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海軒
一
夏河,地處甘肅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距離北京直線距離近1400公里,選擇最快捷的交通方式也要7個小時才能抵達。
從夏河縣城一路向北,驅車30多公里,隨著車子愈發“力不從心”地爬坡,人也隱隱感到胸口開始發悶。翻過一個山口,視野忽然開闊了許多,碧綠如茵的甘加草原得見真容,海拔計顯示:3059米。
走進甘加生態露營地,藍天白云下,一座座潔白的帳篷錯落有致,遠遠望去,猶如青山碧草間開出的朵朵白花,石板步道穿梭其間,一同扮靚著廣闊草原,成為甘加秘境景區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與一般的帳篷不同的是,營地內的帳篷全都懸空而立。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海油)派駐夏河縣掛職干部、夏河縣委常委、副縣長張健解釋道:“甘南的生態比較脆弱,為了保護草地,帳篷采用一體化可調節地臺形式。我們在海上注重生態環保,來到這里也要講究生態環保。”
帳篷內部,具有民族特色的裝飾與擺設,讓人感受到濃厚的藏族風情。張健指著洗手間的地漏介紹,營地采用先進的污水處理系統,所有的生活污水經過三級沉淀后可以直接灌溉草場,一點兒問題沒有。
這個由中國海油援建的露營地,每年可以給當地帶來400萬元的收入,除了門口醒目鮮明的紅藍相間標識之外,內部處處留下了中國海油的印記。
朵朵帳篷花,不僅裝點著甘加草原,也裝點著夏河縣百姓的美好生活。大海與草原的牽手,給這片風光秀美的土地又增添了別樣的精彩。
二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過去,包括夏河縣在內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資源雖然豐富,但受限于地理位置及經濟發展狀況,旅游資源尚未得到充分開發,尤其是在旅游配套設施方面有待完善。
位于夏河縣甘加鎮的甘加秘境,占地131平方公里的景區內,分布著八角古城、作海寺、白石崖寺、達里加山等自然和人文景觀16處,最佳游玩時間是2—3天。由于周圍食宿等配套設施不足,酒店賓館位置較遠,游客大多在這里逗留一天,游玩也大都是淺嘗輒止。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何讓這些美麗風光留住游客,鼓了夏河人民的錢袋子?
桑科草原、拉卜楞寺、阿萬倉濕地、河曲馬場、尕海湖、冶力關……2018年,一條名為“九色甘南行”的旅游專線在當年5月正式推出。
“在這里,你可以靜賞山林意蘊,感嘆自然的鬼斧神工,深入牧民家庭,體驗藏族人民的生活樂趣。”7個批次共300余名中國海油員工及家屬參與其中,并在朋友圈里“販賣”甘南美景,為當地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百萬余元。
在此基礎上,一項新的旅游扶貧計劃開始醞釀:試點建設特色旅游帳篷營地。
大量調研后,這一計劃得到企地雙方的共同支持。2019年7月,甘肅省夏河縣甘加秘境景區建設甘加營地項目正式審批通過,中國海油出資900萬元負責先期建設,所屬配餐公司承擔營地建設任務,建成后向夏河縣人民政府“交鑰匙”。
三
盡管擁有14年營地建設及運營經驗,建設足跡遍布海內外,但在草原及景區內施工,配餐公司依然慎之又慎。
在營地勘測和設計初期,綜合考慮營地與景區景觀的統一性、環保性、功能性、經濟性等因素,配餐公司將營地建筑設計為帳篷式風格。
工程建設經理祝自力介紹,營房均采用無毒無害的環保材質,且具有良好的隔熱、阻燃、透光、保溫等多種功能,整體結構為鋼架結構,有助于快速安裝、反復搭拆、重復利用,最大程度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藍圖繪就,正當營地建設項目組準備大展身手時,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突如其來。
決戰脫貧攻堅的號角早已吹響,營地建設不能停。
今年3月,經過現場調研、實地勘測、施工組織設計、人員和物資動員等工作的有序推進,并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甘加營地正式開工建設。
彼時,草原上依然覆蓋著皚皚白雪。
由于整個鎮子沒有一個住宿的地方,鄉政府原本協調了5間小房子給項目組臨時居住,距離營地大約4公里,項目組合計了一下,4公里太遠了,不如住在營地附近的村子里面,走著路就能去干活兒,方便。
四
道吉才讓家住夏河縣八角古城卡爾囊貢瑪村,是典型的康巴漢子,勤勞能干,為人熱情。經村委會推薦,道吉才讓家房子比較大,可以騰出一間租給項目組使用。
道吉才讓立刻將最大的房間收拾出來,他們一家4口則擠住在偏房內。
祝自力看到道吉全家擠在偏房,于心不忍,有點猶豫。
道吉才讓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說:“海油人好,為我們造福,一定要住在這里!”
