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和建設新型開 放經濟提供了廣闊國際空間。經過絲路沿線國家五年來在“硬條件”和“軟環境”方面的建設和完善,“一帶一路”沿線也迅速發展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熱點地區。但對外投資實踐并非坦途,投資主體面臨諸如東道國投資政策不連續、投資環境不穩定、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等復雜多變的投資約束。破解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所面臨的現實約束,挖掘東道國投資潛力和提高對外投資效率成為擺在國家、企業面前的現實問題。
一、引言
日本是對外直接投資大國,截至2017年底,海外直接投資達到174.157萬億日元,較2012年底增加91%,幾乎翻了一番。日本的通信和金融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并購海外企業,同時零售等內需型企業也在積極進軍海外。
本文旨在對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進行分析,總結其經驗,為構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快速發展的政策體系提供參考依據。
二、金融危機以后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特征
(一)投資額穩健增長,歐美投資為主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及日元升值,日本對外直接投資進入穩健增長階段。截至2017年底,日本海外直接投資額為174.157萬億日元,比前一年增加33萬億日元,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2010年投資額的2.9倍。其中,對美國及歐洲的投資占主體地位,達到總投資額的65.5%。其中,以非制造業的投資為主,達到對外投資總額的65.4%。其中,通訊業投資增長顯著,占比從2007年的0.5%上升到6.8%,十年間增加了985.5億美金。其次是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日趨顯著,10年間增長了7.2倍。例如,控股集團柒和伊以3660億日元收購了美國千余家便利店,進一步擴大國際化步伐。而另一方面,以往以電器制造業、運輸工具制造業等為主的主要制造業的對外投資額持續下降。另外,從投資方式來看,日本企業對海外企業的收購達到667起,繼2016年之后再創新高,甚至出現了超過10億美金的巨額收購案。
(二)政府主導完善金融財稅制度
日本和美國之間的貿易關系中,日本略次受挫,面對亞洲這一新的經濟增長極,日本開始實施“脫美入亞”新戰略,加快了對亞洲投資步伐。金融危機之后,日本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稅收優惠支持政策,鼓勵企業進行出口替代型的對外投資。2013 年在“安倍經濟學”框架下,日本推行了旨在使日元貶值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目的是提高本國產品的出口,但也降低了中國、東盟等新興國家購買日本機械零部件的成本。在此背景下,日本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加大了對海外的投資力度。另外,日本你鼓勵對外直接投資政策有著自己的特色,其“稅收抵免法”體現了促進資本輸出的原則。日本政府對投資發展中國家,并獲得稅收減免優惠的日本企業,視為已繳納稅款,可以在國內法人稅中抵扣,根據稅收條約或締約國條約法律規定,通常把針對利息、股息等投資所得的減免額作為抵免對象。另外,日本還特設投資虧損準備金,企業和政府共同承擔海外投資風險再有,日本也制定了延遲納稅等優惠政策。這些相關法律法規在2008年之后都有不斷地補充和完善,這使得企業海外投資信心大增。
(三)東盟投資逐年增加
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統計數據顯示,金融危機之后,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額的近三分之一分布在亞洲各國,尤其是東盟成為日本對外投資首選目的地。隨著中國原材料、勞動力以及土地成本的不斷上升,日本開始將對外投資的重點轉向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柬埔寨等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東盟地區國家政治環境相對穩定,而且為吸引外商投資提供程加速推進,日本企業對緬甸的投資力度也在逐漸加大。相比較而言,中日因為歷史遺留問題,經常會因為各種政治議題引發政治不信任,加大了日本對華投資的政治風險。此外,隨著緬甸的民主化進程加速推進,日本企業對緬甸的投資力度也在逐漸加大。東亞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日本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大好的機遇。東盟各國勞動力價格低廉,投資收益率高,投資環境也在逐漸的改善。
(四)海外并購形式增加
金融危機之后,日本對外投資主要以企業的海外并購為主,2012 年日本海外并購金額達到670 億美元,2014 年并購金額占對外投資總額的比重已經增加到50%,依托國內企業進行海外并購投資成為日本對外投資的最重要渠道。例如,2014年日本軟銀收購美國的通信巨頭Sprint Nextel公司,出資216.4億美元收購了其78%的股份;同年10月,日本電通公司出資43.11億美元收購了英國廣告公司Aegis Group100%的股份。日本海外并購戰略的實施有著復雜的原因,從行業選擇來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日本服務業需求規模將逐漸收縮,通過加大對海外服務業企業的并購有助于保障企業的長期發展。2014 年日本非制造業投資金額占比超過了70%。另外,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日本企業國際競爭力下滑明顯,2011 年進入貿易逆差時代,通過并購投資彌補貿易赤字成為日本政府的重要選擇。
三、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一帶一路”的啟示
