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俊江 肖慧
摘要 現階段農林經濟管理學科迎來重要的發展時期,在其獨有的學科特征影響下,學科體系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例如一級學科設置的基礎學理矛盾、二級學科設置與農業部門結構劃分相矛盾、體系劃分與研究對象區分相矛盾等。該研究在充分分析結構性矛盾的基礎上為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的調整和優化提出了對應的轉型思路和3種調整方案。
關鍵詞 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結構性矛盾;轉型思路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23-0270-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23.072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of Disciplinary System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 Thinking
HUANG Long-junjiang1, XIAO Hui2
(1.School of Management,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00;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Abstract At this stage, the disciplin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s ushered in an important period of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ts uniqu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discipline system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for example, there ar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basic science and theory of the first-level discipline setting, between the second-level discipline setting and the structure division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between the division of the system and the division of the research objects.Therefore, based on the full analysis of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ransformation ideas and three adjustment schemes for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Discipline system;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Transformation thinking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經濟取得快速發展。發展成就的取得與多年來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扎實有效的學科建設及務實高效的研究工作密不可分。這一時期我國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建設穩步推進,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論成果,也指導了農業農村發展改革的實踐,但值得注意的是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仍不完善,存在結構性矛盾等問題。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實施,農業農村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建設正逐漸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也必然面臨新的挑戰,如何實現學科體系的調整,克服結構性矛盾,適應新的時代發展要求,已成為眾多學者思考的問題。
1 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現狀
在教育部門設置的研究生培養專業目錄中,1980—1990年期間農林經濟管理分屬于經濟學和農學兩大學科門類以及三個一級學科,其中農業經濟歸屬經濟學、農業經濟及管理歸屬農學、林業經濟歸屬林學。1990—1997年略有調整,只是將“林業經濟”改為“林業經濟及管理”。1997年以后,“農林經濟管理”獨立為一級學科,直屬于管理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二級學科有農業經濟管理和林業經濟管理[1]。在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與教育部新修訂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中正式確定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及其專業編號,這一學科體系也保持至今(表1)。資料來源于《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
當前本科教育階段,國內所有農林類高校基本上開設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例如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江西農業大學等;部分綜合性大學開設了此專業并進行人才培養,如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另外很多具有農業經管人才培養背景的行業性高校也設置了該專業,例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等。截至2014年7月,國內在本科教育階段開設該專業的高校共有60余所,在此基礎上,國內眾多高校或科研機構的學科體系中對應設置了農林經濟管理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博士點進行相應的人才培養。
根據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國內設有農林經濟管理一級學科碩士點的高校或科研機構有53所,碩士生培養體系日趨成熟;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博士招生點涵蓋眾多高校或科研機構,其中以“農林經濟管理”為博士招生專業的高校或科研機構有14所,例如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另外,設有“農業經濟管理”博士招生專業的高校或科研機構有13所,例如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設有“林業經濟管理”博士招生專業的高校或科研機構有6所,例如福建農林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整個博士生人才培養體系快速發展。
