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青排
【摘 要】眉戶戲源于陜西的眉縣和戶縣兩大地區,是陜西的主要戲曲劇種,在清代中后期因眾多特殊的因素流傳于廣大西北地區,經過多年的流傳最終根植于廣闊富饒的湟水河流域及其周邊地區。青海眉戶戲在繼承其原有風貌的基礎上,與當地的異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極具地方風味的戲曲劇種。
【關鍵詞】青海眉戶戲;流變;移民;商貿活動;社火表演
中圖分類號:J82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5-0028-03
一、內部因素促使眉戶戲產生流傳
就藝術發展的內部規律而言,藝術形式之間的交流是眉戶戲走向成熟不可或缺的條件。“民間小戲的可塑性很大,兼收并蓄的能力很強,每當有機會走進城市,站住腳,藝人走向職業化,便迅速擴大其劇目,豐富表現手段,有的吸收和借鑒梆子、亂彈、皮簧戲等,有的甚至吸收話劇、文明戲的因素,迅速發展提高。”①晉陜地區的眉戶戲在梆子戲的影響下日趨完善,尚處于萌芽階段的眉戶戲利用相互演出的機會,吸收了梆子戲所具有的優秀特質,在其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自身,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戲曲劇種,眉戶戲逐漸成熟。
眉戶戲的成熟體現在各個方面。首先,體現在其劇目數量大量增加,題材內容不斷更新。據《中國戲曲志·陜西卷》統計,在眉戶戲達到巔峰時,劇目數量多達600余個,而據《中國戲曲志·山西卷》統計,山西眉戶戲劇本曾多達200余個。隨著眉戶藝術的不斷發展,眉戶戲一改往日家庭小戲的風貌,逐漸成為大本戲。隨著眉戶戲表演范圍的逐漸擴大,題材內容逐漸豐富起來,涌現出大量歷史戲、公案戲等題材類型的戲。其次,業余戲班逐漸增多,職業班社應運而生。業余戲班是民間松散的組織,人員并無固定性,只有在農閑時才能參與演出,帶班者主要是家境殷實的眉戶曲藝愛好者。而職業班社因其穩定的人員構成、專業的設備配置,在與業余戲班的爭勝中逐漸取得優勢,創造出了大量優質的劇本,促進了眉戶曲藝的傳播與發展。最后,隨著職業班社的發展,為了在競爭中謀求生存,職業藝人們不斷完善自身表演技藝,以精湛的表演技藝吸引了一大批戲迷群眾。因受廣大戲迷的追捧,坊間流傳著藝人的傳說,間接地促進了眉戶曲藝的流傳和發展。
隨著眉戶曲藝的不斷發展,專業班社開始不斷涌現,經過班社藝人和戲曲愛好者的共同努力,眉戶戲逐漸受到廣大群眾的追捧,地位不斷攀升。在隨后的發展過程中,眉戶戲在與梆子戲的學習和爭勝中逐漸占據優勢地位,在西北地區產生廣泛影響,促進了眉戶戲在西北地區的流傳。河湟谷地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多方面的文化相互交匯,為眉戶戲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二、社會因素促進眉戶戲向外傳播
戲曲作為一種相對復雜的文學樣式,在不同的歷史文化時期展示出不同的歷史文化色彩。地方戲在其發展過程中,在藝術之林中散發著奪目的光彩。青海湟水河流域歷來有“唐蕃古道”“海藏咽喉”之稱,河湟谷地多元的民族文化和異域特色滋養了一批獨具特色的地方戲曲。而因起源于太白山麓的眉縣和戶縣一帶而得名的眉戶戲原是陜西省的主要戲曲劇種,在清朝發展極為繁盛,在清代中后期以軍旅、商賈、移民、逃荒等多種渠道從關中逐步西延流入青海湟水河流域,逐步延伸到大通河流域的部分地區,甚至延伸到了周邊牧區州縣中,并且與當地的異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極具地方風味的戲曲劇種,此戲曲劇種和陜西眉戶戲是異流同源的關系。
(一)大量移民成為主要的觀劇來源
青海民族眾多,分布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一方水土滋養了以藏族和土族為主的藏傳佛教文化、以回族和撒拉族為代表的伊斯蘭教文化、以草原蒙古族為代表的薩滿文化等。因此,各民族獨特的戲曲文化相伴而生,產生了藏族的藏戲、土族納頓節所演的戲曲、撒拉族的戲曲等諸多本土民族劇種。河湟谷地在魏晉之后迎來了漢文化的傳入,逐漸形成了極具民族風味的“漢文化圈”,與周邊少數民族文化相互影響,實現了漢文化的興盛。大量移民的遷入不僅促進了漢文化的繁盛,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地方戲曲的發展,并為戲曲演出提供了大量的群眾基礎,使之成為重要的觀劇來源。