盛情難卻,項目組入住道吉家中。
道吉才讓家里每逢做酥油茶、油餅之類的美食,總不忘給項目組的同事送一些。接過熱氣騰騰的美食,祝自力和項目組的同事感動不已,連連向他道謝。道吉才讓總是說:“不要客氣,我們是一家人!”
道吉才讓家里有農用車,所以承包了營地搭建土石方的活兒,每日和幾位村民早出晚歸,忙得不亦樂乎。
建造現場的15個長期工都是項目組從八角村招聘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祝自力說,來這里之前,項目組就定下了一個基調:堅持用工本地化。
這個決定的做出,使許多當地村民擺脫了因疫情帶來的困境。自籌備階段起,營地為當地村民帶來近40萬元的收入。
一張照片或許可以為證:一對藏族夫婦相互依偎著,頭上戴著黃色安全帽,身后是正在建設中的營地。盡管衣服上布滿了污漬,但他們面對鏡頭時的開懷大笑,感染人心。
“自從營地開建,我們兩口子就在建造場地打工,每天有300元的收入,還能就近照顧家。”當地村民久西吉夫婦倆說。
過去,夫妻二人僅靠打零工生活,上有70多歲的老人需要照顧,下有兩個孩子正在上學,日子過得有些艱難。因為疫情,他們無法出去打工,失去了收入來源。營地開工建設后,久西吉在建造場地負責勤雜,愛人老楊挖土方,都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項目組的到來,不僅僅給八角村村民帶來了穩定的收入,更帶來了能夠安身立命的技能。
藏族小伙兒桑吉杰布從沒想過自己的雙手除了放牧,有一天還能持起焊槍,為帳篷“搭骨架”。
“很多當地人一開始什么都不會,我們慢慢地讓他們學著做一些技術性工作,比如電焊。”祝自力說。
隨著營地建設進度一天天向前推進,慢慢地,桑吉杰布已經能夠熟練地將帳篷支架焊接在一起,看著它們在自己手中變得成形穩固,成為帳篷的堅實“骨架”。
五
今年8月,在喜慶熱鬧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民間傳統節日“九色甘南香巴拉·拉卜楞香浪節”開幕之際,甘加生態旅游露營地正式開營,一把金色的鑰匙由中國海油交到夏河縣人民政府手中。
對于張健來說,突然生出了一種“吾家有女初長成”的自豪感,自己看著一天天長大的“孩子”出嫁了。
從3月開工到8月投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他和這片草原一起見證了朵朵帳篷花的拔地而起、迎風而立,更見證了項目組如何融入當地,將中國海油項目管理的理念和經驗帶給他們。
在這里,除了膚色曬成了當地人的模樣,項目組成員的生活也已完全高原化。
村里沒有洗澡的條件,他們就一周跑一趟縣城的澡堂;高原晝夜溫差極大,即使是6月,電熱毯也得整宿開著;幾乎每天下午,施工現場都會刮起大風,所有高空作業都只能在上午抓緊進行……
盡管條件艱苦,但他們不以為意,用安全管理員張文斌的話說:“別人都能過,咱有啥不能的?”
回憶起高原生活的點點滴滴,祝自力十分感慨。“當我們真正進駐到八角村,和當地人同吃同住在一起的時候,我不再把這僅僅當作一份工作,更多的是一份內心的責任。”
“營地建設期間,小祝的媳婦出了車禍,胳膊脫臼了。小祝只請了5天假,媳婦還沒出院他就返回來盯項目。”一旁的村民說道。
張健深知項目組的不易:“項目組剛來那會兒,是草原上最冷的時候,他們還是有一些情緒波動的。我作為掛職干部,也要與他們站在一起,干在一起。”
2019年8月,張健來到夏河縣掛職。能夠親身參與脫貧攻堅收官之戰,他一直將這項工作作為光榮而神圣的使命。
每逢節假日,張健都會前往營地,自掏腰包給項目組送去日用品,與他們一同吃住,了解項目進展,協調各種事項。建設期間,他與項目組并肩作戰,往營地跑了近30次。
營地由25個帳篷營房、休閑活動區、服務管理區及其他附屬設施組成,占地面積66736平方米,建筑面積1465平方米。如此大的工程量,項目組僅用了4個多月的時間就基本完工了,安全、質量一個都沒有少。
這種中國海油速度給當地政府留下了深刻印象。
甘肅省省委組織部部長對營地給予了高度贊譽,用“四個一流”來形容營地:設計一流、選址一流、建設一流、用料一流。
夏河縣縣委書記曾經表示,像這么大的一個項目,在本地如果沒有兩年的時間連想都不敢想。中國海油人用了4個多月的時間就建起來了,創造了夏河縣的一個奇跡。
六
憑借前期的有效宣傳及“香浪節”活動吸引來的客流,甘加營地一經開營便迎來開門紅,不少露營愛好者和游客預訂了營地房間。
“營地配套設施和服務完善,房間設計和布局富有特色,推開窗就能看到崖壁、草原、古城和遍地野花,充滿高原露營的獨特魅力。”游客趙女士說。
開營后,久西吉夫妻二人都繼續留在營地工作,一個做保安員,一個做保潔員,倆人月收入5000多元。久西吉每天都樂呵呵的:“今年我倆在家門口有了工作,而且我大女兒考上了甘南師范大學,真是三喜臨門!”
