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平
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是村集體所有資產的代表,近年來,著眼促進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科學發展,需要各地區立足自身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選擇適合自身的運營管理模式。基于此,本文首先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產生背景和特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主要形式、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財務管理形式三個方面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予以闡述。之后分析當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當中現存的問題,主要包括規模偏小、發展不規范、缺乏專業性人才、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三個維度。最后,根據前文分析存在的問題,針對性的從走差異化發展之路;著力培養專業性人才;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加強監督管理三個層面對當前我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提出了建議。
一、引言
面向農業經濟發展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指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下,將提升農民收入設置為目標,農民設置為主體,以出資多元化、要素股份化、管理規范化、生產標準化、發展規劃化以及運作市場化、資源資本化、城鄉一體化為主要特征的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核心是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房屋產權、集體資產量化入股,推行農村“三權”抵押融資,進一步集中設施設備、農村土地、勞動力等相關要素,由此讓農民擁有更加穩定化、持續化的財政性與工資性收入,確保財富的進一步增長。
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簡介
(一)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產生背景及特點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原有的分散化經營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的多樣化經濟發展模式,對于農村產業結構的發展來講業也無較大益處。由此,便需將農民組織進行聯合,成立針對農民群體的,包含勞動、資金與土地等多種要素的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以此構建起具有“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特征的的經營機制。
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方面來看,其具有如下兩個主要特征:一是生產經營活動由農戶決定,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沒有來自行政層面的指令,只有來自市場的方向調整;二是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經濟組織,經營主動權在農戶身上,政府層面只是從政策上加以引導和資金上加以扶持,是一個具有自主、自治、獨立的經濟組織。
(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主要形式
現有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中,每個地區對于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管理模式、經營模式是不一樣的。當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主要具有兩種形式:其一,實行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即專門的社區股份合作組織;其二,并未設置專門社區股份合作制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其大多是通過村集體的方式來對內部相關集體經濟資產予以管理,諸如相關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村級股份制企業等,均是此類組織的典型代表。
(三)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財務管理形式
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按照國務院財政部門制定的財務會計制度進行會計核算,理事長或理事會需以章程內容為標準,組織相關部門創設年度報告盈余分配方案、財務會計報告與虧損處理方案,同時構建起執行監事、監事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讓其中的執行董事、監事會掌管內部的財務審計工作,所獲審計結果需以報告形式對成員大會公開,同時成員大會可借助相關審計機構開展此類事項。
三、現階段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存在的問題
(一)多規模偏小,自身經濟實力不強
現階段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大多規模偏小,自身經濟實力不強。特別是部分地區存在現階段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區域特色不顯著、產業化程度偏低、會員和經濟組織間聯系松散等狀況,此種狀況下便無確切的利益共同體存在,在農戶方面的整體帶動力也是偏低的,同時會引發組織規范性低、目標不明確、資金不充足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二)整體素質低,缺乏專業性人才
現階段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人員的現狀和主要問題總體上表現為意識不強、能力不足,特別是管理和財務人員的素質仍舊有很大的提高空間。進行分析能夠發現,首先是由于當下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人員的整體學歷較低,由此便導致其無較高的專業水平,很多人也未參與過專業性的培訓;二是當前多數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領導班子實行選舉制,每當部分村支部、村委會進行換屆選舉時,相關管理人員也會做出調整;三是個別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存在家庭是管理,宗族色彩較強,在具體工作中存在畏懼上級,惟命是從,未能真正實現自身崗位和職責要求。