2 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特點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將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引入林業、農業和農村領域,研究如何促進國家農業經濟發展,如何從市場運作的角度,對農業、林業生產以及農村、林區發展進行經濟、社會和制度分析與系統管理的學科[2]。不同于一般的經濟學研究,農林經濟管理的主要研究內容是農業中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涵蓋農業生產及與其相聯系的交換、分配和消費等諸多環節,包括農業生產關系運動發展規律、農業企業的經營管理問題等,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具有其獨特的特點。
2.1 研究領域寬泛
農林經濟研究涵蓋范圍較廣,其重點研究領域包含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農業資源與環境經濟、農村與區域發展、食物經濟管理、糧食安全、農民問題等多個方面[3]。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研究的領域日益拓寬,向縱深發展。過去的農林經濟管理受農林經濟這一產業自身發展的制約,一般只注重產中環節的經營和管理;現在,農林經濟產業逐漸向產前、產后領域拓寬,產業本身更加講究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因而使這一學科研究的領域進一步拓寬,研究的區域范圍擴大,研究的產業鏈條加長,研究的服務面增大。
這無疑對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研究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研究面過于廣泛不利于研究的深入,而研究集中于一點可能導致研究者忽略重要的研究議題,推動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調整和結構優化具有重要意義,將研究領域進行進一步區分和細化,有利于更好地推動學科發展和指導農業農村發展改革實踐。對比參照美國USDA網站中關于農業經濟學研究話題的劃分(表2),研究領域專業,劃分清晰。
2.2 多學科交叉突出
農林經濟管理涉及不同的知識領域,學科交叉非常普遍[4]。作為一門交叉學科,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求系統地掌握經濟學、管理學以及相關的農業、林業和農村社區管理等基礎知識,還要掌握現代經濟分析、市場運作、組織管理和財務管理等多種綜合技能,專業的交叉學科知識儲備和復合技能必不可少[5]。與此同時,其他學科培養的具有交叉學科背景的人才也不斷進入農林經濟管理領域,為該學科發展助力的同時也引發了許多思考。知識結構的過度交叉使得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的獨立性受到較大影響,外部學科環境的變化會對其產生較大的影響,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建設中也時常遇到難以劃分學科邊界的情況,這給優化學科結構增加了難度。
2.3 研究對象相互關聯
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研究對象主要包括農業、農村和農民三個方面,這三者之間高度關聯。農業活動是通過利用有構造的生命自然力進而利用其他自然力的活動,農業活動的地域載體是農村地區,農業活動的實施者和參與者是農民,研究農業必然繞不開對農村載體的剖析和對農民主體行為的分析。農戶及其行為研究是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研究的重要動向,農民的行為選擇不能認定為純粹的經濟行為,由于農民角色的多重性以及面臨多重風險的影響,農民的行為目標涉及經濟目標、安全目標、社區目標等,考慮農民的組織行為時,甚至還會涉及政治目標,拋開農業和農村單純討論農民問題是不切實際的。農村是以農為生的農民的聚集地,它既是一個地理概念、區域概念,又是產業概念、職業概念,還是一類社會概念,在我國的行政區劃中,村是農村居民的自治單位,鄉是農村基層的行政區劃單位,鄉村是我國農村區域的主體,解讀農業和農民問題有利于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農村。
農業、農村和農民三個重要議題之間高度關聯,“三農”問題共同構成了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研究的主體內容。研究對象既有所區分又融為一體,三者研究缺一不可,對于學科體系內部結構的劃分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對關聯度的認知應當是多方面的,關注關聯度高的問題可以體現為更多的知識儲備和更全面的研究角度,因研究對象關聯性強而弱化學科內部分類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當前形勢下,各方面研究不斷深入,要求人們必須去打破現有的內部平衡,構建新的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不再是一級學科或二級學科體系下研究內容“一籮筐”,破解現有的農業、農村和農民研究無序進行的狀況,以研究對象為切入點區分研究內容和發展方向,強化科研管理促進學科發展。
2.4 高度重視政策研究
農業政策是農業農村經濟的傳統研究方向和領域,也是重點內容之一,其發展歷程也恰是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縮影,“三農”政策的變化會對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研究產生重大影響[6]。由于對政策研究的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的很多議題往往會呈現出一種時效性,例如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農民合作組織、農業產業集群等問題,屬于出現時間早但正在被學術界逐漸淡化或被邊緣化的研究議題。
與此同時很多涉農問題成為近些年的研究熱點,受到廣泛的關注,例如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研究、土地確權與農地流轉、鄉村治理體制機制現代化、“互聯網+”現代農業、農村電商、綠色農業等。高度重視政策研究的特性要求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研究內容與時俱進,緊跟時代主題,也要求學科體系進一步調整,內部結構優化,適應新的發展要求。
3 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的結構性矛盾
由于原有學科分類上可能存在的缺陷以及學理上的內在矛盾,現實中對于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建設的認知出現了明顯分歧和顯著差異。在學科體系的設置上,對于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內部的區分不足或認知不夠全面以及該學科本身獨有特性的影響,導致結構性矛盾的存在。
3.1 農林經濟管理一級學科設置的基礎學理與其他一級學科存在矛盾
以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學科設置為例(表3),經濟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有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學科區分的基礎是理論與實踐的側重方向,理論經濟學側重于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學習和構建,應用經濟學主要針對社會發展具體實踐中的經濟問題,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管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以及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這些學科之間存在重合領域和交叉部分,設置上存在矛盾之處,例如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涉及的內容常與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研究內容相重疊,導致科研管理上無序性增強,容易形成重復研究,不利于學科良性發展。農林經濟管理一級學科的設置依據是農業或林業相關的經濟與管理問題,這一劃分的基礎是行業,即第一產業,這樣的劃分有利于管理涉農問題的研究,有利于推動農業農村的發展,但也必須認識到農林經濟管理一級學科設置的基礎學理與其他一級學科不同,造成了結構性矛盾,這種學科體系的劃分促使了學科過度交叉、研究內容難以區分等問題的進一步延續。表3數據來源于《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