像久西吉夫妻倆一樣留在營地工作的村民不在少數。
卓么杰是夏河縣一間小店鋪的店主。用經營店鋪的收入養活一家人,生活并不富裕。
甘加營地落成后,他把店鋪交給妻子經營,自己前來應聘保安的崗位。如今,他每日穿著整整齊齊的保安服,精神抖擻地安排車輛停放,搬運行李,在營地巡邏。
營地還為當地帶來了更多的客流,卓么杰家小店鋪的生意也因此愈發紅火。
22歲的藏族姑娘玉珍家住八角村,2019年畢業后一直從事護理方面的工作。聽說村里新建了一個旅游營地,她就利用假期前來參觀,一下就被營地吸引,萌生了在這里工作的念頭。營地開始招聘員工后,她應聘成為一名前臺接待員。
“我非常喜歡這里的環境,喜歡這份新工作,在這里我能認真工作,快樂生活。”在團隊的幫助下,玉珍還學到了很多民宿運營、接待溝通、茶藝插花等技巧。
“營地盈利后,我們將從凈利潤中拿出一部分注入村集體經濟,作為兜底保障。村子里失去勞動能力的村民也能通過家門口的項目產生的收益,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張健說。
營地帶來的效益遠不止于此。
“甘加營地的建設突破了夏河縣多年來生態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形式雷同、服務單一以及‘留不住游客、留不住消費的困境。”在營地竣工之際,夏河縣人民政府給中國海油寫來了一封感謝信,“甘加營地以其特色化搭建模式、多樣化服務功能,為夏河縣旅游產業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思路和新模式,為全縣旅游產業發展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七
在甘加營地開營儀式上,夏河縣縣委副書記、縣長張志紅對中國海油一直以來的幫扶致以由衷的感謝:“自建立幫扶關系以來,中國海油時刻心系貧困群眾,心系夏河發展,在產業培育、勞務輸出、民生共建等方面傾注了大量心血。”
中國海油與夏河縣的牽手始于2011年底。9年來,大海時刻惦念著高原——
畜牧業是夏河縣的主要產業。中國海油積極扶持合作社發展夏河高原奶牛繁育以及牦牛高效健康養殖。
在夏河縣牙利吉辦事處阿納扎西牦牛養殖專業合作社,中國海油幫扶的優質種牦牛成功繁育出多頭小牛,給合作社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
牧民在放牧轉場途中,住房安全很難得到保障,中國海油為牧民購置了1100余套帳篷。
為改善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推動農(牧、藏)家樂產業發展,中國海油出資修建2座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鄉級敬老院和幼兒園各2座,實現“老有所依”“幼有所育”。
從高原到大海,時空隔不斷企地之間的情誼。
2018年春節期間,6000斤夏河縣的牦牛肉、藏羊肉跨過山和大海,被送到中國海油22座海上平臺和1座陸地終端,成為1300名海油員工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這是中國海油為了推廣夏河縣當地企業生產的肉制品,帶動建檔立卡戶脫貧致富的方式之一。
夏河縣當地的牦牛和藏羊是具有較高營養價值的高品質食材,但由于口感粗、價格高,在全國大范圍推廣比較困難。
中國海油利用內部3200名廚師、160名中高級營養師及外部長期合作的十幾名國家級烹飪大師資源,對牦牛肉和藏羊肉的加工方法及菜品進行研發,改善產品口感,讓夏河牛羊肉得以走出高原。
安多手撕牦牛肉、鹵汁牦牛肉、三菇牦牛肉醬……在中國海油扶貧體驗中心以及“智選商城”電商平臺,這些來自夏河當地企業生產的牦牛肉干、風干藏羊肉等深加工產品銷量良好,深受好評。
……
2019年4月,曾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的夏河縣,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甘加營地的落成不過是“扶上馬,送一程”,將大海的深情厚誼持續播撒在這片草原深處。
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一個美好的未來正在召喚著夏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