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閣
摘?要:如今社會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讓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創新能力也是當代大學生需要具備的核心技能,在“新課改”的教育大環境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更應該應用在大學物理課堂中。培養能夠獨立思考,有自己獨到見解的學生,推動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為社會輸送高質量應用人才,這也是在物理教學中對大學講師的要求。
關鍵詞:大學物理?教學?創新能力?培養方法
隨著新型教育理念的普及,大學院系更傾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向社會輸送高質量創新型人才。大學物理教學也不例外,如何將在學生時期學習的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打破常規教學模式,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也成了當今大學教師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結合當前教育的實際情況來分析大學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
一、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創新大學物理課堂教學
傳統的大學教學模式普遍讓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完全由講師掌握物理課堂主動權,然而這種教學方式難以觸發學生的主動思考,容易限制學生的思維,完全遵循講師的講課方向走,認為課本上和老師講的知識是理所當然、不容置疑的,難以形成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如今隨著新教學理念的普及,大學課堂應該采取與傳統物理課堂相反的教育模式,把課堂上的學生放置在主體地位,讓他們在物理課堂上對自己的見解進行表達,加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記憶,讓學生形成自己的思維導圖,更有利于學生的物理實踐和知識的靈活運用,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了學生物理課堂的創新能力。
二、學校增加物理實驗課程,培養學生物理實驗能力
大學的實驗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老師可以在場指導,讓學生有足夠實驗安全感,敢于動手實驗,對規定的實驗內容進行創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物理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物理知識在實驗課堂上得到一個很好的應用,對物理知識有一個更好的理解,從而使學生可以大膽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和想象力。學校在學生的課程安排上要適度地增加學生的實驗課程,讓學生一邊學習物理理論知識,一邊可以成功地應用物理知識到實驗課堂上。另外,學校也要在其他方面培養學生的物理創新興趣,例如,設立“物理實踐周”,成立物理實驗興趣組織,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物理實驗環境,可以讓多個物理實驗愛好者進行思想內容的交流,提高學生的物理思辨能力和創新力。
三、鼓勵學生參加課外物理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想要培養大學生物理的創新能力,僅僅依靠課堂上的物理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傳統的教育體制著重強調物理理論知識的存在,但是知識是為了服務于實踐,最終一個人的能力還是體現在物理實踐之中。通過不斷的課下物理實踐,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堂所學的物理知識,能夠在實踐中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新能力。學校也要對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重視,適當地增加學校對物理實踐活動的舉辦,設立獎項,頒發證書,激發學生對物理實踐活動的參與度,同時也要多多鼓勵學生對校外物理競賽的參加,在競爭中拓展自己的思維,可以更有效地增加大學生的物理創新能力。在全國物理競賽中,最重要的就是物理創新題,這也更加體現了培育學生思考能力,增加學生創意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學校和教師要把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放在首位,積極鼓勵學生在課下的物理實踐活動,有效地提升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創新能力。
四、國家、學校、教師相互配合,推動學生物理創新能力的提升
物理學一直在學術研究領域做著無盡的探索和突破,學習物理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創新能力。國家需要依據當代教育理念對現有的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學校為教師制定明確的目標,教師依據學校方案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總結出具體的教學方案,增加與學生在物理領域的溝通交流。如今國家也將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作為教育體制改革的核心要求,學校也開始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培訓,大學物理教師要把提升學生創新能力作為首要任務,鼓勵學生參與各種物理實踐,改變傳統教育模式,在實際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給學校,學校再依據大學教師的反饋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最后為社會輸送應用型物理高質量人才,這個過程是當代教育界一個良好的循環,也為未來的物理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五、結語
在步入大學之前,多數學生處于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嚴格遵循課本知識是這些學生固有的思維模式,而大學的教育就要徹底改變學生的這一思維,讓學生能思考、會思考,大學物理更是如此,高中時期只在一張紙上計算物理知識的教育模式在大學教育中是應該被拋棄的,大學教育應該讓學生深入實踐、動手實踐,對所學的物理理論有自己的認識并做出突破,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發散性思維,是在大學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保證。
參考文獻
[1]李倩.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杜柏林.創新能力培養下大學物理教學的實踐探討[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5(30):143.
[3]劉震坤.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2(08):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