我們也應當充分、全面地認識這種矛盾,現階段單獨劃分農林經濟管理一級學科具有歷史意義,不能因為結構性矛盾的存在就否定農林經濟管理一級學科存在的合理性,認識到這種矛盾產生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加以調整和克服,甚至是利用這樣一種矛盾構建更高維度的涉農領域學科群,都是更為合理的應對措施。當前形勢下農林經濟管理學科是研究“三農”問題的“橋頭堡”,應當堅持其一級學科的地位,積極調整學科內部,克服結構性矛盾。
3.2 農林經濟管理二級學科的設置與農業部門結構的劃分相矛盾
農林經濟管理的二級學科有農業經濟管理和林業經濟管理,而農業部門結構的劃分一般為農、林、牧、漁,這兩者之間存在矛盾。很顯然畜牧業和漁業的經濟管理研究從這個角度上看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雖然在具體研究內容里會有涉及,但是在整體學科體系構建上是被忽視的。畜牧業、漁業以及部分特色農業的研究游離于農林經濟管理學科之外,顯然是不合理的,不利于學科整體的構建和完善。
由于這種學科劃分上的缺失,造成了部分專業設置上的混亂,國內很多高校都具有畜牧業、漁業以及部分特色農業經濟管理的教學和研究,并設置有相關的招生專業,例如在博士培養階段,寧波大學具有“漁業經濟管理”的博士點,上海海洋大學設置有“漁業經濟與管理”這一博士招生專業(表4),這些并沒有被納入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中。
在此基礎上,僅僅將農業經濟管理和林業經濟管理作為二級學科的劃分形式受到一定的質疑,在學科發展探索的過程中和畜牧業、漁業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新增畜牧業經濟管理和漁業經濟管理的合理性在增強,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名稱也有待商榷。將畜牧業經濟管理和漁業經濟管理等納入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發展體系中,有助于完善學科體系,擴大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影響力,也有利于規范畜牧業和漁業經濟管理的研究,推動農業整體的發展和各部門協調發展。
3.3 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的劃分與研究對象的區分相矛盾
農業、農村和農民是農林經濟管理學科主要的研究對象,但在學科體系中沒有得到體現。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具有獨有的特性和重要的歷史使命,“三農”問題是其最為重要的研究內容,以研究對象作為學科內部劃分依據具有重要的意義。嘗試從農業、農村和農民的角度進行學科體系的內部劃分,農業經濟是針對于農業領域各部門或各環節的經濟研究,農村管理側重于研究農村發展和治理現代化等問題,農民發展以農民主體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在此基礎上各類研究協調發展也為學科改革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3.4 農林經濟管理學科設置與外延擴展之間的矛盾
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內涵發展的同時,伴隨著學科融合,外延也在不斷擴展。部分高校參與農業經濟領域教學和研究時,并沒有設置農林經濟管理學科,而是納入在別的學科體系中。例如上海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設置有“農業經濟學”博士點,并以此為基礎參與到“三農”問題研究(表5)。這可以看作是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外延的一種體現,其與現有學科體系的矛盾點在于是將外延部分納入學科體系整體發展規劃中,還是保持現有的模式,或是鼓勵外延的擴展,甚至是以學科外延發展為改革突破口,將部分農林經濟管理學科職能分化出去精簡學科體系。
現有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下常常出現學生就業難度大、市場適應能力弱的現象,學生就業率問題成為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發展建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7]。受傳統觀念影響,許多學生投身于“農林行業”的意愿不強,這也使得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招生情況受到了影響,長期以往不利于學科良性發展。利用學科外延,在其他學科體系中培養農經人才,摒棄固有思維,調整學科設置,或許可以成為解決農經領域學生就業難問題的突破口,也可以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參與到農業經濟研究中來。
4 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的轉型思路
4.1 明確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歸屬與定位
改革開放30年來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在國家專業目錄和學科分類中發生了多次變動,這在其他學科中是絕無僅有的,到目前為止其學科的歸屬與定位仍然不夠清晰,這必然影響了該學科的良性發展與研究創新。在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學科自身發展特征和演變規律,要求學科結構調整優化、學科體系逐漸完善。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歸屬與定位如何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4.2 凝煉學科方向,突出學科特色
根據農林經濟管理學科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抓住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進行學科創優,在進一步強化傳統的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農業技術經濟、農村企業管理等研究領域的同時,積極開拓區域經濟發展、資源經濟與資源管理、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村扶貧開發、農戶風險管理、農產品比較優勢及競爭力提高等研究領域,充分體現學科特色,提升學科地位和影響力[8]。
4.3 跟蹤國際農經領域研究,參考國外學科體系劃分的方法
美國的學科專業目錄設置(CIP-2000)值得借鑒。CIP-2000將學科專業分為三個級別:學科群(共38個)、學科(相當于我國的一級學科,共362個)以及專業(二級學科)。其中,“農業經濟與管理”作為一級學科被置于“農學與農業經營”學科群。在該設置中,“農業經濟與管理”包括農業經濟與管理(綜合)、農業經濟與經營、農業經濟學、農場和牧場管理、農業供應銷售、農業經濟技術、農業經濟與管理(其他)。此外,“農業生產經營”“農業公共服務”是與“農業經濟與管理”并列的一級學科[9]。參考國外學科體系劃分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科體系調整的科學性和可行性[10]。
4.4 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圍繞涉農政策調整農經學科