當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逐漸升溫,部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與我國的貿易摩擦日益增多,我國已成為全球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的首要目標國。因此通過借鑒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經驗,從而推動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健康可持續發展。本文給出以下建議:
(一) 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強國際協作
首先,由于國內生產環境的變化, 我國傳統行業的比較優勢逐漸消逝, 已成為我國的邊際產業, 但這些邊際產業 在部分發展中國家仍具有比較優勢, 同時我國部分行業的核心技術仍被發達國家壟斷, 國外的先進技術及管理 經驗對國內企業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因此應鞏固對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投資, 加大對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投資力度,從而推動國內產業優化升級。其次,制造業受到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國內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許多制造業行業喪失比較優勢,加速我國國內產業轉移到自然資源豐裕、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的國家或地區。再次,加強企業間的協作,在市場經濟競爭中,單打獨斗的經營方式并不適應于加入WTO組織后參與國家市場競爭的需要,通過企業間合作,合理進行資源配置,使企業間及時掌握國外市場貿易的最新消息,增強我國企業競爭力。
(二)加強政府引導,投資布局多元化
首先,我國應發揮政府部門的引導作用,加快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了應對新型的貿易壁壘,我國應該完善技術標準和法規體系,要逐步建立起與世界接軌的技術法規和標準認證體系,要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有關協定,加快與國際環境標準接軌的步伐,還要加強企業的技術和標準化,法律意識,適應國際貿易對技術標準方面的特殊要求。 其次,合理引導對外投資流向不同國家和不同行業, 盡量避免企業過于扎堆式的出海以及投資目的地和行業分布過于集中帶來的風險。 制定和實施多元化市場戰略,不要什么都跟風似的涌向一個市場,因此,從政府到企業,都要努力調整自己的市場戰略,按照鞏固老市場,開拓新市場,出口市場過渡集中的,要適當分流的原則,投資到更多的國家和地區。這樣做,不但可以避免由于產品過于集中引起他國的調查,從而限制我國出口,而且在發生貿易戰爭時,我國企業還可以通過貿易轉移,把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加強金融及財稅支持
我國金融機構在海外布局尚不充分,金融企業“走出去”步伐相對滯后, 對國內企業 “走出去” 的幫助有限,企業對外投資資金依然缺口較大,企業“走出去” 融資難問題仍存。 因此應鼓勵金融機構走出去,加快金 融機構的海外布局,加大對國內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海外投資的支持力度,穩步推進金融市場自由化改革,合理推動金融創新,拓寬對外投資的融資渠道,緩解企業境外投資的融資壓力。制定稅收激勵的相關配套措施。給予相關財力支持。日本建立海外投資準備金制度,設立海外經濟合作基金、日本進出口銀行等措施促進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建議我國政府為企業提供財政低息或無息貸款,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解決企業在國際競爭時初期投入大、資金回收慢的難題。
(四)建立風險防范預計體系
政府要建立對外直接投資風險防范預警體系。政府要督促外貿企業搜集各國關于出口,投資以及其他與外貿及對外直接投資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建立數據庫,及時了解所在市場對某種產品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和政策,以及當地指定的各種標準,和這些標準在實施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最后要把這些統計來的信息,及時的向政府部門、行業,企業之間進行擴散,從而確保在每一筆對外直接投資案件發生之前,都能事先都得到消息,及時調整策略,減少各種風險影響的概率。從目前的國際形勢來看,國家間完全消除投資風險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認真研究世貿組織的有關條款,學習借鑒國外的實踐經驗。利用國際慣例和規則,最終建立自己的預警體系。
四、結語
中國和日本在對外直接投資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表現在發展階段、投資區域分布、行業分布、投資形式等主要方面。日本在長期促進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中采取了較完善的金融財稅制度、企業信息共享等重要政策手段,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對于我國來說可以加以借鑒,以完善我國支持對外直接投資政策體系,進一步降低海外經營風險,提升企業的海外直接投資效率。
(作者單位:嶺南師范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是嶺南師范學廣東沿海經濟帶發展研究中心資助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中日對外直接投資戰略的比較研究(編號:20194L07 )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