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丹松

近年來,全國各地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在待遇發放領域,出現諸如死亡冒領、跨險種重復領取、在押服刑人員違規領取養老金現象,給社保基金造成流失風險。目前,待遇核查追繳過程普遍存在信息比對滯后、待遇處置滯后、待遇追繳困難等難題,只有通過完善待遇稽核追繳機制,形成信息共享、聯合追繳、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才能有效封堵社保基金漏洞,守護社保基金安全。
自國務院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以下稱“居民保”)制度以來,截至2020年,全國居民保養老金待遇領取人數已達1.5億人,相比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居民保待遇領取對象具有人數多、分布范圍廣、待遇群體復雜多樣的特點。近年來,我國多地都出現居民保待遇領取人員冒領養老金現象,各級人社部門就此展開一系列稽核追繳和基金風險防控工作,問題集中在死亡冒領、跨險種重復領取和在押服刑人員違規領取養老金三項指標整改上。由于居民保待遇稽核追繳機制還不夠完善,部分待遇領取對象受利益驅動,法制意識、誠信意識較差,三項指標存在的問題仍然難以杜絕,如不及時追繳,將造成國家社保基金流失。社保基金是百姓的保命錢,社保基金的發放關系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的公平與穩定,因此,加快完善居民保待遇稽核追繳機制,確保稽核數字化轉型和基金追繳到位,是當前社保基金風險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部門間數據共享和收集渠道不夠健全
目前,國家人社部社會保險云平臺建設項目已開發出部級比對查詢系統和稽核風控系統。相比之下,地方部門數據共享比對工作則較為滯后,特別是縣(市、區)一級部門間數據共享和收集渠道不夠健全,縣(市、區)社保機構主要依靠部級和省級比對下發數據開展稽核工作。因部級和省級數據下發具有“時滯性”,地方自行比對又因渠道局限存在數據不全問題,如人員人戶分離、異地死亡、異地服刑等難以掌握情況,數據如果比對不及時或比對不完全,就容易造成冒領、重復領取、違規領取養老金現象發生。
(二)待遇領取資格比對和待遇處置相對滯后
目前,每年社保機構須組織開展待遇領取人員資格比對認證工作,基于人臉識別的互聯網渠道認證模式逐漸在全國各地普及,居民保“寓認證于無形”的工作新機制正逐步探索建立中。但一方面,待遇領取資格認證周期往往為一年,時間跨度較長,加大認證不及時造成的養老金錯發風險;另一方面,社保機構針對不能確認待遇領取資格的人員數據需要開展核實反饋,必要時還需社區提供上門服務,確認喪失待遇領取資格后方能暫停待遇,待遇處置結果相對滯后,核查如果不及時,不到位,同樣會造成養老金的流失。
(三)待遇發放后追繳較為困難
居民保養老金因待遇領取人數多、個案金額小、困難群體多、取證難、追繳渠道少、追繳“收益率”低等原因,造成待遇發放后追繳較為困難,其中,死亡冒領和服刑人員違規領取追繳是工作難點。一方面,死亡冒領人員個人賬戶可抵扣資金較少甚至無個人賬戶資金;地方死亡冒領積案中多數人員均發生在居民保喪葬補助金政策實施前,導致無喪葬補助金可抵扣,特別是孤寡老人、五保戶和成戶死亡家庭實際無追繳可能;加之死亡冒領金額一般較小,地方又難以啟動司法程序追討。另一方面,待遇領取人員因涉嫌犯罪被通緝或在押未定罪期間,以及判刑后服刑期間違規發放的養老金,待遇追繳過程難以聯系到當事人,追繳更加困難。
(四)處罰不嚴,相關配套法規政策亟待完善
目前,各地一般都由社保經辦機構追繳被冒領的養老金,極少有嚴格按照《社會保險法》,由社保行政部門責令退回并進行罰款,甚至對一些冒領情節嚴重的,也沒有及時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造成群眾對冒領居民保養老金行為的違法性認識不足。另外,服刑人員違規領取居民保待遇追繳工作主要參照勞社廳函〔2001〕44號、勞社廳函〔2003〕315號等相關規定進行處理,而早期文件出臺時還未有居民保制度,且上述文件主要針對企業職工保或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具體規定與現行居民保制度存在理解差異,造成執行不夠規范。而目前針對居民保養老金違規領取的追繳程序也缺乏明確法規依據和政策規范。
二、完善居民保待遇稽核追繳機制的建議