(三)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監督管理待提高
大部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沒有完整的財務管理制度,部分有完整的財務管理制度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執行情況差,或干脆棄之不用,形同虛設;有些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財會人員變動沒有正常的帳目交接手續,或不交帳,有的甚至帳目丟失。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財務管理具體工作的展開中缺乏群眾監督,通常是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負責人說了算。
任何一項工作的開展都需要監督,然而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社會資產運營管理當中整體的監督力度偏低,這便會導致財政、審計部門的效用無法切實展現出來。
一是一些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未及時通過板報宣傳、當面溝通等渠道告知具體信息,導致財務管理工作不夠清晰;二是一些部門沒有遵守相應的規定,并未開展實地調查,對于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財務的具體了解程度是偏低的;三是部分地區村級干部家長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對集體資金的流動走向、使用情況等信息僅核心人員知曉,財務管理工作進一步公開透明化還有待提升。
四、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建議
(一)培育新產業,走差異化發展之路。
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當中,主體為農民,所以此組織的發展必須以適應農民特點、尊重農民選擇、滿足農民要求為出發點,堅持在發展中體現多樣化和區域特色,積極培育新產業,走差異化發展道路。
一是在產業上,無論種植、養殖、運輸,還是綜合服務、文化娛樂等,只要是符合農民所需、符合發來要求的產業,均可讓農民放手去干;二是從牽頭主體方面來看,龍頭企業及專業大戶、村委會等團體,在符合農民意愿的前提下,均可帶領農民開展相關事業;三是由組織形式方面來看,不論是進行勞動、資金或是技術等各方面的合作,或是經營與生產等各方面的合作,均應予以支持。四是創新金融服務上,把農民合作社納入銀行金融機構信用評定范圍,推動地方政府與民間組織共同出資來開設融資性擔保公司,以此讓農村合作社得到相應的貸款擔保服務。五是關于互聯網等新興理念,合作社也應充分將現代要素、現代業態進行關聯,以此在確保農產品正常生產經營的前提下進行多樣化經營,諸如直供直銷、電子商務,嘗試直銷配送等新技術新產業。六是調整分配方式,努力推行“以土地入社為核心,以現代農機為載體,以生產合作為紐帶”的發展模式。黑龍江克山縣仁發現代農機合作社就是這方面的典型。2013年初,經成員代表大會表決,建立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分配機制,1.把入社土地等同于交易量,盈余分配向入社土地傾斜,年終分配將總盈余的74%按土地面積分配,26%按資金分配,讓帶地入社農民得到更多實惠。2.將公積金量化為成員投資,2011年,合作社開始提取公積金,按分紅比例記在個人賬戶,等同于投資。2015年,合作社已累計提取公積金2288.9萬元。3.將國家投入參照股權方式直接進行平均,量化至個人,和成員投資等匹配起來當作分配依據,讓每個人能夠得到平等的國家補貼,由此才能夠更好地展現出合作社的性質。
(二)著力培養專業性人才
對于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正常發展來講,其成員素質是重要的基礎,若想提升此類人員的素質需要從制度、基層人員和骨干培養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進一步規范有關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方面的用人制度,依據各項規定來選派人才。比如針對財務人員,需秉持“持證上崗”這個原則;二是舉辦相應的講座、宣講會、培訓會等,讓基層人員有機會得到相對科學、系統化的培訓,由此在提升基層人員業務水平的基礎上還可優化其職業素養;三是搞好骨干培訓。組織有關人員通過實地考察,學習外地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先進經驗,為自身的管理工作的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三)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加強監督管理
加強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資產運營監督管理力度,有助于保證資金使用規范、公開透明,促進資金使用安全、高效。
一是審核資產,摸清集體家底。成立由試點村社干部、村監委會成員、村民代表組成的清產核資小組,普查村集體所有的各種流動資產、農業資產、其他資產以及債權債務等情況;二是采取賬內與賬外清查相結合的方法,防止漏清漏登漏報。對村集體債權、債務進行清理確認,對壞賬依法進行核銷。將集體資產嚴格按照經營性、非經營性和可轉化為經營性的非經營性資產三大類進行劃分。三是各村、社區充分利用財務公示欄,公示各類資金使用范圍、對象、標準等內容以及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等。并通過隨機訪問辦法,讓群眾提建議,提高財務信息公開的滿意度,實現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資產運營的有效、有力監督。
五、結語
隨著我國對農村經濟整體支持力度的提升,農業經濟合作組織開展逐漸變成了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也是溝通市場、企業和農戶的重要方式。本文在深入分析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主要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了培育新產業,走差異化發展之路;著力培養專業性人才;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加強監督管理三點建議,這對于面向農業經濟發展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持續健康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作者單位: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農村牧區社會事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