行, 該區位于淮河以北,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小麥生長期間(統計時間段為10月中旬至次年6月上旬)年有效積溫2 501.7 ℃,降水量357.5 mm,日照時數1 102.9 h。試驗田前茬為機插稻南粳9108(產量11 025? kg/hm2),土壤類型屬淤泥質土,0~20 cm土層含有機質22.07 g/kg、pH 8.3,全氮1.68 mg/kg,速效磷46.08 mg/kg,速效鉀94.15 mg/kg。
1.2 試驗設計
采用三裂式裂區設計,以品種(A)為主區,播種期(B)為副區,播量(C)為裂區。選用當地推廣面積較大、高產、多抗、優質的中筋半冬性中晚熟品種淮麥33(A1處理)和半冬性中早熟品種淮麥40(A2處理)作為試驗品種,發芽率均為95%。以淮北地區稻茬小麥常規播種期(10月28日)為基準,每推后10 d為1個播種期,共設4個處理,具體為10月28日(B1處理)、11月8日(B2處理)、11月18日(B3處理)、11月28日(B4處理)(表1)。每個播期設3個播量(225、300、375? kg/hm2)人工撒播,分別記為C1、C2、C3處理。每個小區面積為72 m2,重復3次,共72個小區,隨機排列。
1.3 田間管理
肥料運籌為總用純N 262.5 kg/hm2,K2O和P2O5各90 kg/hm2。其中,基肥尿素75 kg/hm2、45%復合肥(質量分數:N 15%、 K2O 15%、 P2O515%)300 kg/hm2,2月18日施促蘗平衡肥尿素112.5 kg/hm2,3月21日施拔節肥尿素75 kg/hm2、45%復合肥300 kg/hm2,4月12日施孕穗肥尿素112.5 kg/hm2。
病蟲草害防治同當地高產田塊。3月15日用使它隆(20%氯氟吡氧乙酸)600 mL/hm2+10%苯磺隆150 g/hm2+56%二甲四氯鈉粉劑450 g/hm2對水2桶噴霧防治闊葉雜草;3月16日用井岡霉素(5%水劑)3 750 mL/hm2防治紋枯病;4月9日三唑酮1 050 g/hm2防治白粉病;4月23日用多菌靈1 500 g/hm2+25%咪鮮胺1 500 mL/hm2+氰烯戊唑醇750 g/hm2+三唑酮1 050 g/hm2+25%吡蚜酮300 g/hm2防治白粉病、赤霉病、蚜蟲;4月28日再防治赤霉病1次。
1.4 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包括基本苗、生育期、莖蘗動態、產量結構、小區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田間小麥出苗率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小麥田間出苗率主要受播種期影響,而品種及播量對其影響較小。10月28日播種小麥屬于適期晚播,出苗率最高,淮麥33和淮麥40田間出苗率平均為71.3%和72.2%;11月8日播種比10月28日播種處理的出苗率下降6百分點左右,淮麥33和淮麥40田間出苗率平均為64.5%和64.8%;11月18日播種比11月8日播種出苗率下降9百分點左右,淮麥33和淮麥40田間出苗率平均為55.6%和55.7%;11月28日播種處理的小麥播種期最遲,播后溫度過低,出苗率最低,平均為42.4%和42.9%。
2.2 不同處理對小麥生育進程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播種期推遲,小麥出苗期、拔節期、抽穗期及成熟期均向后推遲,2個品種趨勢一致。10月28日、11月8日、11月18日、11月28日播種出苗比適期播種分別遲3~4、4~5、11~12、23~24 d;越冬返青期基本一致,10月28日和11月28日播種拔節、抽穗期差距較大,成熟期差別不大,其中淮麥40比淮麥33出苗期早0~1 d,拔節抽穗期早2~3 d,成熟期早1~2 d。
2.3 不同處理對群體動態及產量結構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同一時期播種,各生育時期的總莖蘗數隨著播種量的增加而增加,10月28日播種有效分蘗發生在越冬前,即冬前達到預期穗數,返青以后總莖蘗數上升緩慢,于拔節前出現高峰苗,分蘗成穗率較高,11月18日以后播種小麥冬前分蘗較少,返青后總莖蘗數迅速上升,高峰苗出現在拔節后(3月底),分蘗成穗率較低;在同一播種量情況下,穗數隨著播種期推遲而逐漸減少,每穗粒數隨著播種期推遲呈下降趨勢;在同一播種期情況下,穗數隨著播種量增加而逐漸增加,每穗粒數隨著穗數增加呈下降趨勢;千粒重隨著穗數增加和播種期推遲而減少。
