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剛

一、鄉村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石
黨的十九大發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動員令,提出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鄉村振興,重在產業振興”。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產業興則百業興,產業強則百業強。產業振興作為黨的十九大報告鄉村振興 “二十字”方針的第一條和習近平總書記 “五個振興”科學論斷的第一個振興,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因此,如何做好鄉村產業振興,加快農村地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既事關鄉村振興戰略的全局,也是值得研究關注的問題。
二、鄉村產業振興的SWOT分析
大渡口區屬重慶主城都市區,地處重慶市西南部,是重慶都市圈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慶市中心城區九個組團之一。當前大渡口區正全力建設“高質量產業之區、高品質宜居之城”,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將鄉村振興與城市提升作為全區工作兩大基本面,緊緊圍繞“二十字”方針,聚焦“五個振興”,全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一)優勢分析
大渡口區跳磴鎮分布著大渡口區幾乎所有的基本農田和耕地,是大渡口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承擔著大渡口區鄉村振興的重任。跳磴鎮區位優勢較好,距市中心區域約30km,距大渡口區府約15km,屬城市近郊,對接城市需求、實現城鄉功能互補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產業發展已有一定基礎,初步形成了以石盤村“柑桔”,紅勝村“葡萄枇杷”,新合村“花椒”,石林村“松濤”,金鰲村“桃園”的“一村一品”格局,以及以南海地球村和小南海溫泉為主的鄉村旅游業漸成規模。人文自然稟賦優越,既有龜亭山巴人立市遺址、舊石器時代石斧、楊家嘴漢墓群、金鰲寺、金鰲山清代寨墻等歷史遺存,又有38000余畝森林、3A級溫泉、7.5公里的長江岸線、中梁山和金鰲山等自然資源。
(二)劣勢分析
大渡口區轄5街3鎮,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推進,全區農業農村工作主戰場僅剩下跳磴鎮1個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著農村面積小,耕地面積僅1.5萬畝,基本農田保護3295畝,并且土地分布零散,不利于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加之大渡口區約18%的幅員面積受“四山”管制,農村設施建設、農業生產建設均受到嚴格限制,規劃產業發展區域受到城市邊界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紅線政策影響,目前建設用地指標比較緊張,農業農村發展土地受限較大。2018年大渡口區農業增加值1.0439億元,僅占大渡口區GDP的0.45%。產業發展面臨規模小、分布散、科技弱、鏈條短的現象。同時,也面臨著農村空心化嚴重,“誰來種地、誰來振興”的問題亟待破解,“取之于農、用之于城”收入分配格局也要重大調整。
(三)機遇分析
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市級區級層面都將農業農村發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項惠農舉措和支持產業振興的政策密集出臺,都表明鄉村產業發展發展正處于一個非常有利的時期。并且隨著經濟結構調整,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業供給測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有著良好的外部環境,市場需求和城市需要都將助推鄉村產業的發展。
(四)挑戰分析
重慶市其他區縣農業農村產業及觀光農業操作模式已比較成熟,如北碚區重慶臺灣農民創業園、南川區生態農業示范區、江津區現代農業園、涪陵區大木花谷、銅梁七彩夢園、墊江牡丹園等,周邊“群狼環繞”、“虎視眈眈”,形勢逼人,而大渡口區農業產業發展規模偏小、不成片,知名度不高等,大有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趨勢。
三、鄉村產業振興的對策與建議
(一)以突出優勢特色為重點,培育壯大鄉村產業
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相對主城其它成熟的濱江板塊,大渡口區域后發優勢凸顯,長江岸線較長,以點成線、以線帶面,具備發展都市生態農業農村發展的先決條件。
1.發展都市休閑觀光農業。在完善農業農村產業發展規劃的基礎上,整合旅游資源,大力發展都市休閑觀光農業,并與義渡古鎮、重慶工業博物館、釣魚嘴音樂半島連為一體,建設成為主城近郊休閑游目的地和生態文化休閑旅游帶。
2.堅持走“小、精、特”現代農業之路。以農業供給測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柑橘、花椒、蔬菜三大特色優勢產業,堅持走“小、精、特”現代農業之路,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以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為導向,做精做強柑橘、花椒、蔬菜產業。實施產業興村強區行動,將跳磴鎮培育成為農業產業強鎮,打造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
(二)以合理布局為重點,優化產業空間結構
綜合考慮地理氣候、區位優勢、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等因素,著力打造“一帶兩區三基地”。“一帶”即濱江都市休閑農業體驗帶,“兩區”即中梁山生態農業養生區、金鰲山精致農業示范區,“三基地”即智慧水果基地、精品花椒基地和特色蔬菜基地。
1.濱江都市休閑農業體驗帶:涉及石盤、沙陀、南海、紅勝等村,規劃依托盤果山莊、康然山莊、秦家院子民居、溫泉公園等鄉村休閑旅游點,因地制宜發展智慧柑橘、枇杷、桃李產業基地,打造集休閑觀光、水果采摘、溫泉度假于一體的濱江都市休閑農業體驗帶。
2.中梁山生態農業養生區:涉及拱橋、新合村,規劃依托大渡口森林公園、石林寺、礦山公園、市級美麗鄉村等鄉村休閑旅游點,適度發展精品花椒、葡萄、桃李等產業基地,打造集生態農產品食療養生、森林康養、禪意度假于一體的中梁山生態農業養生區。
