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婷 周潔 金淼 李冰冰
隨著我國科技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在一些領域內核心技術已經具備一定優勢,但總體仍然比較落后。然而,吉林省技術人才流失問題始終較為突出,一直阻礙著吉林省的強省振興。本文從吉林省技術人才流失的現狀出發,分析了技術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并對因素進行劃分,最終從新的視角提出吉林省技術人才流失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吉林省技術人才流失現狀與特點
(一)吉林省技術人才流失現狀
據吉林省統計局統計,截止2019年末,全省有研究生培養單位21個,研究生在校生7.47萬人。普通高校62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7所,普通專科(高職)院校25所;普通本、專科在校生70.01萬人,成人本、專科在校生13.48萬人。全省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4人。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2個,省重點實驗室114個,省級科技創新中心153個。
由此可見,吉林省實屬是教育大省,教育資源雄厚,但這樣一個教育大省,近些年卻一直面臨著大量人才流失的現象,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人口凈流出地區16個,吉林省就占據一席,凈流失人口達到91.6萬。而在流失人口中,擁有大專及以上、高中/中專人口比例分別達到24.9%和22.6%。據不完全統計,2011-2014 年全省事業單位共流失專業技術人才占到總數的3.7%,為1.93萬人,甚至出現了團隊性人才外流的現象,除離退休人員外離職人員就占到單位在職科技人才的6.6%,尤其是高層次的人才流失比例更高。因此,技術人才流失的形勢不容樂觀,這將對吉林的經濟發展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二)吉林省技術人才流失特點
1.范圍廣、數量大
流失的技術人才涉及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的各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黨政機關等,且流失數量較大,以吉林大學為例,2019屆畢業生中共有研究生6490人(博士生971人,碩士生5519人),本科生9634人,畢業后本科生中只有12.39%的人留在本地就業,碩士研究生中只有29.23%的人留在本地就業,而博士研究生中有45.02%的人留在本地就業,總體上選擇在吉林省本地就業的人數只占畢業總人數的25.08%。
2.呈“三高”、年輕化趨勢
流失的技術人才中“高職稱、高學歷、高新技術產業”居多。他們大多是具有專業技術職稱和技術專長的,且在關鍵技術崗位上從事重要技術領域研究的在職骨干人員,而且集中的年齡段在25-45歲之間,基本上渡過了畢業后的過渡期或創業前的準備期,是人才隊伍中的重要梯隊,隨著流失現象的愈發嚴重,這種年輕化的趨勢近些年來也愈發突出明顯。
3.流向呈“東南飛”
1978年改革開放后,東南沿海地區依靠區位優勢、政策優勢實現經濟的迅速騰飛,遠遠趕超內陸地區,而且至今仍然是處于領先地位,相反,東北地區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在體制機制改革、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等方面上卻還是處于落后的狀態,從而經濟一直停滯不前,甚至出現負增長的趨勢,無法吸引技術人才的駐足,導致大量的技術人才紛紛選擇流向發展機會更為優越的東南沿海地區,出現“孔雀東南飛”的現象。
二、吉林省技術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經濟發展水平落后
在最新公布的2019年全國31個省份GDP總量排名中,吉林省排名第26名,GDP總量為11726.8億元人民幣,GDP名義增速排名為第30名,數值為-22.21%,而GDP增量排名為第29名,數值為-3347.82,由上述數據可見,吉林省近些年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升反降,甚至出現負增長,與東部及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這對當地技術人才的流失有很大的影響,沒有好的經濟發展環境,技術人才很難駐足停留。
2.自然環境欠佳
吉林省地處東北地區,屬溫帶季風氣候,春季干燥風大,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漫長。吉林省氣溫、降水、溫度、風以及氣象災害等都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和地域差異。吉林省氣溫年較差在35~42℃,日較差一般為10~14℃。夏季平均氣溫在23℃以上,而冬季平均氣溫在-11℃以下。同時由于冬季時常降雪且寒冷,一些產業項目難以開展和進行,帶來諸多不便。因此相比之下,本地區人民則多傾向于東部沿海一帶較為溫暖舒適的氣候,部分南方求職人員因難以適應東北地區特殊的寒冷氣候,容易在工作一段時問后選擇外遷,造成大量技術人才的流失。
3.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
東北地區資源豐富,土壤肥沃,東北農民辛苦耕作幾個月,就足夠一年的吃喝,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同時,東北地區作為老工業基地,在建國初期一直實行計劃經濟,這就促成了循規蹈矩、平均分配、缺乏創新的思想。而這種思想在企業中尤為突出,對于多數企業來說,在做到一定規模后,就自我滿足,缺乏繼續做大做強的動力,在企業的管理上也就較為簡單粗放。正是由于思想觀念存在的局限性,使得整個吉林省在體制機制改革、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等方面上很難有突破和長足的發展。