明朝時期,大量中原漢人因各種原因遷移到青海地區。青海地方志中有如下記載:“歷代視此地為異域,或籍居、或流寓、原籍于此者,為數無幾。自有請收入版圖,由是有以軍入者,有以商入者,亦有由內地各縣遷入者。”②青海地區歷來被視為異域,大量移民或為發展商業,或為戍邊軍墾,而此地的原住民則寥寥無幾,大量移民成為青海地區人口的主要來源。此外地方志中亦有如下記載:“邑人相傳,皆自南京移民實邊到此,撥地居住。然詳加考究,半系山、陜、川、湖,或本省東南各府,因工商業到丹,立室家,傳子孫,遂成土著。自寧府鄰境移居者最多。亦有蒙、番子弟,資性聰穎,入塾讀書,粗明理義,遂化為漢族者。嘗見蒙古男子供差公門,衣冠楚楚,其妻室則番裝也,其子娶漢女為婦,再生子女,皆漢族也,此變俗之漸也。亦有漢人贅于番族,衣冠言貌甘于異類者。”③相傳青海地區的丹噶爾城(今湟源地區)的移民為南京傳入,細加考究則是東南及中原各地人民因發展工商業來此定居,成家立業并成為土著居民。
有關青海移民由南京傳入的說法居多,其中以南京珠璣巷說最為流行,也最具有影響力,當地民眾動輒自稱是“從南京珠璣巷來的”,“從珠璣巷過來的”。無論地方著述記載或民間口頭講述,其故事梗概大同小異。現以民國時丘向魯的記述為例,看其傳說內容:
某年南京人士于上元時節耍花燈的時候,朱子巷居民異想天開,裝了一個猴燈倒騎在馬上。后被馬后所聞,以為開玩笑竟開到馬皇后頭上來了,一怒之下,把南京朱子巷居民全部充軍到了西寧。④
顧頡剛先生在河湟地區進行調查研究后認為:“河州人相傳為南京大柳樹巷人,洮州人相傳為南京纻絲巷人,俱謂自明初遷去,西寧人亦云然。”⑤除此之外,上世紀90年代編修的《西寧市城北區志》則是這樣記述的:
相傳明洪武年間的一個元宵節,南京朱璣巷點花燈、猜燈謎,十分熱鬧。其中,有盞花燈,上面畫一匹駿馬,有一貴婦人蹲于馬鞍上。眾人不解其意,便請教于一位老紳士,他說這是指皇后馬娘娘,腳大難踩蹬。朱元璋得知后,勃然大怒,遂下令將老紳士斬首,并將朱璣巷各姓居民舉族充發青海。⑥
縱觀河湟地區的歷史記憶,大凡不過如此,相關歷史傳說故事存在諸多變體,但內容并無較大變化,是研究古時青海地區人員遷移不可或缺的資料。明清時期青海漢人移民來源十分廣泛,遍及五湖四海。他們不僅帶來了中原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還促進了異域文化的碰撞交融,也將眾多民俗劇目帶到了河湟流域,經過多年的融合發展,形成了兼具中原文化和異域特色的戲曲,滿足了廣大觀劇者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二)商業貿易的發展成為戲曲傳播的媒介
規模型的商業活動已儼然成為眉戶戲流傳到河湟地區的重要媒介,古語說“戲路即商路”即揭示了此道理。明人沈思孝說:“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直觀地體現了晉陜商人的發跡史。他們的足跡遍布中華大地,大型商幫與區域會館的出現促進了晉陜商人貿易的繁榮。晉陜商賈業發展的軌跡與眉戶戲的興衰歷程基本是一致的,眉戶戲向西的流變也與此有關。
明清時期,晉陜大地資源貧乏,農業發展落后,廣大農民不能解決自身的溫飽問題,迫于生計,很多人以商賈的身份行走于中華大地。與此同時,為解決自身的溫飽問題,戲曲從業者也開始出現,為了混口飯吃,他們往往賣身學藝,促進了晉陜地區戲曲文化的繁榮。在特殊的年代下,本來毫不相關的兩種職業——“末流”和“詞曲小道”之間就有了一種微觀的聯系,商賈們離別妻兒,遠走他鄉,難掩游子思鄉之情,為排解思鄉之情,或請家鄉藝人登臺演出,或躬身于排場,排憂解悶,逐漸促進了晉陜戲曲文化的流傳。
秦腔向外大范圍地傳播主要是乾隆嘉慶年間由晉陜商人的商貿活動帶動的。張庚、郭漢城的《中國戲曲通史》中說:“從晉陜的梆子腔興起后向四外流布的情形看,它與西客(陜西、山西商人)的商業活動有密切的聯系。”⑦秦腔和梆子通過商貿活動流布到各地,眉戶戲的流傳亦是如此。晉陜商人的足跡遍及全國各地,形成了巨大的商貿網。湟水河流域的西寧城是青海地區的重要中心,晉陜商人所到之處必定留有蹤跡。晉陜會館為漂泊異鄉的晉陜商人提供了庇護和溝通的場所,而戲樓的設置則體現了晉陜商人的故土情懷。西寧市晉陜會館戲樓,每逢農歷七月二十二財神會、八月十五中秋節、正月十五元宵節都聚會演戲。⑧此外,還有一些戲曲藝人來青海演出,促進了梆子戲、眉戶戲的流傳。同時,戲樓的設立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晉陜戲曲的流傳,成為了眉戶戲在異鄉流傳的重要載體。
(三)民間社火表演促進了眉戶戲的流傳
青海湟水河流域有幾句俗話:“有錢沒錢,光光頭過年”,“鑼鼓不響,莊稼不長”,“不管社火耍不耍,眉戶戲必定要唱響”。從這些俗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于“過年”和“唱眉戶戲”的重視程度,“眉戶戲”也因此和“社火”結下了不解之緣。