學科體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學科建設必須緊跟時代潮流,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從分散到融合,再到進一步的融合發展,今后的趨勢是學科內涵的凝練和外延的擴展,未來不排除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分化和消失,這一切都與時代背景緊密相關。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高度重視涉農政策的研究,以政策趨勢作為學科調整的重要參考有助于理論研究的順利開展和更好地指導實踐。
4.5 理性看待學科融合趨勢,學科內外部協調發展
學科融合是不可逆的發展趨勢,農林經濟管理本身更是具有學科高度融合的特點,應當理性認識到這一趨勢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增強學科的外部關聯,分化和剝離部分研究內容和學科構成,吸納涉農專業的并入;另一方面調整學科內部結構,區分研究方向,深化理解認識,實現協調發展。
5 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的調整和優化
5.1 調整方案(1):基于簡單的部門區分
以現有的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為主體,將畜牧業經濟管理和漁業經濟管理等納入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發展體系中,基于簡單的農業部門的劃分,以農、林、牧、漁的部門結構作為二級學科的分類依據(表6),不對學科研究對象進行解讀和細分。
5.2 調整方案(2):基于研究對象的區分
從研究對象的視角出發,基于研究對象的不同,調整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結構,區分內部研究方向。打破農業部門間的界限,將農業視作一個整體,不再對農、林、牧、漁各農業部門進行區分,而是從農業、農村和農民的角度出發進行學科體系的重新劃分,重新構造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將二級學科設置為農業經濟、農村管理和農民發展(表7),形成各有側重、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新格局。
5.3 調整方案(3):兩類方案的整合,并重新認識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趨勢
在前2種方案的基礎上進行整合(表8),既體現農業部門的區分,也強調研究對象的影響,并且重新理解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內涵和外延,認識到這一學科的發展趨勢。農林經濟管理的存在和延續基于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性,國家改革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對于“三農”問題的解決尤為關注,這是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根本,目前我國的“三農”問題仍待解決,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持這一學科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有利于增強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研究。但與此同時,伴隨著研究的深入與學科的發展,過于融合的研究內容不利于學科的良性發展,因此學科體系完善的過程中不僅要做“加法”,而且要做“減法”,一味地強調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包容性并不可取,分化研究內容和剝離部分學科構成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應當凝練學科內涵和擴展學科外延,構建科學合理的學科體系。
6 討論
學科體系的發展變化離不開實踐的發展需要,學科體系的開放性要求結構的調整保持常態化,不斷地更新以適應實踐的發展變化。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所面臨的轉型問題不應被長期忽視。
目前農林經濟管理一級學科的存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未來伴隨著GDP中農業所占比重的進一步降低、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林經濟管理一級學科可能會就此消失,分解為多個其他一級學科中的二級學科。基于這一學科演變趨勢的預測,現階段凝練學科內涵和擴展學科外延,有利于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在未來保持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王雅鵬.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發展與研究生教育問題的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87-94.
[2] 楊紅強,鄔松濤,楊加猛,等.我國農林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維比較與改革創新[J].林業經濟,2014,36(9):123-128.
[3] 張俊飚,顏廷武.中國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70年:回顧與展望[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1-11,164.
[4] 祁春節,李崇光.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方法的演進與創新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11.
[5] 李崇光,關桓達,任宇華,等.農林經濟管理“一體兩翼”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08(11):40-42.
[6] 李翠霞,朱婧,盧達.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7(6):56-58.
[7] 徐輝,黎東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0(12):59-61.
[8] 王雅鵬.對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建設與創新的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78-83.
[9] 羅必良,歐百鋼.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分類解讀與重新構造[J].農業經濟問題,2007(1):74-80,112.
[10] 崔曉琳.美國、加拿大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J].世界農業,2016(8):162-165.
基金項目 2020 年廣東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攀登計劃”專項)(pdjh2020b0283);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創新專項(JG2019002)。
作者簡介 黃龍俊江(1996—),男,江西贛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通信作者,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林經濟管理。
收稿日期 20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