3.金鰲山精致農業示范區:涉及金敖、山溪、鰲山村,規劃依托金鰲寺、金鰲山寨墻遺址、蠻洞溝水庫等鄉村休閑旅游點,適度發展花椒、火蔥等產業基地,打造集科技示范、農業科普、農禪研修于一體的精致農業示范區
(三)以強化融合為重點,加快發展農業“新六產”
1.做大農產品加工業。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大力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傳承鄉村傳統美食制作工藝。大力推動調味品、焙烤食品、酒飲茶制造業提檔升級,以紅九九、華生園、嘉威啤酒為龍頭,做強精深加工業,打造一批加工產業集群。
2.做精鄉村旅游業。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緊扣“千年巴渝,多彩鄉村”主題,大力開發特色產業支撐型、休閑體驗觀光型、民宿風情型等特色鄉村旅游,打造主城周末游目的地。依托中梁山森林公園,發展森林旅游和森林康養。加強跳磴全域旅游示范鎮建設和特色旅游村建設,扶持發展鄉村旅游經營主體。
3.做活鄉村流通業。堅持線下線上并舉,扎實推進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和電子商務進村工程。構建農產品供應鏈,完善城鄉物流配送網絡,打造從生產到消費全程“不斷鏈”的農產品智慧物流系統。優化農產品市場布局,密切產銷銜接,鼓勵發展農超、農社、農企、農校等產銷對接的新型流通業態。
(四)以主體培育為重點,健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1.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注重分類指導,推動農業龍頭企業優化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做實做強、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增量增效。圍繞柑橘、花椒等特色產業,鼓勵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等形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鼓勵農業企業通過強強聯合、兼并重組等方式,建立農業產業化經營集團,引導農業企業集群式發展。扶持一批規模較大、成長性好、有發展潛力、有上市意愿的企業上市掛牌。開展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創建行動。支持專業大戶按照“家庭經營、一業為主、規模適度、集約生產”的要求成立家庭農場。鼓勵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合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支持建立產業協會和產業聯盟。
2.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集體以可支配的資源、資產、資金等要素為依托,以村為單位組建合作經濟組織,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在總結推廣金鰲村、石盤村“三變”改革的經驗做法,在各村分散持有農民承包地,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結合起來,再結合相應項目實施,整體租賃給相應項目實施主體,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產業項目落地,實現農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3.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拓寬培訓對象,將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和骨干社員、農業企業骨干、返鄉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等作為培訓重點,解決新型職業農民來源不足問題。
4.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開展“合股聯營”,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訂單生產、就業帶動等多種形式,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堅持宜大則大、宜小則小,因地制宜推進土地入股、土地流轉、土地托管、聯耕聯種等多種經營方式,立足實際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多樣化的聯合與合作,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帶動小農戶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增品、擴面、提標,大力推廣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收益保險,有效分散小農戶農業生產經營風險。開展財政購買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試點,推廣合作式、托管式、訂單式農業生產性服務。
(五)以質量提升為重點,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加強優勢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注重統一標識、整體策劃、集中推薦,構建以市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為龍頭、區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為支撐、龍頭企業產品品牌為主體的農產品品牌體系。提升打造“石猿”牌柑橘產品和“跳蹬”牌蔬菜產品,提高品牌農產品市場占有率。深度挖掘巴渝傳統美食、加工技藝、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復興華生園等傳統“老字號”品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三品一標”認證。建立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度,嚴格執行準入和退出機制,實施動態管理。強化品牌文化內涵,注重產品包裝設計,充分利用農產品交易會、博覽會、展銷會、線下運營店、電子商務等平臺,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宣傳推介。
(作者單位:重慶市大渡口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