(二)內部原因
1.產業結構不甚合理
雖然近年來隨著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的實施,吉林省的第一、二產業占比有所下降,第三產業占比呈上升趨勢,但經濟發展還是高度依賴于重工業和資源產業,重工業、高耗能產業仍然占據半壁江山,很多城市的發展正是得益于其自身所擁有的極其豐厚的自然資源,然而其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相對于前者是相當不足的。另外,一些具有廣闊前景和市場潛力的新興產業卻由于制度、供給約束等原因而難以吸引人才、發展滯后。
2.人才機制陳舊落后
在體制上,東北地區多是大型和特大型國有企業,但其提供的就業崗位還是有限,一部分固守“進體制內,端鐵飯碗”思想的人擠不進去或者無法入編,而更多的人才因多元化的就業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只能紛紛走出東北去往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謀求出路。
在機制上,吉林省在對技術人才的培養和科研經費等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很多用人單位只考慮眼前利益,搞短期行動,沒有長遠的規劃,建立完善的用人、育人、留人政策,且在人才的引進、培養、流動等方面的機制還不夠健全,人才的福利待遇、發展空間、激勵政策、醫療保險等制度不能得到保障和完善。同時在人才管理上多是依靠人為因素,人為設定的條條框框的規章和制度過多,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發展,制約了人才的自由流動,員工在企業內部感受不到歸屬感和幸福感,導致人員的離職率和流動率居高不下,造成人才管理的混亂。
三、吉林省技術人才流失解決對策
(一)摒棄落后思想,強化創新理念
要想解決人才外流的問題,需要發起一場思想解放的革命,從根本上解決人的思想僵化問題,這就要求不僅是普通民眾更是企業要摒棄以往“小富即安”、“服從安排”、“鐵飯碗”的陳舊思想,重視創新的作用,創新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是發展進步的靈魂和不竭動力,對于人民來說如此,對于企業更是如此,創新是企業尋求生機和出路的必要條件,如果一個企業不懂得改革創新、開拓進取,它的生機就停止了,這個企業就要瀕臨滅亡。
(二)調整產業結構,加速轉型升級
在繼續發揮重工業及資源產業優勢的同時,促進優勢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開發齊頭并進。不能片面強調前者而忽視后者,深陷“單一產業結構困局”。要改變國有企業獨大的現狀,鼓勵培育和扶持一批民營企業和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形成富有特色的產業集群和產業體系。同時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獨特的自然環境發展旅游業,擴大知名度,吸引外來游客,帶動經濟發展。在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得到優化升級的同時,必然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吸引人才的流入和聚集。
(三)拓寬引才渠道,落實人才政策
應結合本省的實際經濟運行情況制定和落實相關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政策,鼓勵省內人才就地、在外人才返鄉就業創業,借助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推出與創新創業相關的產業鏈和服務,推進創新創業帶動就業。同時推行高校畢業生憑畢業證落戶制度,為其解決住房問題,并給予其相應的生活補貼及福利待遇,真正把政策、經費、待遇等落到實處。人才政策還應重點傾向主流支柱產業和重點培育產業,給予人才發展所需的各種配套資源。另外,要積極拓寬引才渠道,在不同區域著重引進不同的人才,堅持“五湖四海”、“不拘一格選人才”理念,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堅持引才和引智相結合。采取公開招考(招聘)、走進大學校園引才、接洽引進、定向培養等方式,搭建引才綠色通道。
(四)創新人才機制,激發人才活力
要全面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政企、事企分開,取消編制,采用聘任制,摒棄“鐵飯碗”的思想,使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營造公開透明、公平競爭的人才市場環境。政府要繼續加強對科研的投入力度和人才的培養力度,并鼓勵企業也參與其中,使更多的人才得到培養的機會,從而提高其綜合能力水平,同時要創新人才激勵機制,使人才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獲得滿足感。除此之外,在人才管理上要更多依靠法制因素,制定和完善人才流動的法律法規,避免人為干涉帶來的負面影響。
四、結語
吉林省要如期完成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任務,關鍵在于解決技術人才流失的現實問題、發揮技術人才的支撐和保障作用,把人才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本文通過對吉林省技術人才流失現狀和主要特征的調查和梳理,并針對原因提出了建設性的解決對策,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還是存在例如對某些深層次原因還缺乏系統認識與研究、研究數據還不夠充實、研究方法還不夠科學與系統等不足之處,還需加強。
(作者單位:長春工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