為進一步完善居民保待遇稽核追繳機制,做到防范和化解社保基金風險,充分發揮社會保險制度在社會運行中的“安全網”和“穩定器”的作用,建議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完善數據共享,強化三項指標常態化比對核查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善于獲取數據、分析數據、應用數據,是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當前,全國社保稽核風控數字化轉型,就是要綜合利用本部門和外部門的數據資源,依靠信息技術,通過全民參保、異地就醫、互聯網監測等方式,充分利用數據資源進行比對篩選,找出異常數據。因此,各地社保機構應將待遇數據信息比對作為日常工作之一。在現有部級、省級比對數據信息獲取基礎上,一方面,各地居民保機構應加強與本地和外省、市企業職工社保、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等其他社保機構待遇領取信息協查比對,及時稽核處理跨險種、跨區域重復領取養老金現象,加強居民保養老金發放事前預警控制,加快推進全國統一的居民保信息系統數據聯網監測。另一方面,縣(市、區)居民保機構應加強與公安、民政、殯儀館、法院、監獄、衛健、交通、旅游等部門的數據比對分析,要打通部門間數據壁壘,完善跨部門數據共享長效機制,提高定期比對工作的數據質量和時效性。在此基礎上,基于居民保喪葬補助金制度和待遇領取資格認證制度的實施,充分利用部級社會保險信息比對查詢系統和稽核風控系統,強化三項指標常態化比對核查工作。
(二)健全管理制度,規范稽核追繳相關工作程序
從國家層面,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法》相關配套法規,加大對冒領養老金行為執法懲治力度,確保追繳工作邁入法制化軌道。從地方層面,各地應結合自身實際,針對待遇稽核追繳工作制定具體管理制度,規范相關工作程序,按照規定程序履行職責,確保程序合法、經辦有序、職責分明。一是要規范數據稽核處理程序。通過建立內部稽核制度,設立專職稽核專員,定期開展待遇稽核工作。待遇稽核發現疑似問題數據應及時發出稽核情況告知書,明確核查整改時限,對于經核查確認喪失領取資格并存在違規領取養老金行為的,應當立即采取相應措施予以制止,并及時啟動追繳程序。二是要規范追繳養老金的程序。根據三項指標人員不同情況,采取電話告知、現場約談、寄送待遇追繳告知書等方式,明確追繳起止時間、追繳金額、退款時限、退款社保基金賬戶、逾期不退還法律后果等相關告知事項,并限期簽收回執。重復領取養老金追繳按現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經辦規程執行,通過兩邊險種暫停待遇或一邊協助抵扣方式完成追繳;冒領和違規領取養老金因數額較大且當事人家庭經濟困難的,一次性退還確實困難的,建議簽訂退款承諾書,允許其按月抵扣或分期退款方式退回養老金,有效解決歷史遺留積案問題。三是要善于區分養老金一般違規領取和欺詐違法冒領不同性質案件行為,采取不同處理方式,稽核追繳過程注意證據材料的收集,確保業務、財務、檔案手續完備。
(三)加強協調配合,形成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
建立由人社部門牽頭,公安、法院、檢察院、人民銀行等部門參與的冒領養老金追繳整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并成立整治工作小組,完善部門間信息共享、線索通報、案件移送和輿情處置等機制,重點整治社會保險領域欺詐案件,打擊騙取社會保險基金行為,有力防控社保基金管理風險。人社行政部門要加大社保經辦機構、社保基金監督機構和勞動保障監察部門聯合執法力度,定期開展待遇追繳專項整治行動。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媒體等多渠道有效形式開展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使廣大參保群眾和家屬熟悉社會保險政策法律法規,增強遵紀守法的自覺性;通過建立廣泛的群眾監督機制,公布舉報電話,積極受理核實群眾舉報的違規領取社保待遇案件,并給予舉報獎勵,營造群防共治的良好局面。
(四)夯實村級平臺,充分發揮基層宣傳動員清退作用
村(社區)勞動保障平臺是人社工作在基層的前沿陣地和重要基石,是實現居民保社會化服務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支撐。各地應大力建設村(社區)專職社保協管員隊伍,納入農村“六大員”隊伍建設,完善隊伍工作職責和考評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基層勞動保障平臺和一線村(社區)社保協管員宣傳動員作用,協助社保機構開展冒領、違規領取養老金動員清退工作。通過社保協管員上門予以動員清退,告知違規領取社保待遇情況,宣傳解釋違規領取社保待遇的有關文件規定及法律法規,動員對象主動退回違規領取的養老金,同時做好拍照取證和走訪記錄,以便存檔備查。
(五)完善追繳相關財務、信息、統計與檔案管理工作
社保機構財務人員與業務人員按要求建立日常追繳養老金對賬機制,并納入基金風險防控管理重要內容,確保追回養老金工作的賬實一致;稽核人員對養老金追繳工作實行動態管理,做好三項指標專項稽核臺賬;統計人員做好三項指標核查及整改情況統計,及時上報基金監督部門;檔案管理人員應做好追繳案件的檔案管理工作,嚴格按照業務檔案管理規定,及時對案件進行立卷歸檔,涉及追繳人員檔案注銷材料,歸檔時應重點標記并包含追繳程序中涉及的相關材料,確保手續齊全完整,有據可查。
(作者單位:龍文區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