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
西藏獨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珍貴的高原藥材,是藏醫藥浴配方的原材料。
你試過在陸地最高的地方泡澡嗎?
不論搭乘青藏線還是坐飛機,每次來到拉薩,抬頭一看,一貫的碧空湛藍。不過,讓我意外的是,不少當地朋友得過一種“怪病”:一遇到雨雪天氣,雙腿開始疼痛,疼感不斷延伸到全身。比如,一位牧民朋友常在海拔超過4800米的地方放牧,夏天溫度最高時也不到20攝氏度,一下雪,他雙腿就疼,沒法干活,只好全年裹著厚藏袍。
原來,西藏大部分區域海拔高、天寒地凍,這里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農牧民長期在這樣的氣候中生活,特別容易患上風濕性疾病。好在泡澡能解決這一煩惱,準確地說,這就是揚名中外的藏醫藥浴。
要了解藏醫藥浴,我們得先知道藏醫在世界醫學史上的地位。藏醫學與中醫學、古印度醫學、古阿拉伯醫學并稱為“世界四大傳統醫學”,距今已有3800多年的歷史。《四部醫典》是藏醫藥從業者的案頭書。它記載了藏醫的治療原理、方法和理念,最為特別的當數能量理論。
西藏林芝地區,景色唯美如畫卷。
左圖:西藏藏醫學院的學生正在研讀《四部醫典》。右圖:日喀則地區的知名溫泉。
左圖:藏民崇尚天人合一。右圖:拉薩的一個藏藥廠里,員工在混合藏藥原材料。
藏醫理論認為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是構成人體的三種能量物質,相互依存、制約,維持人體機能,如果人受到內外因素的干擾,三因素偏盛偏衰或者相互對抗,就會失去身體平衡,發生病理變化,引發疾病。如此,才有了藥浴:通過沐浴天然溫泉或藥物煮熬的水汁、蒸汽,調節身心平衡。
這聽起來并不難,甚至可以理解為“給皮膚用藥”:將全身或腿足浸泡于藏藥液中,在水的熱能和藥物的藥力作用下,打開毛孔,打通經絡,藥物成分滲毛孔進入體內,直達病所。但實際上,放什么藥、如何組合藥的成分、藥量幾何、浸泡的器材與條件都極其講究。
首先是藥材。藏醫藥浴使用的藥材都是采摘自海拔3500米以上的特有藥材。這就要提到青藏高原的地理優勢了。西藏全區有超過4/5的地方海拔在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烈,孕育出營養價值極高的藥材,比如水柏葉、麻黃、圓柏葉、叢生黃菊、杜鵑葉等。這便是俗稱的“五甘露”的原材料,即藏藥浴的配方。經加工炮制及煎、釀、煮后,再配以其他輔藥,能治療幾十種疾病,包括風濕性關節炎。
“泡法”也頗為講究。藥浴全程水溫應在38℃到42℃之間,浸浴時間為20—40分鐘。患者入浴后,起初采用坐姿,同時用雙手將藥水淋于上身,大約5分鐘后可將全身浸于水中。在過程中,藏醫會密切觀察患者的面色、意識、全身皮膚的顏色進行調整和護理,因此這種藥浴要求操作人員具備專業素養。
2018年11月,“中國藏醫藥浴法”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也是中國第四十個世界級非遺項目。
其實,西藏早有沐浴防病的傳統,這個習慣來源于民族信仰。
長久以來,藏族人半游牧、半農耕,他們相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身體與水的結合正是人與自然相融合、依存的體現,沐浴也成為藏民重要的生活儀式。每年藏歷七月六日至十二日是沐浴節,在藏語里叫做“嘎瑪日吉”。這7天里,在城市鄉村、牧區農區,都能看見男女老少下河洗澡的場景。人們還會帶上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來到溪河湖泊邊,先在岸邊洗頭,然后脫光上身,抹擦干凈,最后下河里游幾下。他們相信,這能祛除疾病,保佑身體健康。而藏醫藥浴的藥物均取自自然,是沐浴文化的延續。
來到西藏,除了藍天白云與皚皚白雪,你還可以充分體驗那充滿高原藥材香氣的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