2.4 不同處理對籽粒產量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A1處理(淮麥33)與A2處理(淮麥40)間平均產量差異不顯著。各播種期處理間的平均產量差異顯著或極顯著,產量從高到低依次為B1、B2、B3、B4處理。在統一播種期條件下,不同播種量籽粒產量差異顯著。在10月28日播種情況下,基本苗達到300萬~330萬/hm2后,產量隨著基本苗增加而減少;在11月8日播種情況下,籽粒產量隨著基本苗增加而增加,基本苗增加到330萬~375萬/hm2后,各處理產量差異不顯著;在11月18日播種情況下,產量隨著基本苗增加而增加,基本苗增加到375萬~420萬/hm2后,各處理產量差異不顯著;在11月28日播種情況下,產量隨著基本苗增加而增加,各處理產量差異顯著。
綜上所述,10月28日—11月8日播種基本苗宜選擇330萬~375萬/hm2,11月8—18日播種基本苗宜選擇375萬~450萬/hm2,11月18日以后播種基本苗宜選擇450萬~525萬/hm2,在此條件下易獲得高產。
3 小結與討論
①該試驗中品種間差異不顯著、播種期間與播種量間差異顯著,淮麥40屬于半冬性弱春性品種,生育期適中,適合稻茬遲播麥種植。②從品種選擇上來看,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在淮北地區可以種植高產優質半冬性品種[8-9],11月中下旬以后建議選擇半冬性弱春性品種。③10月底(適期晚播)播種小麥時,為減少倒伏和凍害的風險,建議淮安市淮北地區基本苗宜控制在234萬~286萬/hm2。④11月上旬(遲播小麥)淮北地區播種小麥基本苗宜控制在286萬~375萬/hm2,11月中旬(遲播小麥)播種基本苗控制在375萬~450萬/hm2,11月下旬(超遲播小麥[10])播種基本苗控制在6 750萬~7 875萬/hm2。⑤11月28日播種比10月28日播種小麥產量降低26.3%,減產顯著。⑥稻茬遲播小麥墑情適宜田間出苗率和肥料運籌需要進一步試驗研究。
參考文獻
[1]庾躍東,李必忠.淮安市晚播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12):59-60.
[2] 李必忠,王興龍,張永進,等.不同水稻收獲期對稻谷和后茬小麥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3(2):9,11.
[3] 李必忠,張永進.淮北地區稻套麥秸稈切碎覆蓋不同共生期與播量的試驗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23):26-28.
[4] 張軍,方書亮,張永進,等.播種期對稻茬小麥籽粒產量及物質生產的影響[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6(2):10-13.
[5] 楊步琴,李必忠,石廣躍,等.蘇北地區稻麥品種周年高產接茬模式試驗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4(11):79-84.
[6] 侍瑞高,李必忠,張永進,等.淮麥40品種特點及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要點[J].農業工程技術,2019,39(12):74,76.
[7] 周建平,毛維成.淮麥40小麥高產規律及配套栽培技術[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8(6):21-24.
[8] 程新.淮麥33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8,38(16):66-67.
[9] 李必忠.淮麥33在淮安市淮陰區稻茬麥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5(3):238-239.
[10] 季海軍,石廣躍.蘇北地區超遲播小麥的特征特性及其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8(2):178-180.
基金項目 江蘇現代農業(稻麥)產業技術體系(JATS〔2019〕187)。
作者簡介 李必忠(1977—), 男,安徽樅陽人,高級農藝師,從事稻麥栽培研究。
收稿日期 2020-06-22;修回日期 20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