“社火”表演融合了地方民俗風情、民間文化,它是以歌舞表演為主體,集武術、音樂、舞蹈、雜技、戲曲、焰火、花燈展示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被稱為民間的“百戲”。“社火”一般在春節期間開始表演,時間大體是正月初五到正月十五,屆時大街上鑼鼓喧天、人頭攢動,四面八方的人匯聚一堂,享受著春節的幸福喜樂。青海民間“社火”表演主要有舞龍、舞獅表演;旱船、竹馬表演;高蹺表演;眉戶戲以及各類傳統歌舞和武術表演。并隨著時代的發展,加入了各民族現代舞蹈,節目豐富多彩,時代氣息濃厚。
眉戶戲在青海地區的流傳與民間“社火”的表演息息相關。清咸豐年間,河湟農村在春節期間耍社火,舞龍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可是僅跳跳社火又顯得單調冷清,于是就想起了唱戲,人們通過關系請來陜西戲曲藝人,或是請會唱眉戶戲的“小貨郎”流人,教唱起眉戶,由于這種戲曲演唱風格與語言曲調獨特,故事引人,加之其易于吸收本地民歌、小調的特性,青海人民便以方言土語“改調歌之”。其在青海東部的河湟地區迅速流行,并逐漸家喻戶曉。“社火”表演因此和眉戶戲緊密聯系了起來。
近年來,人們除了在“社火”表演中欣賞到眉戶戲的獨特魅力外,也能在某些文化旅游節中短暫地一睹其真容。青海省門源縣的油菜花旅游節發展時間久、文化內容豐富,其中就有短暫的眉戶戲表演。
眉戶戲作為一種地方戲曲,是陜西省重要的戲曲劇種之一。青海的眉戶戲在明清時期通過移民、商貿等活動從陜西流傳而來,由于這種戲曲曲調自然、娓娓動聽,非常接地氣,使得眉戶戲在河湟大地迅速流傳起來。青海人民在戲曲演唱過程中融入民歌、小調,形成了獨具地方風味的眉戶戲,使得這種戲曲藝術更加適應青海河湟地區廣大戲曲愛好者的觀劇需求,而且涌現出了一大批藝人、班社,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傳承和發展,成為河湟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
注釋:
①郭永銳.眉戶戲源流與發展略論[J].中華戲曲,2007(01):234.
②青海省民委少數民族古籍整理規劃辦公室.青海地方舊志五種[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513.
③青海省民委少數民族古籍整理規劃辦公室.青海地方舊志五種[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359.
④丘向魯.青海各民族移入的溯源及其分布之現狀[J].新亞細亞,1933,5(3).
⑤顧頡剛.浪口村筆記[J].責善半月刊,1940,1(23).
⑥本書編委會.西寧市城北區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462.
⑦劉紅娟.西秦戲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12):34.
⑧李玲瓏.論青海民族民間戲劇的多樣性及其成因[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7(04):108.
參考文獻:
[1]郭永銳.眉戶戲源流與發展略論[J].中華戲曲,2007,(01):225-236.
[2]紀建功,王文仁.河西眉戶戲流傳現狀調查及基本特點分析[J].中國音樂,2014,(01):201-204.
[3]李長榮.青海眉戶文化的發源地——李二堡[J].中國土族,2016,(01):63-64.
[4]李玲瓏.論青海民族民間戲劇的多樣性及其成因[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7(04):103-109.
[5]田農.青海地方戲曲劇種及藝術特色[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03):102-105.
[6]楊天奇.社火曲藝的價值和問題研究——以青海社火為例[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3,5(02):105-110.
[7]周尚俊.青海地方戲曲——眉戶戲[J].群文天地,2011,(17):45-73.
[8]周尚俊.青海眉戶戲[J].群文天地,2011,(21):49-66.
[9]趙宗福.族群歷史記憶與多元文化互動——河湟漢人“南京珠璣巷移民”傳說解讀[J].西北民族研究,2018,(02):78-91.